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蓝箭律师网首页
  2. 法律综合

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及特点)

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

对于ldquo 有教无类 rdquo 是( )的教育观点。D.墨子的问题,我有一些了解和研究,也可以向您推荐一些专业资料和研究成果。希望这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及特点)

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

 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 ,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 点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

 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 点

 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988年,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一次集会上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还要到2500年前孔子的思想中去寻找智慧。

 看到这些,老师感慨:孔子究竟有什么价值,让这些政要精英们有如此行动、如此断言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圣贤,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他们的魅力,寻找启迪。?

 导入新课

 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暨2012年度孔子文化奖颁奖典礼在孔子研究院隆重举行。本届大会上突出了现实性,主题为?儒家思想的当代意义?。围绕?儒家理论与市场理论?、?中华元典与现代文明?、?儒学与国民教育?等重大现实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广泛对话。

 俗话说?有实力才有魅力?,一个人在2500多年后还有这么大的影响,孔子的魅力在哪里?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推进新课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概念

 (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o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合作探究1:?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合作探究2: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处于变革时代;

 直接原因:各家学派代表著书立说,互相批驳,形成?争鸣?局面。

 3、主要派别代表:

 春秋战国,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很多:三教九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P4历史纵横)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等。

 4、历史影响

 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派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

 合作探究3: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有何重大影响?(学生回答)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无人不晓。你对孔子知多少?

 (学生回答后简要介绍孔子生平。)

 1、孔子的思想

 合作探究4:对孔子思想中?仁?和?礼?的认识?

 (1)?仁?:①主要内容:?仁者爱人?,?德?是孔子?仁?的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②评价:这一思想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制约统治者对民众的过度盘剥,对中华民族传统理论道德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礼?:①主要内容:?克己复礼?。②评价:是孔子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他承认阶级压迫,维护等级制度,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但?礼?的思想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力、制约社会下层的反叛意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1)主张

 2.影响:①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②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孔子、孟子、荀子思想比较

 合作探究6:如何认识现代?以德治国?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德治

 (1)儒家的德治与今天所提倡的德治的本质区别:

 ①德治的内容不同。儒家的德治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道德为基本内容的;今天的德治是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

 ②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前者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后者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德治的必要性: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加强道德建设,可以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1.道家

 (1)老子:①世界观: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净无为、知足寡欲。③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福祸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庄子:①把世间万物都看做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

 (1)代表:韩非子

 (2)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3)评价: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课后小结

 课后习题

 高考真题: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选择题

 1.(2014o山东文综)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2.(2012o海南单科)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3.(2012o山东文综)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本题考查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题干材料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其主要意义在于打破了原来?学在官府?的局面,即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故A项为正确答案。宗法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并没有冲击瓦解宗法分封制,故B项错误。周王室统治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政治基础是宗法分封制,孔子的教育思想既没有冲击井田制,也没有动摇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故C项错误。孔子的教育思想以?仁礼?为主要内容,含有反对当时诸侯争霸的内涵,故D项错误。

 答案:A

 2.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传统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强调的是?好礼好义好信?,并没有反映?民本?和法治,故A项和C项错误。材料内容并未涉及?礼治?,故无法体现?礼治为先?,D项错误。礼、义、信都是仁政思想的体现,故B项正确。

 答案:B

 3.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材料中?注重实践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和轻视商人与学者等信息可知,该学派否定贵族政治,主张法治,重农抑商,注重实践。结合所学,可知该学派应为法家,故D项正确。材料中对商人和学者的认识不符合战国儒家学派的观点,排除A项;战国时的道家抱有?逍遥?的人生态度,材料中对?贵族?的认识不符合该学派的观点,排除B项;墨家主张非攻、尚贤、节俭,材料内容均不能体现该学派的观点,排除C项。故选D项。

 答案:D

 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二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教学工具

 幻灯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学案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指导学生填表,之后启发他们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分析老庄之学产生的社会基础。

 对于同一学派内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区别分析。从总体与局部两个方面来把握各家学派的思想特点。

 记住:法家代表除了上述三人外,还有吴起、申不害等。法家内部形成重?法、?重?术?、重?势?三个不同学派,韩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三、建议分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当时及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那么,儒家思想又是怎样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后小结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板书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2.孟子

 3.荀子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及特点

1、儒家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2、道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3、墨家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4、法家

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5、名家

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6、阴阳家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诸子百家

有教无类中类的意思

问题一:“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 有教无类就是:教育面前人人平川,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下贵贱之分. 孔子的学生中就是各种阶层的人都有,所以他主张有教无类。

是孔子提出的;正因为他提出这个,他的学生有好的有坏的.什么样的人都有.72个贤人都是他的学生.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在教育的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7]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就说明了后一点。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8]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

“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问题二:有教无类,什么意思? 成语,出自于《论语?卫灵公》,原句为“子曰:“有教无类”。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基本信息

名称:有教无类

拼音:yǒu jiào wú lèi

出处: 《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释义: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用法:褒义 谓语

结构:联合式

例句: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朱自清《经典常谈?诸子第十》)

成语资料

有教无类

用法:紧缩式;作主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意思是指,不应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3]押韵词:食不遑味、凤冠霞帔、为山九仞

正音:教:不能读作“jiāo”。

望采纳

问题三:有教无类,乐学致远什么意思 “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为“子曰:‘有教无类。’” 意为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乐学”二字应为《论语?雍也》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句的引申,指学习的最高境界,即乐在其中。

“致远”二字原指到达远方,出自《周易?系辞下》,原文为“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后指有所作为,常见于“宁静致远”一词。

综上,“有教无类,乐学致远”的意思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只要对学习乐在其中,且一直持续下去,就能够有所作为,在学习的道路上一路前行。

问题四:有教无类,爱无差等是什么意思 有教无类,成语,出自于《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教:教育;类:类别。有两种解释:

解释一,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解释二,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有教则无类”,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

爱无差等,墨家伦理思想。即主张不分远近、亲疏、贵贱地爱一切人,是墨子“兼爱”思想的具体体现。和儒家的“亲亲、尊尊”,“爱有差等”的思想不同。墨子是在承认人有贵贱亲疏等差别的前提下,主张爱一切人。

中国古代十大教育家有那些

1、老子。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据说曾指导过孔子。道家学派创始人,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者,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主要思想是“道生万物”,方法论是朴素的辩证法,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巨大影响。

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他倡导“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倡导“因材施教”,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3、庄子。宋国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创建了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要思想存于《庄子》,主张追求”逍遥“的境界,倡导“天人合一”。

4、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邹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存有《孟子》一书,主张“仁政”,认为“人性本善”。被尊称为“亚圣”。

5、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末期赵国人 [1-7]?。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主张“性本恶”,强调“礼法并施”。

6、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广川人,儒学大师、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提出“大一统”的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系统提出三纲五常。

7、朱熹(1130.9.15—1200.4.23),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方法论倡导”格物致知“。

8、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释道。提出”心学“,主张”吾心即万物“。

9、黄宗羲(1610.9.24-1695.8.12),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他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10、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学者称之为船山先生。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主张重视商业,反对”重农抑商“,提出设议院,抑制君主权力。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国古代教育家

庶与富是教的先决条件,提出的教育家是什么?

孔子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解析

孔子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庶与“富”是“教”的先决条件,故选A。

B项:孟子提出性善论。不符题意,故不选。

C项:荀子提出性恶论。不符题意,故不选。

D项:墨子提出了素丝说。不符题意,故不选。

教育思想: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

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

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及特点)

好了,今天关于“ldquo 有教无类 rdquo 是( )的教育观点。D.墨子”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ldquo 有教无类 rdquo 是( )的教育观点。D.墨子”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蓝箭律师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