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蓝箭律师网首页
  2. 刑事辩护

盗窃罪共同犯罪规定是什么(根据规定盗窃罪共犯是什么罪)

导读:共同盗窃罪指两人以上出于共同目的,故意实施盗窃。所有嫌疑人需对犯罪后果负责,不论角色和任务。即使未直接参与但明知故犯并提供协助,也可能被认定为从犯。共同犯...

导读:共同盗窃罪指两人以上出于共同目的,故意实施盗窃。所有嫌疑人需对犯罪后果负责,不论角色和任务。即使未直接参与但明知故...更多法律知识,小编为你整理了详细内容,欢迎浏览。

盗窃罪共同犯罪规定是什么(根据规定盗窃罪共犯是什么罪)

盗窃罪共同犯罪规定是什么

导读:共同盗窃罪指两人以上出于共同目的,故意实施盗窃。所有嫌疑人需对犯罪后果负责,不论角色和任务。即使未直接参与但明知故犯并提供协助,也可能被认定为从犯。共同犯罪的核心在于共同的犯罪意图和行为。

一、盗窃罪共同犯罪规定是什么

针对盗窃罪中的共同犯罪,这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犯罪嫌疑人出于共同的目的,共同故意实施了盗窃活动。在这类案件中,所有的犯罪嫌疑人都会被视为对整体犯罪后果负有责任,而无论他们在犯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承担的具体任务。即使其中一方并没有直接参与到犯罪行为之中,但是他明知故犯并且提供了协助,那么他也有可能会被认定为从犯。要确定是否属于共同犯罪,关键在于审查是否存在着共同的犯罪意图以及共同的犯罪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盗窃罪共同犯罪责任认定条件有哪些

对于构成盗窃共同犯罪究竟应具备哪些条件,我们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详尽阐述:

首先,各个共同犯罪人均需在其参与的盗窃行为中表现出明显的违法性质;

其次,所有共同犯罪人的主观心理状态都必须是以共同犯意为特征的,即他们必须对所实施的盗窃行为持有相同或相近的犯罪意图;

再者,各个共同作案人都应该在客观层面上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完成了盗窃这一犯罪行为;

最后,这些犯罪分子的全部行为其实我们应当形成一种相互契合的协同作战关系,构成一种完整的盗窃犯罪过程。

《刑法》第二十五条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

其实我们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第二百六十四条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法律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它既保护我们的权益,也规范我们的行为。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充分了解和理解法律,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虽然法律可能看起来复杂和深奥,但是只要我们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和理解,就能够掌握它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正如本文的标题所提出的问题,“盗窃罪共同犯罪规定是什么”,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次学习和理解法律的机会,我们应该抓住这些机会,不断提高我们的法律素养,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盗窃罪共同犯罪规定是什么(根据规定盗窃罪共犯是什么罪)

根据规定盗窃罪共犯是什么罪

盗窃案件的共犯一般犯的也是盗窃罪,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对于此类犯罪案件,法院在审理期间,需要对主犯、从犯进行区分。对盗窃罪共犯是什么罪依旧不清楚的,其实可以选择继续用阅读这篇文章。

一、根据规定盗窃罪共犯是什么罪?

盗窃案件的共犯一般犯的也是盗窃罪,具体若是同时满足了盗窃罪以下要件,盗窃罪的罪名就成立了:

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侵犯的对象,是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一般是指动产而言,但不动产上之附着物,可与不动产分离的,例如,田地上的农作物,山上的树木、建筑物上之门窗等,也其实可以成为本罪的对象。另外,能源如电力、煤气也可成为本罪的对象。

盗窃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权能。这里的所有权一般指合法的所有权,但有时也有例外情况。

2、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具有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3、主体要件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16周岁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能构成。对主体的修改是对本罪修改的重要内容。

4、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二、盗窃罪与诈骗罪的界区别是什么?

盗窃罪与诈骗罪的界区别包括对“被害人自愿”的理解不同、对欺诈行为的理解不同等。

1、对欺诈行为的理解不同

行为人实施了欺骗行为进而取得了财产并非必然就成立诈骗罪,因为在盗窃罪中也可能存在着实施欺骗的行为。行为人是否采取欺骗手段并不是区分盗窃罪和诈骗罪的关键,行为人在取得财物之时或之前也使用欺诈手段,但是如果这种欺诈手段并没有使被骗者陷入错误的认识而主动‘自愿’交出财物,则仍然只构成盗窃罪。原则上,诈骗罪中的欺诈行为必须具有使他人产生错误认识而导致其自愿主动的交付财物的作用,假使并不具有这样的作用,则并不属于诈骗罪中的欺诈行为。

2、对“错误认识”的理解

“认识错误”,是指由于行为人的欺诈行为,使得被害人对客观事实的判断产生偏差,从而与被害人的主观认识不一致。而在这种错误认识的基础上,被害人将财物按照行为人的意志加以交付处分。诈骗罪中的被害人仿佛“自愿”地交出财物,但其实这种“自愿”是违背被害人真实意思的。行为人实施欺诈行为是让对方陷于错误认识然后交付财产。

在欺诈行为与交付财产之间,错误认识是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也就是说,被害人的认识错误与交付财产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如果缺少了错误认识这一环节,那么就不能构成诈骗罪,即便是构成,也只可能是诈骗罪未遂,不可能是诈骗既遂。所以,即使对方交付了财物,但并不是由于被害人的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的,不构成诈骗罪或者至多是诈骗罪未遂。例如,行为人虽然实施了欺诈行为,但是被受骗人当场识破,受骗人由于出于怜悯之情而假装被骗交付了财物,这就只能视为诈骗罪未遂。

3、对“被害人自愿”的理解

1被害人有无正常的认识能力。

在诈骗罪中,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被害人的“自愿”,是由于被害人相信了行为人的欺诈行为,陷入了错误的认识,做出了瑕疵的意思表示而产生的。而被害人具有正常的认识能力是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的前提。假使行为人通过哄骗欺诈的手段,进而取得了不具有正常认识能力人不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精神病的财物,那么行为人的行为就不构成诈骗罪。

故而,行为人的行为成立盗窃罪而非诈骗罪。诈骗罪中要求被害人一方面必须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同时另一方面必须处于正常状态下。假使行为人取得财物是在被害人处于严重醉酒或昏迷等认识能力严重减弱的状况之下,则此时行为人的行为也并不符合诈骗罪的基本特征,不能构成诈骗罪。

2被骗者是否是具有处分财产权限或地位的人。

在一般的诈骗罪行为结构当中,往往被害人与被骗人是同一个人。但是在诈骗罪的构成当中,只是要求行为相对方是具有处分财产权限或地位的人,并不一定要求行为相对方必须是财物的所有人或者占有人。因此,被害人有可能就是被骗人也有可能被害人同被骗人不是同一人。而这种被害人与被骗人不是同一人的情况称之为‘三角诈骗’。该种情形能否成立诈骗罪,关键是被骗人是否具有处分该财产的能力或客观状态。如果是肯定的回答,则成立诈骗罪,否则可能属于盗窃罪的间接正犯。如行为人对过路人谎称他人庭院是自家庭院,请路人帮忙将摩托车推出来,过路人信以为真,进入他人庭院推出摩托车交给了行为人。此时,由于被骗者不具有交付或者处分他人财物的权限,所以行为人的行为不构成诈骗罪,其实质是利用他人作为工具盗取财物,而成立盗窃罪的间接正犯。

因此,并不是行为人只要使用欺骗手段,导致对方将财产“转移”给自己或者第三人,就成立诈骗罪。被骗人是否具有处分该财产的能力或客观状态,是区分诈骗罪与盗窃罪间接正犯时要考察的因素之一。

3被害人是否处于意志自由状态。

如果被骗人交付财产是因为受到外界因素的强迫威胁等,则不构成诈骗罪。被害人“自愿”交付财产中的自愿,意味着被害人有选择处分财产的自主可能性,也有不处分财产的自主可能性。但是假如人为的使被害人意志的自由状态遭到破坏,在这种情况下被害人作出交付行为的,则此时的被害人就不能认定为诈骗罪中的被害人。如行为人假装成城管对甲的财物进行扣押,此时甲的这种交付是违反被害人甲意志的、属于不自愿地交付,这与诈骗罪中被害人基于瑕疵意思而‘自愿地’交付有比较大的差别。

4、对“交付”的理解不同

1交付意思是诈骗罪的成立条件。

交付行为的成立,需要在主观上有交付财产的意思。交付意思是诈骗罪的成立条件,如果没有交付意思,则不成立诈骗罪。诈骗罪中交付财产的被害人必须是具有正常的认识能力的人,也必须处于意思自由的状态。被骗人的行为都是在一定意志支配下进行的。诈骗罪中的交付行为只有在行为人具有交付财物的意思表示时,才能是诈骗罪中的交付行为。假使行为人通过哄骗等欺诈的手段,进而取得了不具有正常认识能力人不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精神病的财物,那么行为人的行为就不构成诈骗罪,只能构成盗窃罪。

2交付意思的内容。

诈骗罪中被害人基于认识上的错觉而"自愿地"交付财物或处分财产上的利益,即被害人基于瑕疵的意思表示自愿的处分了自己具有处分财产权限或地位的财物。“处分财产”意味着被骗人将财产转移给行为人或者第三人占有,进行事实上的支配或控制。这里的处分应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一方面,处分人具有处分财产权限或地位并具有处分能力的人。如果行为人是从不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精神病手中取得财物,则不能定诈骗罪而可能构成盗窃罪。另一方面,处分人具有将财产转移给行为人或者第三人的意思表示和行为。这里的处分,既包括所有权的处理也包括占有权的让渡。

三、构成盗窃罪需要有利用意思吗?

1、构成盗窃罪需要有利用意思。

非法占有目的是盗窃罪不成文的主观要素,其与盗窃故意有所不同,能够辅助行为定性,故可自成一体。非法占有目的包含排除意思和利用意思,解释利用意思时应体现对财物价值的保护。利用意思仍要保留但无需刻意证明,在确认行为人具有排除意思的基础上推定即可。利用意思的本质是享受获取财物所可能带来的各种利益,无论行为人对到手后的财物如何使用,只要该财物能够满足其特定需求,就认为其享受了利益,也就具备了利用意思。

2、缺少排除意思,不构成盗窃罪。

以下三种情形应认定为具有排除意思,构成盗窃罪:

1行为人没有返还意思。

例如,盗用他人摩托车去购物,在使用完后将车遗弃。这种行为构成盗窃罪。

2行为人虽然有返还意思,但是妨害主人对财物的利用程度很严重。

例如,甲明知乙的轿车即将用于妻子临产时及时送往医院,却偷出来外出旅游,打算一周后归还。

乙的妻子临产时因为无法及时送往医院,导致严重后果,这种行为构成盗窃罪。

3行为人虽然有返还意思,但同时具有非法利用

3、缺少利用意思,就可能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

1利用意思,不要求完全遵从财物的正常价值和本来用途。

2不予利用,也不予毁坏,而是单纯隐匿,属于缺少利用意思,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

盗窃案件的涉案当事人不止一人的情形,公安机关在侦查期间,就需要对主犯、从犯进行区分。侦查结束之后,则需要将案件移交给检察院审查。对盗窃罪共犯是什么罪存在其他相关疑问的,可通过点击下方“立即咨询”按钮,我们会匹配专业律师为您解答问题。



盗窃罪共同犯罪规定是什么(根据规定盗窃罪共犯是什么罪)

盗窃罪共同犯罪规定是什么相关拓展阅读

根据规定盗窃罪共犯是什么罪

... 导读:共同盗窃罪指两人以上出于共同目的,故意实施盗窃。所有嫌疑人需对犯罪后果负责,不论角色和任务。即使未直接参与但明知故犯并提供协助,也可能被认定为从犯。共同犯...更多盗窃罪共同犯罪规定是什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蓝箭律师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