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以什么为基础( 国际安全理论)
《国家安全法》第三条国家安全工作应当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详细讲解一下关于“国家安全观三个重要特征”的知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以什么为基础
《国家安全法》第三条国家安全工作应当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一、当前对纳入国家安全体系中的生物安全的两种误解
对于国家安全内涵与外延的认识,一直存在两个极端化的观点。一个是对国家安全狭义化认识,将国家安全主要指向传统安全即国土安全、军事安全与政治安全,以军事战争、情报对抗、反间渗透等国家行为为主要内容,以国家性、军事性、秘密性为主要特征,将国家安全与国家安全机关的反间防谍工作联系在一起。另一个是领会总体国家安全观过程中出现的国家安全泛化观点。在国家安全研究中对于国家安全的界定一直存在各种争论,甚至有观点认为安全是不可定义的,“安全概念在根本上属于争议性的概念而难以统一,或者说安全是一种给出性的条件,恰如健康和身份一样不能简单给予其确切含义,甚至还可以说安全是没有任何精确意义的模糊的符号”“国家安全的概念是社会科学中最模糊而又最充满价值的概念之一”。总体国家安全观“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由于不能正确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因此出现国家安全泛化认识,其代表性观点认为“国家安全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这也是对国家安全学是否存在独特研究对象、国家安全学科是否能成为独立学科的主要质疑。在当前生物安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过程中,同样出现了对生物安全的泛化认识,将生物科学与工程中的生物安全的基础性概念、事件、管理风险与纳入国家安全体系中的生物安全混淆,从而导致对生物安全的认知错误,进而必将带来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的方向性错误。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国家安全体系的正确认识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基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综合运用政治学、情报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基础理论,发现、识别、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维护与塑造国家安全的指导思想,是加强国家安全治理能力、完善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的理论基础。
国家安全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从法律层面对国家安全进行了权威定义:第一,国家安全的主体为“国家”,民族、地区不应成为国家安全的主体,国家以人民利益为主要内容;第二,国家安全的指涉对象为国家重大利益,即为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第三,外部不受威胁、内部没有危险是国家安全的理想状态,其既是一种客观状态,同时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主观感知;第四,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国家安全领域是国家治理重要领域,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核心内容;第五,安全观念正在以国家为本位的传统安全观念向以人为本位的新安全观念转变。
国家安全体系整体与各个国家安全领域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总体国家观的体系基础。辩证系统论认为世界是以系统存在的整体,世界上任何系统客体都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整个物质世界是由不同层次的等级结构组成的统一体,世界上任何客体都是动态的开放系统,世界处于永不停息的自组织运动中。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分类为基础系统化不同领域从而构建完整国家安全体系,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分类,是国际关系视野下对国家安全领域的基本分类。而总体国家安全观重点研究国家安全整体与不同国家安全领域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将生产方式视为是由各个独立要素构成的理论系统,分析了这些要素在系统中的独立运转方式,认为社会变化是由原系统的内部过程和阶级矛盾所产生,形塑社会经济形态的分析模型为三个主要子系统构成的一个生产方式系统,这些子系统是经济基础、政治和法律上层建筑、社会和文化意识的形式,“马克思构想的整个分析结构是全体论性质的。这个模型成为整体、统一体。但是它却是一个由非同质的要素构成的统一体。是由分析起来明显不同的要素组成的综合。因此,也可以从它的组成的要素这一级来进行理论分析”。马克思主义对生产方式系统的建模分析及其原理科学揭示了国家安全体系整体与各个不同国家安全领域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
国际安全理论
国际安全理论总是首先对“安全”本身的概念进行界定,虽然不同的学者对“安全”的文字定义略有不同,但是综合起来,一般认为“安全”是一种没有危险、没有恐惧、没有不确定性的一种状态和对这种状态的追求,同时,安全也表示一种以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使用和再生产价值的能力和与其他主体之间的一种平和的关系。
涉及安全问题的国际关系理论,从总体上说主要是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两大流派(朱立群,2002)。
一、现实主义的国际安全观
现实主义的国际安全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国际系统的基本结构特征是无政府状态,即不存在合法的集中控制力量;
第二,国际系统中的主要行为主体是主权独立的国家,主权国家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
第三,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系统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只能是一种竞争关系,国家为了保障生存,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安全,而不可能将其安全建立在别国善意的基础上。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现实主义认为与实现各国安全紧密相关的国际秩序有两种:一是势力均衡;一是霸权稳定。
势力均衡作为一种安全秩序,被现实主义视为国际政治中必然的和唯一的结果,对于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是必不可少的。按照现实主义的说法,均势在历史上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并不是两个孤立国家之间的均势,而是一个国家或国家联盟同另一个联盟之间的关系。“势力均衡的逻辑经常导致国家间针对共同敌人的结盟与合作。”联盟导致的合作是现实主义非常肯定的一种理性合作。在现实主义眼里,均势体系中的合作并未改变国际关系冲突的本质,因为联盟的合作是各国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的相互利用,是与针对第三方联系在一起的,它反映的是权力的分布和权力的竞争关系,是势力均衡的需要。一旦共同的敌人消失,安全合作也就不复存在了。合作中形成的制度或机制,也是国家以力量分布现状为基础根据自身利益所进行的讨价还价的结果。
霸权体制在现实主义看来也能带来稳定并进而给主权国家带来相对的安全。但霸权稳定与均势稳定不同,均势的目的除了保持体系的稳定外,还力求保存体系内的主权国家的独立和完整;而霸权的稳定,则允许霸权国家破坏和侵犯其他主权国家的利益和权利,凌驾于别国之上。由于霸权国地位的维持与整个国际系统的稳定联系在一起,因此,国际系统的稳定往往符合霸权国的根本利益。为此,霸权国愿意向国际社会提供政治、经济和安全等国际系统均衡所需要的公共产品,霸权的实力也为国际安全和秩序的稳定提供必要的保障。与此同时,霸权国家的政策在给自己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使那些期望并能够利用国际政治经济现状的国家得到好处,并使这些国家愿意接受霸权的领导。
二、自由主义的安全观
自由主义安全观是与现实主义截然相反的一种安全秩序的理论。它主要阐述了以下观点:
1.集体安全理论
“集体安全”是自由主义理论中最重要的安全秩序观之一。集体安全主义认为:世界各国人民在饱受战争之苦以后,已经普遍相信世界和平是值得付出努力去追求的,任何地方发生的侵略都是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各国愿意努力维护现状,从而维持世界的稳定。各国相信维护现状也就是维护世界和平,并坚信集体安全体系的公正性和有效性。“集体安全”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以众对一”,即认为任何侵略行动都将遭到其他力量的联合反击,它反对所有的侵略行径。另外集体安全还假定,被侵略者总是能够获得集体安全组织其他成员国的支持和帮助,因而拥有比侵略者更大的力量。集体安全理论提出的最重要的规范是要求各国放弃使用武力来改变现状。集体安全还认为,国家之间应该互相信任,这是集体安全体系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
2.国际制度理论与合作安全
这一理论提出,在相互依存时代,自私、理性的国家行为体有可能通过合作实现自身利益,制度可以为国际合作架设桥梁,使合作稳定有效。所谓国际制度是“在国际关系中各国政府一致达成的与特定相关问题联系的带有明确规则的制度”。其功能主要表现在:第一,制度可以提供可靠的信息,增强透明度,减少合作者对合作伙伴的担心,克服因市场失灵而带来的困难,从而使行为体愿意合作,并通过合作获得帕累托最优解。第二,制度可以提供惩罚功能,对于行为体的欺骗行为给予惩罚,使其收益低于成本。
3.民主和平、仁慈霸权与安全共同体
民主就是和平、民主国家之间不打仗作为国际安全的一种重要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并且日益完善和发展,到90年代已成为一种强势理论。民主和平论的基本观点是:民主国家很少或基本上不与其他民主国家发生战争;民主国家的战争行为都是与非民主国家之间进行的;民主国家的数目越多,世界永久和平的希望越大。
与自由主义流派密切关联的“安全共同体”理论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尤其是90年代呈上升的趋势。一般说来,安全共同体理论有三个特点:
第一,一个共同体的成员通常在身份、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方面享有共识。
第二,同一共同体的成员国在许多方面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们之间的相互交往不局限于特定的或孤立的领域,交往方式也并非是间接的;
第三,共同体通常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一种反映利益互惠,甚至被理解为一种义务和责任的利他主义。
情报安全是否属于国家安全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确立是国家安全的客观需要。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丰富的内涵,情报安全是其重要内容之一。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野下的情报安全先于国家安全而存在,是国家安全的派生要素,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情报安全具有内外威胁因素增多、建设呈持续性、依赖于严密的组织体系等特征,表现为情报安全、情报组织安全与情报活动安全三个方面。情报安全必须处理好国家情报安全与国家生存与发展、本国情报安全与他国情报安全以及国家情报绝对安全与相对安全的辩证关系。
“情报安全”从根本上来讲是一个安全问题。对于“安全”的理解,《现代汉语词典》中指出“安全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因此,对“情报安全”我们可下这样的定义:所谓情报安全,是指“情报在客观上保持没有危险,不受威胁的状态,以及能够持续维持这一安全状态的能力。”情报安全的主体是情报,所涉及的是情报这一主体的安全要素,并不包含保障这一安全状态所涉及的法规、体制等内容。情报安全先于国家安全而存在,与国家安全相伴随,是国家安全的派生要素。情报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派生性主要体现在:情报安全贯穿于国家安全的各类各级要素,是每一个要素都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情报安全是国家安全中的一个特殊安全领域,与各领域虽有交叉与从属,但不完全独立从属于某一个领域;保证情报安全必须依托于所在领域的具体职能部门,只有当其所受的威胁已经严重影响国家安全或其战略意义能够对国家安全产生重大影响时才能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予以考虑。
总体的国家安全观将国家安全理解为
法律分析: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强调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和目的、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和保障,既善于运用发展成果来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善于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总体国家安全观还强调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把人民安全作为宗旨,意味着始终把人民安全放在最高位置,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政治安全作为根本,其核心是巩固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最根本的就是维护中国***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国家利益至上作为准则,就是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三者紧密关联、相辅相成,这是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理论的重要特征。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第三条 国家安全工作应当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公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
法律分析:1、建立可靠的盟国关系和以华为中心的多边国际组织。2、保障中国在国际贸易和重要战略资源,包括原油、铁矿石、铜矿石等“大宗商品”物流正常输送的国际海上运输线的安全。3、提高中国在现行国际金融组织,尤其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集团(WBG)中的投票权比重,逐步参予国际金融秩序的改革。4、增大对世界贸易组织(WTO)、海牙国际法庭(ICJ)、国际原子能机构 (IAEA)等国际组织的影响力。宣示东方的价值理念,促进世界对中国的深入了解,改变中国和中国人在世人心目中的传统印象,确立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新形象,通过多边合作,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主动促进中国在国际事务的各个领域发挥更为重大的积极影响。5、改进中国在联合国(UN)现体制框架内的作用形式。使联合国的改革向着人类进步和文明的必然方向发展,更加积极地参予全球性、地区性国际事务,传播中国理念,阐释人们对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疑惑,在构建国际政治关系新框架的进程中,切实引导全球关系健康发展的正确方向,在保卫世界和平方面发挥更大的积极有效的作用。从能力的角度检视国家安全,当今时代特别需要的是要看到构成国家安全能力的全部要素,既要看到维护国家安全的有形力量,更要看到维护国家安全的无形力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我们需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确立总体的国家安全观,认识和把握国家安全的本质特征,对国家安全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中,提高应对安全威胁与挑战的战略能力。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第三条 国家安全工作应当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总体国家安全观有哪些鲜明特征?如何理解发展和安全的关系?
总体国家安全观有哪些鲜明特征?如何理解发展和安全的关系?
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归纳整理如下。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有哪些鲜明特征呢,首先是总体国家安全是国家安全工作的系统性思维,是全局性,既是指导方针也是最终目标,哲学上讲就是既是认识论又是方法论,是整体与局部统一的关系。其次是突出”大安全“的思想,”总体“是指全面的、整体的、系统性的安全。
二、如何理解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呢,首先安全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关系,安全可以保障健康的发展,发展可以促进安全,这两者缺一不可,没有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是没有办法正常发展生产的,因此安全是第一要务。同时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更好的促进安全,只有居民安居乐业了,才会减少社会问题,促进全面安全的实现。其次安全与发展是两头都要硬,两手都要抓,安全与发展是要同步进行的,安全生产是发展的前提,经济的发展需要安全生产来支撑,安全生产又推动经济发展。近年来美国一直在对我国进行贸易战,其中重要的一条战线就是技术封锁,最知名的就是华为事件,通过封锁我国的芯片,以此打击华为公司,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没有了技术安全这条线,我们就没有办法保证芯片产业的正常发展,因此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实际上关乎国家安全的大问题。
因此综上所述,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具有全局性、系统性思维,是要实现大安全的总体目标。安全与发展则是统一的、互为条件的、缺一不可以的关系,没有安全必然做到发展,好的发展也将促进安全。
总体国家安全观包括
《 总体国家安全观只包括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是吗? - 》 ? 不对.总体安全的涵义包括:国家安全包括人民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等全方位内涵,兼顾传统安全与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非传统安全.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一种非传统安全观,但它不...
《 总体国家安全观主要涉及哪11个主要领域? - 》 ? 国民安全、领土安全、经济安全、主权安全、政冶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
《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 - 》 ? 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对内求发展、求变革...
《 总体国家安全观只包括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对吗 - 》 ?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一种非传统安全观,但它不是那种只关心非传统安全问题而忽略传统安全问题的低级非传统安全观,而是一种统筹传统与非传统两个方面的高级非传统国家安全观.为此,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和研究总体国家安全观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强调,而且要关注总体国家安全观如何用非传统安全思维方式分析解决传统安全问题.在传统国家安全问题并未消失,有些方面还比较突出的当今中国,研究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传统国家安全问题,以及如何运用非传统的总体安全观分析解决各种传统国家安全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我国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由哪几个方面的安全构成的 - 》 ? 我国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由11个方面的安全构成的,即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
《 总体国家安全观只包含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吗 - 》 ?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点领域(a) a.环境安全 b.科技安全 c.经济安全 d.资源安全 选a 题目解析:总体安全的涵义包括:国家安全包括人民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等全方位内涵,兼顾传统安全与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非传统安全.
《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 - 》 ? 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三个重要特征. 系统性 全面性 持续性
《 国家安全观的基本内容 - 》 ? 国家安全观是对国家安全及国家安全相关问题的历史、现状、发展、规律、本质等等的认知、评价和预期,包括事实认知、价值评价和主观预期三方面内容.首先,国家安全观是对客观的国家安全状态的反映.国家安全观所反映的客观对象,...
《 我国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由那几个方面的安全构成 - 》 ? 国家主权安全,国家秘密安全,国土安全,领海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外交安全...
今天关于“国家安全观三个重要特征”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