工伤鉴定后无法上班怎么办(申请工伤鉴定后不上班行吗)
导读:经历工伤鉴定后无法上班,可依法妥善处理。首先有权享受不超12个月停工留薪期,原工资福利不变,单位按月支付,伤情严重特殊经确认可延长不超12个月,期满仍需治...
工伤鉴定后无法上班怎么办
导读:经历工伤鉴定后无法上班,可依法妥善处理。首先有权享受不超12个月停工留薪期,原工资福利不变,单位按月支付,伤情严重特殊经确认可延长不超12个月,期满仍需治疗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同时单位应安排适当工作,符合条件可领伤残津贴,差额由单位补足。若单位未依法支付待遇,可投诉或仲裁维权。一、工伤鉴定后无法上班怎么办
1.当经历工伤鉴定后无法继续上班时,可依据相应法律规定妥善处理。
2.首先,你有权享受停工留薪期。
在这个期间,你的原工资福利待遇将保持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准时支付给你。
停工留薪期不会超过12个月。
然而,要是伤情较为严重或者情况比较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后,是其实可以适当延长停工留薪期的,但延长的时间不能超过12个月。
倘若停工留薪期满了,但你仍需继续接受治疗,那么你将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3.与此同时,单位有责任安排适当的工作给你。
要是你因伤而无法工作,并且符合相关条件,就其实可以按月领取伤残津贴。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伤残津贴的实际金额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那么用人单位就需要补足这其中的差额。
4.另外,倘若单位没有依法支付相关的待遇,你拥有权利向劳动行政部门进行投诉,或者申请劳动仲裁,通过这些合法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工伤鉴定后单位停发工资合法吗
工伤鉴定后单位停发工资一般是不合法的。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其实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
工伤鉴定后,如果职工仍处于停工留薪期内,单位停发工资属于违法行为,职工有权要求单位补发工资。若停工留薪期已满,职工恢复劳动能力,单位应根据实际安排工作及相应工资;若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单位需按规定承担相应责任和支付待遇。职工可与单位协商,协商不成可通过劳动仲裁等法律途径维权。
三、工伤鉴定后单位拒付待遇咋维权
若工伤鉴定后单位拒付待遇,可按以下步骤维权:
首先,与单位进行协商,明确告知其依法支付工伤待遇是法定义务,争取友好解决。若协商无果,可向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如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等。
若调解不成,或单位根本不愿调解,劳动者有权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需在规定时效内提交仲裁申请,并准备好如工伤认定决定书、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劳动合同、工资流水等相关证据,以证明劳动关系及工伤事实和应享受的待遇。
对仲裁裁决不服的,还其实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法律途径强制单位支付相应的工伤待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当面临工伤鉴定后无法上班的情况,后续还有不少关键问题需要关注。比如工伤期间工资该如何发放,依据法律规定,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此外,若因工伤无法上班导致劳动能力有所下降,单位能否解除劳动合同也是重要问题,一般在工伤医疗期内,单位不得随意解除。要是你对工伤鉴定后无法上班所涉及的工资待遇、劳动合同解除等事宜存在疑问,别担心,赶紧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法律人士将为你详细解答。
申请工伤鉴定后不上班行吗
停工留薪期满,即应上班。工伤职工什么时间上班,与鉴定结论是否下来无关,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停止工作、治疗工伤的期间满,即应复工。不复工的,用人单位其实可以停止支付工资福利待遇,并书面通知限期复工,逾期不复工的,其实可以按旷工处理。其实用工关系从理论上来说不应该受到工伤事故的影响的,可不知道为何,有些职工可能也是会觉得自己要跟公司索要各种各样的赔偿,出于各种心态就是不想再回到原来的用人单位在上班了。甚至是工伤鉴定都已经结束了,仍然是一种不上班的心态。那么,申请工伤鉴定后不上班行吗?
一、申请工伤鉴定后不上班行吗?
停工留薪期满,即应上班。
工伤职工什么时间上班,与鉴定结论是否下来无关,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停止工作、治疗工伤的期间满,即应复工。不复工的,用人单位其实可以停止支付工资福利待遇,并书面通知限期复工,逾期不复工的,其实可以按旷工处理。
工伤职工的停工留薪期其实我们应当凭职工就诊的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或者签订服务协议的工伤康复机构出具的休养证明确定。停工留薪期超过12个月的,需经设区的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设区的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停工留薪期结论为最终结论。
相关法律规定:
《工伤保险条例》
第三十三条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其实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照本章的有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生活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护理的,由所在单位负责。
二、做工伤伤残鉴定的步骤是什么?
1、申请
当事人向作出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所在地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提出鉴定申请.鉴定申请需提供的材料包括:鉴定申请书,职业病诊断病历记录,诊断证明书,鉴定委员会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2、审核
职业病诊断鉴定办事机构收到当事人的鉴定申请后,要对其提供的与鉴定有关的资料进行审核,看有关材料是否齐备、有效.职业病诊断鉴定办事机构其实我们应当自收到申请资料之日起10日内完成材料审核,对材料齐全的发给受理通知书;对材料不全的,通知当事人进行补充.必要时由第三方对患者进行体检或提取相关现场证据.当事人其实我们应当按照鉴定委员会的要求,予以配合。
3、组织鉴定
参加职业病诊断鉴定的专家,由申请鉴定的当事人在职业病诊断鉴定办事机构的主持下,从专家库中以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当事人也其实可以委托职业病诊断鉴定办事机构抽取专家,组成职业病鉴定委员会,鉴定委员会通过审阅鉴定资料,综合分析,作出鉴定结论.鉴定意见不一致时,其实我们应当予以注明。
4、出具鉴定书
鉴定书的内容其实我们应当包括:被鉴定人的职业接触史;作业场所监测数据和有关检查资料等一般情况;当事人对职业病诊断的主要争议以及鉴定结论和鉴定时间,鉴定书必须由所有参加鉴定的成员共同签署,并加盖鉴定委员会公章。
三、工伤鉴定多久出结果?
1、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五条之规定,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其实我们应当自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做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必要时,做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期限其实可以延长30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其实我们应当及时送达申请鉴定的单位和个人。
2、一般来说,申请人其实可以在参加完劳动能力鉴定面检后三周左右持本人身份证到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领取鉴定结论,也可等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已邮寄的方式书面送达鉴定结论。
其实,工伤鉴定后不上班行吗的这个问题要看实际情况的,因为工伤鉴定的时候一般都会对停工留薪期做一个具体的鉴定结论,如果工伤鉴定书上已经明确的标注着该职工在相应的时间内就已经恢复了劳动能力,到时候职工不去上班用人单位就其实可以按照旷工来处理了,因此有些时候该上班也得上班的,生活不会因为工伤就变得“一劳永逸”。
工伤鉴定后无法上班怎么办相关拓展阅读
申请工伤鉴定后不上班行吗
... 导读:经历工伤鉴定后无法上班,可依法妥善处理。首先有权享受不超12个月停工留薪期,原工资福利不变,单位按月支付,伤情严重特殊经确认可延长不超12个月,期满仍需治...更多工伤鉴定后无法上班怎么办。相关推荐
-
村里的山林被人侵占了要怎么处理(农村家里山林被侵占,自己是公职人员可以出庭打官司吗)
导读 : 导读:村里山林被他人侵占,可采取以下办法:先收集被侵占现场照片、证人证言等证据,证明归属权与侵占事实;接着与侵占方沟通协商,可请村委会协助;协商不成,向乡镇政府...
2025-03-22 489 -
农村房子被划成基本农田了怎么办(宅基地被卫星定位基本农田)
导读 : 导读:农村房子被划定为基本农田,处理需谨慎。因基本农田受严格保护,应立即停止相关建设或使用行为,向当地自然资源或农业农村部门咨询政策及处理办法。部门会评估房屋情...
2025-03-22 499 -
土方回填沉陷应由谁负责(土方工程问题处理方案?)
导读 : 导读:土方回填施工出现沉陷,责任归属情况多样。若因施工方未依规范施工,如回填土质量、厚度、压实度问题致沉陷,由施工方负责;因设计不合理使地基承载不足而沉陷,设计...
2025-03-22 512 -
土地征用得不到合理补偿该诉讼谁(拆迁补偿不合理应该找谁?)
导读 : 导读:若土地征用未获合理补偿,被征收人可起诉土地征收部门。该部门有义务依法给予公平、合理补偿,未履行职责时,被征收人可通过行政诉讼要求足额补偿。若其他主体如开发...
2025-03-22 594 -
强行挖果树我们怎么维权(果农们还没同意对方就叫钩机来挖果树可以吗这样是不是像这样是强挖吗...)
导读 : 导读:若遇有人强行挖果树,可按以下方法维权:首先留存相关证据,如现场照片、视频、证人证言等;接着报警,让警察调查固定证据并处置相关人员,同时向当地农业农村或林业...
2025-03-22 240 -
农村土地纠纷起诉律师费用多少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纠纷律师如何收费)
导读 : 导读:农村土地纠纷起诉的律师费用由案件复杂程度、律师资历、当地收费标准决定。基础收费数千元到上万元,证据收集量大、庭审复杂时费用更高,可达数万元以上。部分律所按...
2025-03-22 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