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蓝箭律师网首页
  2. 刑事辩护

如何解释“过于自信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过于自信的过失,又叫“有认识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用户提问咨询】如何解释“过...

过于自信的过失,又叫“有认识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更多内容由小编为你整理了如何解释“过于自信的过失”详细内容,欢迎浏览了解。

如何解释“过于自信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如何解释“过于自信的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又叫“有认识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用户提问咨询】

如何解释“过于自信的过失”?

【律师解析】

我国《刑法》第15条第一款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于自信的过失表现为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同时又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

如果行为人在行为时,根本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则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而可能是疏忽大意的过失或意外事件;如果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而不是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则属于直接故意,而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比如,行为人驾车,虽明知强行超车会肇事,但认为路面较宽,而且自己驾驶技术高超,于是强行超车,导致车祸,造成人员伤亡。

【专业法律知识解析】

所谓的“轻信能够避免”,是指行为人在预见到结果发生的同时又凭借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相信自己能够避免结果的发生,但所凭借的主、客观条件并不可靠。轻信能够避免主要表现为:

(一)行为人过高地估计了可以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其自身的和客观的有利因素;

(二)行为人过低地估计了自己的行为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程度。轻信是过于自信的过失心理区别于其他犯罪形式重要特征,也是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成立的根本原因。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五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如何解释“过于自信的过失”相关拓展阅读

如何解释“过于自信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不作为存在过失犯罪么,怎么规定的

不作为犯罪,是刑法理论对于犯罪类型的一种分类。关于不作为犯罪的类型,刑法理论的通说是分为纯正不作为犯与不纯正不作为。那么不作为存在过失犯罪么,怎么规定的?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答:法律分析:(一)概念:1、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2、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状态...详细

直接故意,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怎样区分

答:第一种情况,行为人在打猎的时候,既看到了猎物也看到猎物旁边可能有人,以打猎者的正常心态是认为自己不会打中人,基于人离动物比较远,自己的枪法比较准,这是一种典型的过于自信的过失。 第二种情况,只是盯着猎物根本没有发现人,结果把...,详细 以上就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如何解释“过于自信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的全部内容,希望对于你了解不作为存在过失犯罪么,怎么规定的能有所帮助,让我们一起学习法律常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蓝箭律师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