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蓝箭律师网首页
  2. 法律综合

关于招投标法的法律法规(招投标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有规定发包人必须组织现场踏勘吗?)

投标保证金纠纷实务解析:如何依法请求退还投标保证金?-工保网一般来说,对于投标保证金发生纠纷,绝大多数都是投标人起诉招标人要求返还保证金的情况,因为一般的招标文...

大家好,我是小编,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招投标法实施细则 法律问题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招投标法的法律法规(招投标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有规定发包人必须组织现场踏勘吗?)

关于招投标法的法律法规

投标保证金纠纷实务解析:如何依法请求退还投标保证金?-工保网

一般来说,对于投标保证金发生纠纷,绝大多数都是投标人起诉招标人要求返还保证金的情况,因为一般的招标文件会要求投标人在投标截止日前缴纳投标保证金,如果投标人没有按要求缴纳,那么往往该投标人已经失去了投标资格,早早从招投标活动中退出了,也就不会产生纠纷。所以我们以下将以请求退还投标保证金的诉讼进行举例。

1、确定管辖

在寻求司法救济时,起诉的一方当事人面临的首要问题即是案件的管辖。本文仅就建设工程招投标过程中的管辖问题进行探讨。

我们知道,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第二十八条规定了建设工程纠纷的专属管辖,即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按照不动产纠纷确定管辖。那么建筑工程招投标活动中出现纠纷,是否按照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专属管辖。

我们认为,可以分两种情况:

第一,起诉时双方早已签订了建设施工合同,而投标保证金纠纷是双方就建设施工合同众多争议问题中的一个,此时不宜将投标保证金纠纷单独列出要求当事人另案起诉,而应当作为整个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的一个环节,在建设施工合同纠纷中一并处理。在这种情况下,无可厚非应当适用建设施工合同的专属管辖。

第二,起诉时双方没有签订建设施工合同,此时纠纷出现在招投标阶段,那么应按合同纠纷管辖的规则进行处理,即有约定从约定,没约定可以向被告住所地法院提起诉讼。

2、确定案由

查找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涉及招投标相关的案由有:招标投标买卖合同纠纷(属于“合同、无因管理、不当得利纠纷”项下);串通投标不正当竞争纠纷、(属于“不正当竞争纠纷”项下)。除此之外,如招投标纠纷属建设施工纠纷的其中一项诉请,还可以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作为案由;如既没有签订建设施工合同,也不属于上述的案由,可以以合同纠纷作为案由,因为招标文件与投标文件虽然并不成立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但其中对于投标保证金等先合同义务的内容形成了一个合同;此外,还存在以不当得利作为案由的可能;缔约过失责任纠纷也可作为案由。

3、退还投标保证金的请求权基础

1、退还投标保证金的依据

第一,招标人中止招标。《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 第31条规定:“招标人终止招标的,应当及时发布公告,或者以书面形式通知被邀请的或者已经获取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已经发售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或者已经收取投标保证金的,招标人应当及时退还所收取的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的费用,以及所收取的投标保证金及银行同期存款利息”。

第二,投标人在截止时间前撤回投标。《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35条规定:“投标人撤回已提交的投标文件,应当在投标截止时间前书面通知招标人。招标人已收取投标保证金的,应当自收到投标人书面撤回通知之日起5日内退还。”即投标人在投标截止时间前撤回投标的,应当退还投标保证金。

第三,签订书面合同后。《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57条规定:“招标人最迟应当在书面合同签订后5日内向中标人和未中标的投标人退还投标保证金及银行同期存款利息。”

第四,超过投标有效期且未获得中标通知书。虽然实施条例中没有这一条规定,但是根据《标准施工招标文件》第3.3.2条:“出现特殊情况需要延长投标有效期的,招标人以书面形式通知所有投标人延长投标有效期。投标人同意延长的,应相应延长其投标保证金的有效期,但不得要求或被允许修改或撤销其投标文件;投标人拒绝延长的,其投标失效,但投标人有权收回其投标保证金。”可见,投标有效期届至,意味着投标作为一种要约,要约本身的特征和效力具有有效期,有效期内未获得中标通知书,则要约的效力即已失去,投标人应当退还投标保证金。

第五,招标文件中约定的超出上述三点的情形。我们认为虽然招标文件属要约邀请,但是对于部分有关先合同权利义务的内容属于一个要约,故一般投标文件会对招标文件提出的内容通盘接受,故一旦投标截止,则对于部分先合同权利义务的内容,双方已经形成了合同关系,所以招标文件中的此部分内容对双方具有约束力。

2、是否可以要求利息

我们注意到,上述实施条例的三条规定(第31、35、57条)中,招标人撤回招标及合同签订两种情况下,规定了返还投标保证金及银行同期存款利息,而投标人撤回的情况下则没有规定退还利息。所以,如果招标文件中对于是否一并退还投标保证金的利息进行了约定,则该约定对双方有约束力,如果没有约定,则可以参照实施条例中的规定来适用。

4、不予退还投标保证金的情形

1、法定

对于不予退还投标保证金的情形,有五种法定情形。

第一,投标截止后撤销的。《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35条:“投标截止后投标人撤销投标文件的,招标人可以不退还投标保证金。”

第二,中标人无正当理由不与招标人订立合同。

第三,在签订合同时向招标人提出附加条件。

第四,不按照招标文件要求提交履约保证金。上述第二、三、四点的依据均为《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74条:“中标人无正当理由不与招标人订立合同,在签订合同时向招标人提出附加条件,或者不按照招标文件要求提交履约保证金的,取消其中标资格,投标保证金不予退还。对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中标人,由有关行政监督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中标项目金额10‰以下的罚款。”

第五,在签订合同时更改合同实质性内容。这一点的依据是《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第81条:“中标通知书发出后,中标人放弃中标项目的,无正当理由不与招标人签订合同的,在签订合同时向招标人提出附加条件或者更改合同实质性内容的,或者拒不提交所要求的履约保证金的,取消其中标资格,投标保证金不予退还;给招标人的损失超过投标保证金数额的,中标人应当对超过部分予以赔偿;没有提交投标保证金的,应当对招标人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可以看到,此处与实施条例第74条有一个细小的差别,即增加了第五种投标人在签订合同时更改合同实质性内容的情况。

2、意定

在上述法律法规规章的明确规定外,是否存在可以不予退还投标保证金的情形呢?这个问题在实务中引发的争议非常多,最为常见的就是主张“投标文件内容虚假”及“投标人存在串标、围标、低价中标、行贿等违法违规行为”这两种情况应当也不予退还投标保证金。

根据我们的案例检索以及对投标保证金的担保内容的理解,我们认为这两种情况只有在招标文件明确约定的情况下,可以作为不予退还投标保证金的情形,反之,如果招标文件没有进行约定,则不能主张,但是招标人可以通过主张缔约过失责任等来要求投标人赔偿损失。

招投标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有规定发包人必须组织现场踏勘吗?

招标人可以组织潜在投标人踏勘项目现场,但不得组织“单个”或者“部分”潜在投标人踏勘项目现场。

法律分析

也就是说招标人要么不组织,要么必须组织“全部“潜在投标人踏勘项目现场,才能保证投标的公平、公正、公开。但是这样就会出现潜在投标人碰面,埋下串标隐患。所以,现实中一般招标人都不组织集体踏勘现场,只是提供项目具体地点等信息,由潜在投标人自行组织踏勘,并分别接受潜在投标人的书面疑问和统一书面答疑。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其招标投标活动不受地区或者部门的限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法限制或者排斥本地区、本系统以外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参加投标,不得以任何方式非法干涉招标投标活动。国务院发展计划部门确定的国家重点项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地方重点项目不适宜公开招标的,经国务院发展计划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进行邀请招标。招标人具有编制招标文件和组织评标能力的,可以自行办理招标事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制其委托招标代理机构办理招标事宜。从事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业务的招标代理机构,其资格由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认定。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从事其他招标代理业务的招标代理机构,其资格认定的主管部门由国务院规定。与招标人存在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招标公正性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参加投标。单位负责人为同一人或者存在控股、管理关系的不同单位,不得参加同一标段投标或者未划分标段的同一招标项目投标。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第二十一条 招标人根据招标项目的具体情况,可以组织潜在投标人踏勘项目现场。

招投标法实施条例第69条所指法律和行政法规是什么

法律和行政法规是由立法法规定的,分别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国务院制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规定:

第六十九条 出让或者出租资格、资质证书供他人投标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

第七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第五十六条 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

(一)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

(二)宪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

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事项,国务院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决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规,经过实践检验,制定法律的条件成熟时,国务院应当及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

第五十七条 行政法规由国务院组织起草。国务院有关部门认为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应当向国务院报请立项。

招投标法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在处理招投标的实际工作中,容易忽略或比较难掌握的是那几个问题?求解释。

《招标投标法》执行中的问题与治理对策高和静2003-06-12 14:04:31

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是以工程设计、施工或以工程所需的物资、设备、建筑材料等为对象,在招标人和若干个投标人之间进行的招标投标活动,实质上是一种市场竞争行为。随着有形建筑市场的建立逐步完善,特别是2000年1月1日起,国家《招标投标法》的实施,公开招标投标的比例明显提高,招标投标的运作也相对规范,这对遏制工程建设招投标中腐败案件高发、多发的势头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在执行《招标投标法》的过程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弄虚作假等问题仍时有发生,依法治理工作任重道远。

一、主要问题

1、个别领导变相干预。《招标投标法》明确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干涉招标投标活动。中央纪委明确要求,领导干部不得利用职权干预和插手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在国法、党纪的约束下,目前领导干部公开、直接干预工程发包承包的现象确实明显减少,但个别领导干部变相干预招投标的现象依然存在,只是方式方法更加隐蔽。这种隐蔽性表现在:一是过去领导干部插手工程发包一般是递条子、打电话,现在为了不留下把柄,基本是当面交代或暗示。二是过去一些领导主要干预本地工程项目,现在则是利用开会、互访的机会、向其他省市推荐施工企业,不言自明的是:今天你帮了我的忙,明天我就会关照你,互利互惠。三是过去领导自己出面,现在往往是让中介人出面。这些中介人主要是领导干部的亲属子女、司机秘书等身边的人,在招标投标中充当“红娘”,利用领导干部的职权或影响,为投标单位暗中做工作。利用中介人做掩护,某些领导干部既可以达到干预工程发包的目的,又可以在事发后“丢卒保车”,推卸责任。

2、建设单位借口规避。《招标投标法》对应当实行招标发包的工程项目有明确的规定。但一些工程项目的建设单位和主管部门为了自身利益,经常采取种种借口规避招标。主要表现有:以时间紧迫为借口规避招标。这类工程多为“献礼工程”、“形象工程”等指令性项目。以集体决策为幌子规避招标。一些项目单位以行政会议、党内会议或联席会议的形式确定施工单位。钻法律法规的空子规避招标。一些单位想尽办法将一些工程项目戴上抢险工程、安保工程、外商投资工程的“帽子”,以规避招标。通过肢解工程来规避招标。一是隐瞒工程量,骗取议标报批;二是将一项目分解成若干小项目报建;三是申报项目只报主体,不报配套及其他专业项目。

3、运作过程弄虚作假。有一些工程项目,迫于《招标投标法》的规定,进入了招标投标的程序,但在实际运作中弄虚作假,招标投标成了掩人耳目的走过场。其弄虚作假的方式主要是:(1)内定外陪。即项目单位在招标前与拟投标的施工企业私下接触,先从中选定中标企业,然后内定的“中标企业”再串通其他几家企业做陪标对象。(2)暗中偏袒。有的项目单位为了把工程发包给自己选中的企业,制定招标文件时暗中偏袒,设立一些其他企业难以跨越的门坎,使招标条件有利于某一投标人。(3) 泄露标底。有的项目单位为了让内定的投标单位中标,暗中故意向其泄露标底,使该投标单位的报价接近标底或复合标底而中标。(4)贿赂评委。有些施工企业安排专人打探评委消息,对评委大肆行贿。有的建设单位利用自己的知情优势,将评委情况通报自己选定的施工单位,鼓励其前去“做工作”。个别评标专家也存在着以评谋私行为,在评标过程中,不能主持公道。

4、中标之后非法分包。《招标投标法》第四十八条明确规定:中标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完成中标项目。中标人不得向他人转让中标项目,也不得将中标项目肢解后分别向他人转让。由于当前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不规范,使一些不具备施工能力的企业通过各种关系中标,从而导致层层转包和违法分包。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施工企业不在提高施工水平上下功夫,而是想方设法评取较高资质和建立关系网,承揽工程后再私自转包、分包给其他企业, 从中获利。也有些技术力量差、机械设备落后的企业,挂靠在一、二类企业中,由一、二类企业参与竞争,承接工程,挂靠企业进行施工。还有的挂靠企业自己也不进行施工,再将工程转包给个体户,自己从中渔利。违法分包和层层转包危害极大,它严重扰乱了建设市场秩序,导致了工程管理混乱,引发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给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带来了极大威胁。这样建造出来的工程不是“豆腐渣工程”,就是工程决算金额远远超过预算的“腐败工程”。

二、原因分析

1、 法规制度尚不健全。《招标投标法》虽已施行,但这一法律不可能将招标投标实施过程中所有的规则、程序容纳进去。为此,国家建设部、交通部等部门以及各省、市都制定了自己的招标投标的相关规定和实施细则,但这又极易导致部门封锁、地方垄断、多头管理等混乱局面。总之,建设工程招投标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配套的系统工程,目前招投标本身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市场监督和制约机制力度不够,配套的改革措施还不完善,这是《招标投标法》在贯彻执行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

2、 行政权力没有退出。一些地区、行业由于既掌握大量国家建设资金,又有各自的直属施工企业,这种地方、行业与建筑施工企业的关系,被人们称为老子与儿子的关系。从而导致在招投标的实际操作中,人情工程、关系工程、权力工程时有出现。行政权力没有真正退出市场,就难以实现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机制。许多工程项目招投标表面上看是招投标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交易,制定的各项交易规则也符合或基本符合国家和地方的各项规定,但实际上好多工程项目的拍板定案,建设单位不能独立自主地进行,都要受来各自方面的行政力量的制约,使招投标徒具形式,出现规避招标和假招标现象。

3、 监督机制流于形式。一直以来,建设行政部门监督管理的重点主要是放在工程质量上面,对工程招标投标制度执行的监督重视不够。甚至有的部门和领导认为,只要纪检监察机关有人参与了工程招标投标,就算是监督到位了。实际上,因纪检监察人员大都是临时指派,很难掌握招标投标的全过程,特别是不了解幕后的因素,一些关键环节又不由其直接监控,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往往会流于形式,而司法监督、社会监督基本上也是难以介入,无法发挥作用。

4、 惩治违规力度不够。执行《招标投标法》中的问题之所以会时有发生,屡禁不止,与我们惩治违纪违法的力度不大密切相关。一是并非所有的违纪违法行为都能得到及时的查处;二是在查处的过程中也还存在袒护、说情的现象,从而出现查处不力,甚至出现违纪违法者得不到惩处的问题。正是由于违纪违法的成本太低,风险不大,而所获取的利益巨大,使得无视法纪,项风作案的问题难以杜绝。

5、 投资体制存在弊端。适用《招标投标法》的工程建设投资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由此形成的投资体制很容易导致出现以下问题:一是一些本可用市场原则和市场机制来解决的问题,仍采用行政的方法来处理,给《招标投标法》的全面贯彻执行带来隐患;二是政府投资,不仅容易出现行政权力的渗透,而且也不太重视投资效益,使执行《招标投标法》的重要性无法凸现出来;三是对工程建设的审计工作有欠缺,即使没有严格执行《招标投标法》,许多问题也能得以隐藏。

三、治理对策

1、加快制定《招标投标法》的配套法规。研究制定相应的配套法规是保障《招标投标法》顺利施行的重要条件。有关部门应加快立法步伐,就招标文件编制、投标人资格审查、评标委员会组成、标底(设有标底的)以及合同的履行等招标投标的具体操作规程作出明确规定,并提供规范化的招标文件和合同文本,为招标人、投标人和招标代理机构等中介组织依法进行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提供进一步的法律依据。

2、严肃党纪国法,严禁领导干部和管理部门干预市场运作。工程招标投标是一种市场交易活动,政府有关部门只能依法监督,不能滥加干预,更不允许借机谋取私利。早在1998年召开的全国有形建筑市场现场会上,中央就有明确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包括各级领导干部都不准利用职权或影响,以任何方式干预和插手工程发包承包活动的正常进行,确保招标投标活动按照公开、公正、平等竞争的原则进行。一经发现有干预和插手的,不管有无谋取私利,都是违反纪律的行为,要根据情节作出处理。”现在当务之急是制定严禁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影响干预工程招投标活动的全国统一的党纪、政纪处分规定,以便各地各部门据此对继续干预和插手工程招投标活动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调查和处理。

3、加强对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当前招标投标活动中出现种种不规范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监督不力。《招标投标法》规定:有关行政监督部门依法对招标投标活动实施监督,依法查处招标投标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关于国务院有关部门实施招标投标活动行政监督的职责分工的意见》进一步就有关部门在招标投标活动中的监督职责作出了明确规定。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履行自身职责,不断研究和探索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招标投标监督形式,加强对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检查。要建立对招标投标全过程实施监督的监督机制,重视对招标投标活动的事后跟踪监督,督促各项合同落到实处。

4、进一步完善有形建筑市场。有形建筑市场即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将工程招标投标活动集中在一个固定的场所进行,可以强制性地要求招标投标双方按照统一的程序和规则实施规范化的招标投标。这不仅增强了透明度,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也便于政府有关部门实施监督,为解决逃避招标特别是招投标弄虚作假等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形的途径。但目前有形建筑市场自身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要进一步理顺有形建筑市场的管理体制,使政府对工程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管职能与有形建筑市场的服务职能分离;二是要建立和完善有形建筑市场的运行机制,改变目前一些有形建筑市场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三是要对地方政府涉及工程建设的文件和规定进行全面的清理,坚决纠正工程招标投标管理中的地方保护、行业垄断等问题;四是要严格规范有形建筑市场的服务收费,杜绝乱收费或高额收费的现象,减轻工程交易单位的负担。

6、加大查处工程腐败的力度。各级党委和纪检监察部门要针对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中容易滋生腐败的特点,把工程招标投标作为监察重点。要运用执法监察、专项检查、财务审计、质量跟踪和鼓励群众监督举报等多种手段,积极发现案件线索。对于建设单位在工程招标中走过场、弄虚作假、利用工程招标发包索贿受贿、营私舞弊等行为,以及施工单位在工程招标投标活动中的行贿、欺诈和违法转包分包等行为要依纪依法严肃处理。

招标投标法和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的区别

法律分析:招标投标法是全国人大颁布的,属于法律层次,相对实施条例而言,是上位法;而实施条例是国务院颁布的,属于法规层次,相对招标投标法而言是下位法。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第七条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履行项目审批、核准手续的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其招标范围、招标方式、招标组织形式应当报项目审批、核准部门审批、核准。项目审批、核准部门应当及时将审批、核准确定的招标范围、招标方式、招标组织形式通报有关行政监督部门。

对于招投标中的串标有无详细的规定?

有详细规定。

1、招标投标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七条 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或者与招标人串通投标的,投标人向招标人或者评标委员会成员行贿谋取中标的,中标无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照招标投标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处罚。

投标人未中标的,对单位的罚款金额按照招标项目合同金额依照招标投标法规定的比例计算。投标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属于招标投标法第五十三条规定的情节严重行为,由有关行政监督部门取消其1年至2年内参加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投标资格:

(一)以行贿谋取中标;

(二)3年内2次以上串通投标;

(三)串通投标行为损害招标人、其他投标人或者国家、集体、公民的合法利益,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

(四)其他串通投标情节严重的行为。

投标人自本条第二款规定的处罚执行期限届满之日起3年内又有该款所列违法行为之一的,或者串通投标、以行贿谋取中标情节特别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法律、行政法规对串通投标报价行为的处罚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2、刑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二十三条 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报价,损害招标人或者其他投标人利益,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投标人与招标人串通投标,损害国家、集体、公民的合法利益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第二百三十一条 单位犯本节第二百二十一条至第二百三十条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本节各该条的规定处罚。

扩展资料

认定标准

以下情形均属于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投标人之间协商投标报价等投标文件的实质性内容;投标人之间约定中标人;投标人之间约定部分投标人放弃投标或者中标;属于同一集团、协会、商会等组织成员的投标人按照该组织要求协同投标;投标人之间为谋取中标或者排斥特定投标人而采取的其他联合行动。

以下情形均视为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由同一单位或者个人编制;不同投标人委托同一单位或者个人办理投标事宜;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载明的项目管理成员为同一人;

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异常一致或者投标报价呈规律性差异;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相互混装;不同投标人的投标保证金从同一单位或者个人的账户转出。

以下情形均属于招标人与投标人串通投标:招标人在开标前开启投标文件并将有关信息泄露给其他投标人;招标人直接或者间接向投标人泄露标底、评标委员会成员等信息;招标人明示或者暗示投标人压低或者抬高投标报价;

招标人授意投标人撤换、修改投标文件;招标人明示或者暗示投标人为特定投标人中标提供方便;招标人与投标人为谋求特定投标人中标而采取的其他串通行为。

法律责任

串标者中标无效,应处中标项目金额0.5%~1%的罚款,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单位罚款数额5%~10%的罚款;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情节严重的,取消其一年至二年内参加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投标资格并予以公告,直至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

第三十九条 禁止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

(一)投标人之间协商投标报价等投标文件的实质性内容;

(二)投标人之间约定中标人;

(三)投标人之间约定部分投标人放弃投标或者中标;

(四)属于同一集团、协会、商会等组织成员的投标人按照该组织要求协同投标;

(五)投标人之间为谋取中标或者排斥特定投标人而采取的其他联合行动。

第四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

(一)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由同一单位或者个人编制;

(二)不同投标人委托同一单位或者个人办理投标事宜;

(三)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载明的项目管理成员为同一人;

(四)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异常一致或者投标报价呈规律性差异;

(五)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相互混装;

(六)不同投标人的投标保证金从同一单位或者个人的账户转出。

第四十一条 禁止招标人与投标人串通投标。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招标人与投标人串通投标:

(一)招标人在开标前开启投标文件并将有关信息泄露给其他投标人;

(二)招标人直接或者间接向投标人泄露标底、评标委员会成员等信息;

(三)招标人明示或者暗示投标人压低或者抬高投标报价;

(四)招标人授意投标人撤换、修改投标文件;

(五)招标人明示或者暗示投标人为特定投标人中标提供方便;

(六)招标人与投标人为谋求特定投标人中标而采取的其他串通行为。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串标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

关于招投标法的法律法规(招投标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有规定发包人必须组织现场踏勘吗?)

今天关于“招投标法实施细则 法律问题”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蓝箭律师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