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廉租房怎么申请(晋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中心城区总体规划你知道什么吗)
一、榆次廉租房怎么申请1、申请。2、受理。3、初审。4、复审。5、终审。6、公示。7、轮候。8、配租。9、签订合同。二、榆次廉租房申请应当具备如下条件1、申请家...
一、榆次廉租房怎么申请
1、申请。
2、受理。
3、初审。
4、复审。
5、终审。
6、公示。
7、轮候。
8、配租。
9、签订合同。
二、榆次廉租房申请应当具备如下条件
1、申请家庭人均收入符合当地廉租住房政策确定的收入标准;申请家庭人均现住房面积符合当地廉租住房政策确定的面积标准;申请家庭成员中至少有1人为当地非农业常住户口。
2、申请家庭成员之间有法定的赡养、扶养或者抚养关系;符合当地廉租住房政策规定的其他标准。
3、有以下情况的是不能进行申请的:单身(含离异)申请人未满35周岁的不得进行廉租房申请;离婚不足2年的不得进行廉租房申请;领取城镇居民社会保障金的被拆迁人,在拆迁补偿中已按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实施办法规定政策获得补偿安置的不得进行廉租房申请;
以上就是本次蓝箭律师网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榆次廉租房怎么申请的相关知识,大家在廉租房的租赁使用期间必须符合规定使用条件,这样大家才可以继续进行租赁。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如果您还有任何疑问,欢迎到蓝箭律师网进行法律咨询。
榆次廉租房怎么申请拓展阅读
晋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中心城区总体规划你知道什么吗
根据晋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中心城区总体规划了解到,未来10年榆次将发展成这样
城市性质:
晋中是与太原同城发展的省域核心,山西省重要的高教研发中心、商贸物流枢纽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文化底蕴深厚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1)山西省中部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基地;
(2)山西省以煤机转化、先进装备制造为主的新兴产业基地;
(3)山西省重要的高等教育、研发培训基地;
(4)品质优良、文化底蕴深厚的宜居城市。
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
规划2020年人口规模95万人,2030年人口规模132万人。
用地规模: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按照105平方米控制。
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96.6平方公里,2030年为138.6平方公里。
城市发展方向与空间布局结构
城市发展方向:
城市用地以向西、向北发展为主,适度向南发展,控制向东发展。
合理选择建设用地,应在下一层次规划编制或者项目选址前,进一步开展更为详细工程地质勘查工作,避免地质灾害对城市建设造成危害;对现状已经存在工程地质隐患的各类建设,应采取相应的工程防治措施,更新建设时,应予以避让。
空间发展策略:
(1)推进太晋一体化,强化交界地区的融合发展与功能培育
顺应一体化发展规律,加强太晋交界地区的功能空间培育;在城市西部结合大西客专晋中站的建设,大力发展相应的金融、商务办公、会展等区域性服务功能;在北部完善高校新校区,发展科技研发等功能。
结合北六堡集装箱货场带来的白货聚集优势,加快物流业发展,建设服务全省的区域性的物流转运中心和货物贸易中心。
(2)打造片区服务中心,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吸引人口迁移
在城市西部和北部建设片区服务中心,重点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引导旧城人口向城市西部和北部转移。
(3)整合工业布局,提升发展效率
重点建设四大工业园区,零散工业用地逐步退二进三,改善城市环境,实现产业的规模集聚,提升效率。
(4)结合城市特色资源,构建特色空间
在城市东南部依托榆次老城历史文化资源、东部缓丘山林资源和南部潇河生态景观资源,加强文化功能和以主题乐园为主的旅游功能培育,建设城市特色片区,提升老城活力。
(5)因地制宜,构建城市绿化网络,建设宜居空间
落实上位规划要求,在潇河以北预留不低于3千米宽的绿化隔离带,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严禁城市建设开发。
利用环城高速、过境铁路线、高压走廊等设施防护绿地构建绿地网络系统。
结合农业空间、湿地公园以及郊野公园,打造沿潇河生态绿带。
空间布局结构:
构建“一带两轴,三片一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
“一带”指在太晋交界地区积极培育的区域服务功能带。
“两轴”指顺应区域功能的发展,主要依托中都路、迎宾街建设城市公共中心,形成引导城市向西向北发展的空间轴线。
“三片”指以南同蒲铁路为界分为东西两个片区以及东南文化旅游片区。
“一组团”指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潇河产业园区晋中起步区组团(以下简称潇河起步区组团)。
居住用地规划与住房保障
居住用地规模:
规划到2030年,居住用地为3992.22万平方米;人均居住用地30.24平方米。居住用地布局:
规划形成8个较集中的居住片区和7个独立分布的居住区。8个居住片区分别为:老城片区、铁北片区、北部新城片区、铁西片区、高教片区、站前片区、城南片区、科技城片区,7个独立的居住区为寇村居住区、马村居住区、西长寿居住区、褚村居住区、修文居住区、小伽南居住区、小赵居住区。
新建居住区绿地率应不低于30%,旧区改建绿地率不低于25%。
保障性住房供给:
中心城区至2017年完成包括城中村在内的棚户区23140套;至2030年,应基本建立起全面、科学的住房保障体系。其中公共租赁住房套型建筑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以内;廉租房套型建筑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中心城区中心按照主中心、副中心和片区中心三级体系进行布局。
主中心:为旧城中心,位于榆次老城北侧,在现状城市中心区的基础上,规划沿中都路呈带状分布,东西以府兴路北沿线和花园路北沿线为界;南北以顺城街和迎宾街为界的区域,规模约2平方公里。包括金融、文化娱乐、邮政、信息、旅游、大型商业零售等功能。
北部新区副中心:位于城市北部,东西以新建北路与龙田路为界,南北以龙湖街和汇阜街为界,规模约2平方公里。以城市行政、商务办公、文化娱乐和商业等功能为主,在此建设城市行政中心、文化中心等设施。
晋中站前副中心:主要位于规划晋中站东南侧,是城市西部片区的综合服务中心,东西以综合通道、大西客专为界,南北以新生街、蕴华西街为界,规模约1.5平方公里。主要建设服务于全市域乃至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的商贸、商务、展览等职能,同时兼顾为城区西部地区提供相应公共服务。
片区中心:根据中心城区人口的分布,规划建设五个片区中心,主要集中布置片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分别布局在北魏榆路与文津街交叉口西北地区、玉湖北路与大学街交叉口东北地区、迎宾西街与箕城路交口以西地区、韩荣路与顺城西街交口地区、液东路与建业街交叉口以南地区、东长寿街与环城西路交口地区,怀仁东路与铁西路交口地区。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
(1)行政办公用地
规划行政办公用地84.74万平方米,人均0.71平方米。搬迁市级行政办公机构至北部新区的行政中心内。
(2)文化设施用地
规划文化娱乐用地106.39万平方米。人均用地0.81平方米。
在北部新城规划市级文化中心,布局在广安路与定阳路交口地区,以服务于市民的规划展览馆、文化中心、科技馆、美术馆等为主。
在各片区中心相对集中布置片区级文化设施,建设包括图书、影视、青少年活动等在内的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
(3)教育科研用地
规划教育科研用地1325.97万平方米,人均10.05 平方米。
在文华街以北建设高校新校区,并依托高校新校区在其南部建设科技研发中心。
中小学布点规划按照《晋中市城区教育设施专项规划》,在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予以落实,并符合国家居住区规范的相关配套要求。
(4)体育用地
规划体育用地81.99万平方米,人均0.62平方米。
保留现状环城东路与安宁街交叉口西北角的市级体育中心,规模为29.25公顷。在综合通道-蕴华西街交叉口东北角新建城西体育中心,作为区级体育中心,规模为10公顷。
(5)医疗卫生用地
规划医疗卫生用地131.75万平方米,人均1.00平方米。
规划新建三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主要分布在铁西、城北等新建区域,其一位于汇通南路与环城南路交叉口西北角;其二位于园区路与新站东街交叉口西南角,其三位于文华街与中都北路交叉口以东地区;同时保留现有的全部二级以上大中型医疗机构。
以街道、社区为单位,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6)社会福利用地
规划社会福利设施用地36.02万平方米,人均0.27平方米。
在城东片区与城西片区各规划五处社会福利设施,并结合城市中心与片区中心布局,每处用地面积为1-5万平方米。
(7)文物古迹用地
规划文物古迹用地11.37万平方米。
对各类文物古迹进一步加强保护,对已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要求予以保护;对晋华纺织厂旧址按照相关申报文件落实控制范围,协调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猫儿岭古墓群保护范围内的城市建设落实以下两点控制要求:
猫儿岭古墓群保护范围内现状已建设的用地,今后如需进行改造,须经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进行文物勘探、发掘后方可进行。
猫儿岭古墓群保护范围内尚未建设的用地,应严格控制用地建设,如需进行建设,须报相应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商业服务设施用地规划:
(1)商业用地
商业体系规划采用“一主、两副、多网点”的结构。一主指旧城商业中心。旧城商业中心的建设将围绕榆次老城和文化广场周边为重点。
两副指北部新区商业副中心和城西商业副中心。北部新区商业副中心是中心城区主要的商务办公中心,重点建设商务办公设施,发展相对高端的商业服务,同时建设高档会议、酒店设施;城西商业副中心依托高铁站,建设服务于区域的商贸商务设施,并兼顾服务于市民生活的一般商业网点。
多网点指居住区级(社区)商业中心,建设项目及规模参考居住区公共设施标准确定。
规划商业用地939.38万平方米,人均7.12平方米。
(2)商务用地
规划商务用地主要分布在北部新区定阳路两侧、汇通路与迎宾西街交叉口以西以及晋中站周边。
规划商务用地202.02万平方米,人均1.53 平方米。
(3)娱乐康体用地
规划娱乐康体用地主要分三片分布:
榆次老城仿古游园:进一步改善景观环境,增加游乐项目和文化活动,建设为富有老城特色的旅游景点;
北部新区文化中心:行政围绕北部新区的行政文化中心,建设品味较高的剧院、影院等大众文化娱乐设施;
城西高铁站娱乐中心:结合城西高铁站商业中心,配套建设娱乐康体用地。
规划娱乐康体用地64.19万平方米,人均0.49平方米。
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
工业用地规划:
对旧城区、铁北区内的工业企业进行退二进三改造,调整为文化、居住、商业、绿地等用地类型,改善城区的环境质量,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同时集中建设四片工业区,发挥规模集聚效应,促进产业发展。
(1)晋中开发区产业组团
重点依托综改示范区的建设,积极发展煤基转化、装备相关的中试功能以及制造业,同时可引进少量小型、易置换的加工、无污染的产业。
(2)寇村产业组团
重点发展以纺织机械、液压元器件、食品加工等产业为主的机械制造和食品加工产业。
(3)城东产业组团
重点发展以新能源汽车生产与总装、发动机及相关零配件为主的汽车制造业。
(4)潇河产业园区晋中起步区工业组团
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现代智能物流、新能源汽车配套、生物医药等产业。
规划到2030年工业用地面积2255.19万平方米,人均工业用地17.08平方米。
仓储物流用地规划:
规划5处集中的仓储用地,分别位于晋中站前西荣路以东新站南路以西地区、汇通南路以西地区、环城南路以北张超村以南地区、环城北路与王杜路西北地区,以及大学街与汇通路东北角地区。总面积375.13万平方米,人均仓储用地面积2.84平方米。
搬迁晋中成品油库至潇河起步区,与周边建筑物安全距离应满足《石油库设计规范(GB50074-2014)》的要求。
在潇河起步区规划大型危险化学品仓储、物流基地,将城区现状相关项目搬迁至此。危化品仓储、物流项目建设与周边建筑安全距离应满足《危险化学品企业经营开业条件和技术要求》(GB18265-2000)及《危险化学品仓库建设及储存安全规范》(DB11755-2010)的相关规定。
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目标:
充分利用城市自然山水、人文景观资源,优化绿地系统结构,完善城市绿地布局。
规划到2030年中心城区绿地与广场用地总面积1637.32万平方米,人均12.40平方米。其中,公园绿地面积1327.09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05平方米。
绿地系统结构:
规划中心城区形成 “一环、多廊、多园”的绿地格局。
“一环”:城市北、东、南三个方向由乌金山森林公园、环城东路外的丘陵山体及南部潇河生态绿带所共同构成的绿化环。
“多廊”:依托中心城区大型基础设施防护廊道建设多条大型绿化廊道,并结合城市主干道的绿化带,构建城市绿地总体骨架。
“多园”:城市内部结合各级公共设施中心规划形成多个城市公园,外围结合生态绿地、防护带形成若干大型生态郊野公园。
公园绿地:
城市公园绿地按“市级-片区级-居住区级”三级划分,注重与各级服务中心相结合。
规划新建与扩建市级公园6个,包括玉湖公园、晋商公园三、四期、社火公园、南关公园、韩荣公园等。规划新建与扩建片区级公园5个。(详见附表13)
规划沿地裂缝两侧各控制建设25米宽的带状公园绿地,在实际城市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工程地质详勘所测得的地裂缝实测位置进行调整,绿地保持不变。
居住区级公园(包括街头绿地、游园)应均衡分布,便于市民使用,按每3万人至少有一块1.5-3公顷的公共绿地配置,服务半径500-1000米。
城市滨水带状绿地:
沿涧河、北干渠等城市内部水系两侧设置20-80米宽带状绿地,作为市民游憩、健身和游客旅游观光的城市绿带,逐步增加配套健身设施和游憩设施,完善景观设计。
防护绿地:
防护绿地主要分布在铁路、高速公路、快速路及高压线两侧,其中铁路干线及专用线两侧各控制15-30米宽防护绿带;其他设施根据相应规范要求,防护绿带宽度控制在20-50米之间。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设置20米以上的防护绿带。
规划到2030年,防护绿地面积279.42公顷,人均防护绿地面积2.12平方米。
广场用地:
结合城市重要交通枢纽、大型文化设施、公园绿地及商业中心区规划布局广场,其中规模2公顷以上的广场六处,分别位于晋中站前,迎宾公园以北,迎宾街与中都路西南角,顺城街与中都路西南角,定阳路与广安街东南角,魏榆路与汇阜街西北角。总用地30.81万平方米,人均0.23平方米。生态绿地:
(1)郊野公园
规划郊野公园6个,均结合水系与景观资源布局,分别为潇河湿地公园、潇河郊野公园、学府湿地公园、百草坡公园、城北郊野公园、地质公园。
(2)其他生态绿地
潇河生态绿地:环城南路以南、南同蒲铁路以西地区,潇河两岸形成总宽度700米左右的生态带。生态带内可建设少量游憩服务设施,但应禁止大规模城市建设。
铁西生态绿地:铁西区榆次变电站和500千伏高压走廊周边的安全距离范围内,不宜作为城市建设用地使用,按生态绿地进行管理和控制,规模约100万平方米。
景观风貌规划
规划目标:
在梳理城市空间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将自然景观要素引入城市,创造特色鲜明、体验丰富、整体和谐的城市景观环境;塑造对人与自然尊重的整体城市意向,通过强化重点地区的景观特质,增强城市空间的可识别性,塑造多样化的和富有活力的城市空间。
城市景观系统结构:
中心城区形成“一带、一心、两轴、多节点”的景观结构。
一带:位于城市东南外围以潇河为骨架的生态景观带。
一心:以榆次老城为核心的历史文化景观中心。
两轴:以中都路、迎宾街为骨架的城市景观轴;
多节点:以文化广场商业中心、北城新区行政文化中心、铁西区高铁站为代表的三个城市景观节点和城市外围的三个大型郊野公园景观节点。
第九节 开发强度与高度分区
土地使用强度控制:
晋中市中心城区土地使用强度划分为高强度开发区、中强度开发区、低强度开发区等三个不同强度等级。
高强度开发区:主要包括老城区商业中心、北部新区商务区、城西高铁站南侧商业商务区以及中都路、迎宾街、顺城街等道路沿线重要节点周边的商业设施和居住用地。该强度区域内的总体容积率宜控制在3.0-4.5之间。
中强度开发区:主要包括高强度开发区以外的居住用地及公共设施用地。该强度区内的总体容积率宜控制在1.2-3.0之间。
低强度开发区:主要包括城市外围的工业用地、仓储用地以及对外交通用地等。该强度区内的总体容积率宜控制在0.8-1.2之间。
城市片区高度控制:
将中心城区划分为低层主导区、多层主导区、高层主导区三个等级予以控制。
低层主导区:该区域内建筑宜以低层为主,建筑的平均高度宜控制在15米以内。主要包括榆次老城范围内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等。
多、高层主导区:该区域内宜控制高层建筑数量,建筑的平均高度控制在15-70米之间。主要为城市一般居住用地、文化设施用地、娱乐康体用地、医疗卫生用地及教育科研用地。
高层主导区:该区域内可设置高层建筑,建筑的平均高度控制在70-100米之间。主要位于旧城区核心的商业金融业用地,北部新区的行政办公用地及商业商务集中区域用地、城市片区级公共中心。
旧城更新规划
旧城更新目标:
调整功能结构,疏解部分公共服务职能及人口,降低旧城开发强度,改善旧城整体环境品质。
充分利用榆次老城的文化资源优势,在整体保护老城历史遗存的基础上培育旧城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旧城功能的优化。
提高市政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水平,创造体现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和生态化的人居环境。
梳理道路结构体系,建设顺畅快捷的道路交通系统。
旧城更新策略:
(1)优化功能
通过工业用地置换,实施退二进三。
(2)控制容量
合理疏散旧城的居住人口,综合考虑人口结构、社会网络的改善与延续问题,提升旧城就业人口和居住人口的素质。
到规划期末,榆次老城范围内(北至小井巷,东至府兴路,南至思凤街,西至花园路)适宜的居住人口规模应控制在4000人左右,人口密度约200人/万平方米(居住用地);旧城其他区域适宜的居住人口规模应控制在17.5-18.5万人,人口密度控制在270-290人/万平方米(居住用地)。
分区控制:
(1)榆次老城
按照现状资源情况和未来发展目标,将榆次老城改造范围分为两个分区:
历史人文景观核心区:以市楼为核心,以东西南北四条街为骨架的四个街区,面积约35万平方米。规划以开放式的游园观览为主要公共活动内容,重点发展特色零售商业、餐饮、娱乐功能。市楼西南、东南地块可作为酒店用地进行开发,宜采用园林式设计,建筑的体量、色彩应与核心区的古建筑保持一致。
老城韵味院落生活区:以规划的清虚阁公园为中心,周围的四个街区发展成为富有老城韵味的低密度院落式居住区。面积约48万平方米。
(2)晋华纺织厂
规划将晋华纺织厂原址预留为文物古迹用地,按专业部门的要求进行保护,周边街区可开辟为文化创意产业街区。
(3)其他地区
核心商业提升区:以文化广场为中心,北至迎宾街、南至顺城街的城市核心商业区,主要进行设施升级、环境优化和商业业态的升级。
工业用地置换区:除晋华纺织厂以外的工业用地结合周边地块的开发和改造进行用地置换,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增加公园绿地和公共开敞空间。
城中村:结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棚户区改造政策和保障性住房建设要求进行整体更新,按相关标准进行居住区建设。
其他既有住宅区:进行整体环境改造,更新或完善市政设施,增加开敞空间,提高绿化水平。
改善环境:
严格保护现有公园绿地,利用南同蒲铁路南段、石太铁路和货场铁路搬迁,新增公园绿地,完善老城周边绿带,到规划期末实现旧区绿化覆盖率3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44平方米。
完善设施:
逐步更新现有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缺失的设施,重点是水、电、气等系统。同时,制定旧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标准和实施办法,积极探索适合旧城更新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模式。
改善交通:
优化道路系统,提高路网密度。延伸并拓宽迎宾路、新建路2条主干路;新增南北向次干路3条、东西向次干路1条;新增支路20条(段)。
制定有利于缓解旧城交通压力的交通政策,鼓励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交通,优化慢行环境。
保护榆次老城传统街道肌理和尺度,在榆次老城内部限制私人机动车交通,并在其周边建设社会停车场和公交换乘设施。
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中心城区交通发展目标:
构建与晋中城市定位相协调,内外交通一体、设施网络完善、运输组织合理、高效便捷、绿色低碳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引导、支撑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提高中心城区竞争力,促进太原—晋中一体化发展,推动榆次、太谷协调区统筹发展。
规划2030年中心城区公交分担率达25%-30%。
交通发展策略:
(1)同城发展
明确与太原同城发展的战略,构建一体化的轨道系统、城市快速路网及主干道网络;服务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一体化发展,紧密联系太谷。
(2)构建枢纽
强调枢纽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作用,协调组织各种集疏运方式,合理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交通换乘的枢纽场站,有效支撑城市空间拓展。
(3)打破瓶颈
优化骨干道路系统布局,完善路网结构,针对现状道路瓶颈,加强城市南北向的交通联系,提高局部地区次干道及支路密度,与城市空间布局及土地利用相协调。
(4)公交先行
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系统中的主体地位,面向中心城区及周边城镇,构建网络完善、服务优质的多层次公交客运系统,引导居民优先使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
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1)规划铁路枢纽布局
规划期建设太原铁路枢纽西南环线、太原至兴县铁路,规划“两客两货一编组”的铁路站场布局:
“两客”:即晋中站办理太中银线、大西客专、枢纽环线旅客列车的停站通过作业;榆次站维持现有功能,即办理石太线、南同蒲线、太焦线旅客列车的停站通过作业。
“两货”:北六堡站为以办理集装箱作业为主、兼营其它白货作业的综合性货场;修文站为枢纽内办理黑货业务的主要场站。
“一编组”:榆次编组站为枢纽内主要编组站。
远景建设太中银铁路南部货运线,取消中心城区内部的石太线、南同蒲线,取消现榆次站。形成“一客两货一编组”的铁路站场布局:
“一客”:将太中银线、大西客专、石太线、南同蒲线、太焦线、枢纽环线等旅客列车的停站通过作业集中于晋中站办理;
“两货”:北六堡站为以办理集装箱作业为主、兼营其它白货作业的综合性货场;修文站为枢纽内办理黑货业务的主要场站。
“一编组”:近期保持榆次编组站,远景将其搬迁至城区南部。
(2)公路客运中心布局
在晋中中心城区布局城北客运站、晋中站客运站、城南客运站、城东客运站、潇河客运站等5个公路客运中心站。
城北客运站:通过综合通道、环城西路、龙湖街便捷衔接太旧快速路、榆祁高速,是中心城区发往北向、东向等跨省和跨地市的中、长途公路客运班线的主要站场。
城南客运站:通过环城南路、G108与榆祁高速、太长快速路衔接,主要发送中心城区至南向、东南向、西向等跨省和跨地市的中、长途公路客运班线。并作为晋中中心城区的旅游集散中心,组织市域旅游客运,开通多条旅游专线。
晋中站客运站:为公铁联运功能的综合性客运枢纽站,与晋中站紧密衔接,主要发送至市域各县及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的中短途公路客运班线。
城东客运站:通过思凤街、环城东路、G108与榆祁高速、太旧快速路衔接,主要发送中心城区至东南向及部分东向跨省和跨地市的中、长途公路客运班线。
(3)物流中心布局
规划在晋中中心城区布局3个物流中心(园区)。
北六堡区域性综合物流园区:发展定位为综合性、枢纽型物流园区,衔接并辐射省内外供需的流通枢纽。
修文煤焦专业化物流中心:依托修文铁路货运站、潇河起步区,定位为专业物流中心。
城东地区性物流中心:依托便利的对外交通条件,衔接北向、东向、南向物流,服务于晋中中心城区生活物资的运输、中转及配送等业务。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1)快速路系统布局
中心城区形成“四横三纵”的快速路系统,为城市提供跨区域、跨组团的快速交通服务,同时减少穿越交通对主城中心区的干扰和功能组织影响。
“四横”即太旧快速路、龙湖街、环城南路、小牛街;
“三纵”即综合通道、汇通路、环城东路。
(2)主干路系统布局
规划在晋中中心城区形成“十七纵十八横”的主干路系统,连接城市各个功能分区,与快速路共同构成城市骨干道路系统,成为各片区用地功能布局的重要依托。
“十七纵”分别为:锦纶路—锦纶北路、中都路、新建路—新建北路、魏榆路、经纬路、王杜路—园区路、环城西路、新站南路、西荣路、太原马练营路南延线;其中潇河组团起步区纵向主干路包括:国道环城线、西墕西路、小赵东路、铁东路、铁西路、怀仁东路、长寿西路、环城西路
“十八横”分别为:思凤街、创业街、顺城西街—顺城街、蕴华西街、迎宾街、广安街、杨盘街-汇丰街、文华街、大学街、文津街、鸣谦大街、太原龙城大道东延线。其中潇河组团起步区横向主干路包括:王郝北街、南要南街、滨河北街、滨河南街、东长寿街、小赵南街。
(3)次干路系统布局
在各组团建立疏密得当、布局合理的次干道系统,作为组团内部交通的集散通道。
(4)对外交通道路布局
形成太原—晋中都市区高速公路环线,外移公路过境通道,形成对外公路东南半环,构成晋中中心城区过境交通主通道与进出城交通主要衔接走廊。规划加强晋中中心城区骨干路网与对外高速公路及普通公路系统的衔接。
(5)道路网密度
规划期末,晋中中心城区快速路密度应达到0.3千米/平方公里以上;主干路密度应达到0.95千米/平方公里以上;次干路密度应达到1.2千米/平方公里以上。
公交系统规划:
(1)公交发展目标
构建“服务高效、出行舒适、换乘便捷”的公共交通客运体系,提升公交吸引力,于规划期末基本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系统中的主体地位。
规划期末中心城区公交发展达到以下目标:
公交车辆达到1500标台,万人公交车拥有率不低于12标台;
提高公交出行比例,规划期末中心城区公交出行分担率提高至25—30%,其中轨道交通出行量达到公交出行总量的45%-50%;
提高公交线网覆盖率,公交线网密度中心区达到3.5千米/平方公里以上,外围区达到2.0千米/平方公里以上;
公交站点300m覆盖率达到70%以上,500m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完善公交优先措施,确保公交出行时间在合理范围,高峰时间90%单程公交最大出行时耗不超过40分钟;
出租车总量控制在2400辆左右。
(2)轨道交通系统布局规划
晋中中心城区建设多条轨道交通线与太原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系统衔接。
Y1号线:与太原1号线衔接,由枣园路南延,跨太旧快速路并沿铁路东侧至文华街,沿文华街向东至中都北路,沿中都北路向南经中都路至顺城街,沿顺城街向东至锦纶路,沿锦纶路向南至城东客运站枢纽。
Y2号线:衔接太原2号线,由小店向东延伸沿迎宾街向东延伸至城区东端。
Y6号线:由太原6号线在龙湖大街引入,并延伸至城区东端。
Z1号线:在潇河产业园区北部与太原共建,连接潇河产业园区太原起步区和晋中起步区。
Z4号线:太原1号线的向南延伸线,经晋中站沿综合通道向南延伸至潇河产业园区晋中起步区西侧。
Z5号线:晋中Y1号线经潇河湿地公园延伸至潇河产业园区晋中起步区东侧。
在Y1号线、Y2号线、Z1线延伸线末端规划预留综合维修基地、车辆段和停车场。
(3)公交优先系统布局规划
规划在晋中中心城区内布局“六横三纵”的公交客运走廊系统。
“六横”即顺城西街—顺城街、迎宾西街—迎宾街、龙湖街、大学街、小牛街、东长寿街走廊;
“三纵”即汇通路—汇通南路、中都路—中都北路、环城西路(现G108)走廊。
规划在“六横三纵”公交客运走廊上实行公交专用道系统。
伴随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可逐步取消轨道线路地面上的公交优先系统。在1号线、2号线、3号线、Z1线成后,晋中中心城区保留“两纵四横”:汇通路、环城西路(现G108)、大学街、龙湖街、顺城西街、小牛街走廊的地面公交优先通道。
(4)公交枢纽布局规划
规划在晋中中心城区布局公交枢纽8个:
与晋中站、城北公路客运站、城南公路客运站、城东客运站、轨道站点等相衔接,一体化布局公交枢纽4个,保障内外交通高效转换,晋中站公交枢纽、城南公路客运站公交枢纽、城东客运站公交枢纽同时兼顾城乡客运衔接;
在现榆次站,规划布局服务现有城市中心区的公交枢纽;
在北部新城中心,布局公交枢纽,增强新城中心面向中心城区主要客流集散点的公交线路布设,促进并支撑新市中心功能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兼顾城乡客运衔接;
在榆次老城,结合现有公交首末站布局公交枢纽,同时兼顾城乡客运衔接和旅游客流集散;
在迎宾西街,布局公交枢纽,加强晋中中心城区与太原南部地区、未来科技城的公交线路网对接。
在潇河组团起步区,与潇河客运站结合规划布局公交枢纽,服务潇河组团,强化组团与晋中主城区、太原主城区联系。
(5)常规公交线网布局框架
在太原—晋中公交发展一体化、晋中中心城区与太谷县城、周边乡镇城乡客运发展一体化的基础上,规划将公交线网结构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为太原中心城区与晋中中心城区间公交线路网络一体化衔接、组织;
第二类为晋中中心城区与太谷县城公交线路一体化,即榆次-太谷协调区内部公交网络协同组织。
第三类为晋中主城区内公交线路网组织;
第四类为晋中主城区与潇河组团起步区间的公交线路网组织;
第五类为晋中中心城区与周边乡镇间城乡客运一体化组织。
(6)主要停保场规划
规划在晋中中心城区规划布局6处停保场:北部新城停保场、龙湖街停保场、东外环停保场、南外环停保场、思凤街停保场、潇河停保场。
步行与自行车系统规划:
(1)步行与自行车系统发展目标
结合晋中城市特色,构筑与晋中城市发展相适宜、与机动车发展相协调、与公共交通紧密结合的步行与自行车系统,有力提升晋中交通出行环境的人性化和可持续性,倡导绿色交通和低碳出行理念。
(2)步行系统规划
晋中中心城区各片区内部应提倡步行方式,形成连续的步行交通网络,积极为步行者创造安全、便捷和舒适的交通环境。结合城区水系、公园体系,打造步行休闲系统,体现城市风貌特色,服务居民日常休闲。
(3)自行车系统规划
晋中中心城区各片区内部和片区间应建立连续的自行车交通网络,鼓励短距离的自行车出行,积极引导自行车从中长距离出行转化为接驳公共交通、组团内出行和辅助出行的主要工具。
停车系统规划:
(1)停车供给策略
晋中中心城区的停车供给结构应以配建停车场为主,以公共停车场为辅,以路内停车为补充。停车供给采用差异化分区策略,停车供给分区分为三个层次:严格控制区、适度控制区、协调发展区。停车泊位供应比例控制在机动车保有量的1.2倍,路外公共停车场的泊位数不低于3.4万个。
(2)主要公共停车场布局规划
规划在晋中中心城区布局10处主要公共停车场:晋中站停车场、城北停车场、城南停车场、北六堡停车场、修文停车场、城东停车场、城东客运站停车场、玉湖北路停车场、蕴华西街停车场、潇河客运站停车场。
中心城区基础设施规划
供水工程:
(1)需水量预测
2030年晋中市城区人均综合用水指标控制在240升/人·日。至2030年,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人口132万人,最高日用水量为31.7万立方米(本用水量预测未考虑城市热电厂等高耗水行业用水需求)。
(2)供水水源规划
加强太榆协调引黄供水工程建设,作为中心城区供水水源;保留本地西窖水源地、北山水源地及松塔水库水源地,同时将源涡水源地作为应急备用水源。
非传统水资源应作为重要的补充水源,规划在城区污水处理厂内建设再生水回用设施,主要用于城市工业用水和市政杂用。
(3)供水设施规划
第一水厂停产备用,对第二水厂、第三水厂设备更新,保留第四水厂;加快太榆协调引黄供水工程和城区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厂的建设。
对现有西窖、北山水源地输水管线进行更新改造,布设双管供水,提高输水管道安全保障能力;保留松塔水库向第四水厂供水的输水管道;将太榆协调引黄管线与晋中市区供水管网相连接,满足市区近远期用水需求。
中心城区配水管网形成以北环路、东环路、南环路、综合通道为主环的环状供水管网系统,利用现有供水管道,连通城区部分枝状管道,并使供水管网覆盖整个城区,提高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污水工程:
(1)排水体制
规划市中心城区排水体制为雨污分流制。
(2)污水量预测
至规划期末,预测中心城区污水产生量约20万立方米/日。
(3)污水系统分区
根据晋中市城市规划布局,将中心城区划分为3个污水收集系统:纬四街以北地区、潇河起步区和城区其他区域。纬四街以北地区污水向西汇集至新建高教园区污水处理厂;潇河起步区内污水汇入修文污水厂统一处理;城区其它区域污水进入第二污水处理厂。
(4)污水处理设施规划
取消第一污水处理厂;规划扩建现状第二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达到18万立方米/日,占地25万平方米;新建高教园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6万立方米/日,占地10万平方米。
市政污水管网一般沿规划道路建设,管网布置与地形相适应,管道尽量采用重力流形式,避免加设提升泵站,并考虑与道路建设相结合同时铺设。结合地形以及晋中市规划三个污水处理厂位置,每个排水区域布置污水主干管接纳污水,最终排入污水处理厂。
(5)污泥处置规划
污泥处理处置应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并体现“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的原则。污泥运输过程中应进行全过程监控和管理,防止造成环境二次污染。
雨水工程:
(1)规划标准
中心城区一般地区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为2-5年,重要地区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为5-10年。中心城区通过采取管道排放与地势绿地调蓄等综合措施能有效应对不低于30年一遇的暴雨。
发生城市雨水管网设计标准以内的降雨时,地面无明显积水;发生城市内涝防治标准以内的降雨时,城市不出现内涝灾害;发生超过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时,城市运转基本正常,无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2)雨水系统分区
雨水排放一般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就近排放”的原则。晋中市中心城区东北高、西南低,中心城区雨水沿规划综合通道北起潇河末端向南至榆太总退渠作为晋中市雨水排水总渠,潇河起步区雨水最终汇入潇河南干渠。雨水系统划分为10个雨水排水分区。
(3)低影响开发规划
在新建小区建设雨水集水池,屋顶和地面雨水管道收集的雨水,排入雨水集水池,经简单处理后可用于生活杂用水、绿化用水、景观用水等。为了减少雨水地表径流,可增加绿地系统用地面积或在人行道,露天停车场等区域铺设透水地砖,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
再生水工程:
(1)再生水量预测
规划再生水作为生活杂用水、城市绿化、城市道路用水和工业回用,计算中心城区2030年再生水需水量为14万立方米/日。
(2)再生水设施规划
规划期末,中心城区再生水厂处理能力达到14.6万立方米/日。其中第二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规模为11万立方米/日(主要供瑞光电厂、国电榆次热电厂再生回用以及绿化浇洒、生态水系补水);高教园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规模3.6万立方米(主要供校区回用以及绿化浇洒、生态补水)。
规划沿龙湖街、迎宾西街、文津街新敷设再生水主干管,主要服务于周边的建筑中水、道路浇洒、景观补水等;在新建工业区内敷设再生水干管,供工业再生水用户;同时在潇河起步区敷设再生水干管,主要供潇河起步区再生回用以及绿化浇洒、生态补水。
根据用户对水压的要求不同,工业用水、景观用水采用一套系统,建筑中水采用一套系统。新建由污水再生处理厂至用户的再生水主干管,同时布置再生水取水点,满足道路清洗、绿化浇洒。
供电工程:
(1)负荷预测
至规划期末,中心城区最大电力负荷约122万千瓦,全社会年用电量约55亿千瓦时。
(2)电源规划
规划对瑞光热电厂、国电榆次热电厂进行二期扩容;扩容后瑞光热电厂装机容量为180万千瓦,国电榆次热电厂装机容量为198万千瓦。
规划对500kV福瑞变电站、500kV晋中变电站进行扩容;扩容后500kV福瑞主变容量为3×1000MVA,500kV晋中变电站主变容量为3×750MVA。
至规划期末,中心城区220kV电网以瑞光热电厂、国电榆次热电厂及500kV福瑞变电站、500kV晋中变电站为电源。
(3)电网规划
形成以500kV变电站、热电厂为电源,220kV电网为输电骨架,110kV电网“手拉手”分片区的供电格局。
2.扩容现状220kV榆次变电站、220kV北田变电站及220kV天湖变电站,规划新建220kV经纬变电站、220kV潇河变电站,保留220kV太钢万邦用户变及220kV晋中东牵引变电站;至规划期末,中心城区共有220kV变电站7座(含用户变2座),220kV公用变电站主变容量达到2280MVA。各新建220kV变电站建议采用半户内式或户内式结构,每座预留用地不超过2万平方米。
保留现状110kV鸣谦变电站、110kV韩村变电站、110kV城中变电站等6座110kV变电站;扩容现状110kV东郊变电站、110kV西郊变电站、110kV北郊变电站等6座110kV变电站;规划新建110kV汇阜变电站、110kV杨盘变电站、110kV迎宾西变电站等8座110kV变电站;至规划期末,中心城区共有110kV变电站20座(含用户变1座),110kV变电站主变容量达到2711MVA。各新建110kV变电站建议采用户内式结构,每座预留用地不超过0.6万平方米。
严格保留现状500kV高压走廊用地,500kV高压走廊(单塔单回水平排列或单塔多回垂直排列)控制宽度为60-75米;220kV高压线路沿城市外围架设,新建220kV高压走廊(单塔单回水平排列或单塔多回垂直排列)控制宽度为30-40米;对现状穿越城市建设用地的110kV线路进行改造,规划新建110kV线路主要沿道路绿化带敷设,110kV高压走廊(单塔单回水平排列或单塔多回垂直排列)控制宽度为15-25米;其中重要景区、对架空裸导线有严重腐蚀地区、城市中心地区、高层建筑群区、主干道及繁华街道等宜采用110kV地下电缆入地敷设。
对穿越综改示范区潇河现代产业园区的500kV线路近期保持现状,具体线路改线应结合产业园区的建设进度进行。
通信工程:
(1)用户预测
至规划期末,中心城区固定电话用户约66万线,移动电话用户约158万卡号,有线电视用户约38万户。
(2)局所规划
保留现状通信中心局及通信端局,另在中都北路、西荣东路及潇河起步区各新增综合通信端局1座(含移动交换局、有线电视分前端),每座综合通信端局规划占地3000-6000平方米左右,固话交换机容量为6-10万门,移动交换机移动电话交换机为20-50万门。
保留现状邮政中心局及邮政支局所,另规划再新建邮政支局11处,各新建邮政支局以独立占地为主,每座预留用地面积1000平米。
(3)管网规划
通信管道建设遵循“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原则,新建通信管道由政府牵头,建设“同沟同井”综合通信管道,以出售或出租的形式交付各运营商使用。
燃气工程:
(1)用气量预测
至规划期末,中心城区总用气量约为3亿立方米/年。
(2)气源规划
以“陕京二线大盂—平遥”输气管线供给天然气;以“长治-太原”煤层气管线供给煤层气;以神龙焦化厂供给潇河起步区工业焦炉煤气的多气源局面。
管道天然气和焦炉气未能普及的区域,可先期采用压缩天然气、瓶装或瓶组液化石油气供气,待条件成熟,联网实现区域管道供气。
(3)场站规划
现状杨盘分输站搬迁至太旧高速以南、龙城高速以东,预留用地约1万平方米;
现状杨盘门站迁建至城北鸣谦大街东段路北,预留用地约1万平方米。
规划新建修文LNG储配站,储气能力5000立方米,预留用地约1.5万平方米,解决中心城区燃气应急调峰及储气能力不足的问题。
规划分别在城东、城南及城西各新建次高压-中压调压站1座,每座调压站预留用地2000-2500平方米。
保留神龙焦化厂储配站,向潇河起步区提供工业焦炉煤气,逐步淘汰煤气公司储配站和经纬厂储配站。
规划新建汽车加气站8座,每座规模为1-1.5万立方米/日,与加油站合建为主,采用地下储罐式结构。
(4)管网规划
将“陕京二线大盂—平遥”输气管线、“长治-太原”煤层气管线、“石家庄至太原”成品油管线改线至太旧高速北侧和龙城高速东侧,并预留大盂—平遥的副线和太原市环城高压储气管线管位。
规划沿太旧高速公路绿化带、龙城高速公路绿化带建设燃气高压环网(4.0Mpa)。
规划沿环城北路、环城东路、环城南路及综合通道建设次高压管网(其中将现状环城东路4.0Mpa高压管网降压至1.6Mpa次高压运行)。
保留现状中压天然气管道,将现状焦炉煤气管网置换为天然气管网,新建中压天然气管网沿中心城区内主干道路入地敷设,设计压力0.4MPa。
潇河起步区内根据用户用气需要,敷设焦炉煤气工业用户专线。
高压、次高压、中压燃气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或相邻管道之间的水平净距离应满足《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3)》等规范的要求。
供热工程:
(1)热负荷预测
至规划期末,中心城区总供热面积约7400万平方米,总供热负荷约5098MW。
(2)供热分区
中心城区划分为8个供热分区,分别是城北供热分区、西北供热分区、科创城供热分区、西南供热分区、城南供热分区、东南供热分区、城东供热分区和起步区供热分区。
(3)热源规划
瑞光热电厂二期扩容,扩容后总供热能力为2094MW,其中,向晋中供热约630MW,供热面积约1300万平米。
国电榆次热电厂二期扩容,扩容后总供热能力不低于4×330MW,供热面积不低于2100万平米。
规划将现状恒能榆次热电厂改建为西南清洁燃煤型热源厂,供热能力为300MW,供热面积约650万平米。
规划新建秋村清洁燃煤型热源厂,供热能力为520MW,供热面积约1000万平米。
规划新建安宁街调峰清洁燃煤型热源厂,供热能力为696MW,供热面积约1500万平米。
规划新建城东清洁燃煤型热源厂,供热能力520MW,供热面积约1050万平米。
东南供热分区内以天然气分散供热为主,不新建热源厂。
(4)管网规划
城北供热分区、城中供热分区、西南供热分区、西北供热分区、起步区供热分区采用高温循环水间接供热方式,管网供回水温度为135摄氏度~80摄氏度。供热管网的主干线敷设在热负荷较集中的城市道路下。
东南供热分区建筑采用燃气分户供暖形式,不敷设集中供热管道。
环卫工程:
(1)垃圾量预测
采用人均指标法进行预测,到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132万人,人均垃圾产生量1.1千克/日,则垃圾产生总量为1452吨/日。
(2)环卫设施规划
规划原址建设杨梁垃圾综合处理场,包括:扩建现状杨梁村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理规模达到1500吨/日,处理方式以卫生填埋为主,焚烧处理为辅;改建杨梁医疗废物处理场,处理规模为5吨/日;新建杨梁建筑垃圾处理场一座,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
中心城区考虑转运站服务半径为2千米,规划日转运量不大于150吨,规划建设10座垃圾转运站,每座预留用地0.1万平方米,并在详细规划中落实。潇河起步区不考虑单独建设转运站,建议由压缩车直运。
规划基层环境卫生机构27处。规划建设112处环卫工人作息场所,部分可与环卫车辆停放场合建。
环卫车辆按2.5辆/万人计算,中心城区共需环卫车辆330辆。环卫车辆停车用地与转运站用地统筹考虑。规划环卫车辆停车场8座(其中主城区7座,潇河起步区1座),每座按照0.5万平方米预留。
公共厕所应按照《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 27-2005)标准配置。
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
总体目标
中心城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要求,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到98%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100%。城市环境噪声和交通噪声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要求。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力争达到100%。
环境功能区划及建设标准:
大气环境:中心城区为二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
水环境:潇河上游段主导功能为城市景观水体,执行IV类水质标准,2030年力争达到III类水质。潇河下游段、南干渠主导功能为农业用水,执行IV类水质标准。
噪声环境: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的区域为1类标准适用区域;以商业金融、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或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的区域为2类标准适用区域;以工业生产、仓储物流为主要功能的区域为3类标准适用区。
环境保护措施:
大气环境:完善城市集中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30年晋中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5%以上,逐步淘汰设备陈旧、使用年限长、效率低、煤耗高、污染重的分散供热锅炉。控制城市扬尘污染。工业企业、储煤场、煤炭运销站煤场必须建设喷淋、挡风抑尘设施,最大限度降低煤尘污染。加强城市大环境绿化和绿化隔离带建设,大力推进城郊绿化,减少自然沙尘对市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水环境:加强对中心城区西窑、北山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和水质监管。在划定的水源保护区范围内,要按照水源地保护区划要求,严格控制各类污染源,不得修建渗水厕所、渗水坑、堆放废渣或铺设污水渠道,并不得从事破坏深层土层的活动。2030年晋中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并部分实现污水再生利用。工业废水经处理后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及地方排放标准的相应规定限值及地方总量控制的要求后可排入城镇污水处理厂。
噪声环境:严格按照城市环境噪声功能区要求,管理各类企业厂界环境噪声,城市建成区内的各类企业厂界噪声全部达标。加强绿化建设,在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保留必要的防护绿地。推广低噪施工设备,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噪声源实施消声、隔声和吸声等措施进行治理;禁止在噪声敏感区域内采用能够产生高噪声的施工方式。合理规划道路和敏感建筑物集中区之间的防护距离。将交通噪声影响评估纳入建设项目规划方案。
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
防洪工程
贯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防洪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以及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建立完善的防洪体系。
潇河、涧河城区段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其它地区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截洪沟和冲沟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
规划沿太旧高速北侧新建北部山区截洪沟,主要拦截上游黑河、涧河以及河口沟、西沙沟的洪水,经防洪缓冲池后进入太榆东退水渠;规划北起太旧高速南部北胡村,南接潇河支沟,新建东部山区截洪沟,主要拦截东部山区北胡沟、吊桥沟、掉头沟等排洪沟的洪水,洪水经潇河支沟排至潇河河道内;城区排水自北向南、自东向西,最终排入城西的太榆东退水渠排入榆太总退水渠,并对榆太退水渠进行拓宽改造,增加雨洪水排放能力。
加快和完善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充分发挥水利工程防洪减灾作用,增强在抗洪抢险救灾中的快速反应能力,制定和完善防洪减灾预案。
抗震减灾
设防标准:中心城区地震基本烈度为VIII度,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20g。学校、医院和其他人员密集场所各项生命线工程应提高一度设防。
避震疏散场所:规划将潇河郊野公园、思凤街南侧绿地、凤翔街北侧绿地等城市公园绿地以及体育场馆、大学城内各高校体育场馆及部分中小学场馆作为固定避难场所用地。并按《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要求配置相应设施。
避震疏散通道:规划将文华街、龙湖街、迎宾街、环城东路、新建路、园区路等城市主干道路作为避震疏散通道。
生命线系统规划:加强中心城区交通、供水、供电、通信和医疗救护系统的建设,确保各系统在救灾过程中的正常运行。
次生灾害防治规划:加强中心城区易燃、易爆、有毒等次生灾害源监测和预防措施;同时加强灾害发生后医疗防疫工作,避免发生瘟疫;规划将现状晋中成品油油库迁建至潇河起步区,其它加油加气站、天然气场站等应预留防护绿带。
消防工程
城市消防安全布局:居住和公建用地应与杨盘天然气门站、秋村天然气门站、晋中成品油油库、修文LNG储配站等生产储存易燃易爆物品的工厂、仓库保证足够的隔离空间。合理组织和确定易燃易爆危险化学物品的运输线路及高压输气管道走廊,不得穿越城市中心区、公共建筑密集区或其他的人口密集区。
消防站布局规划:保留现状5座普通消防站;迁建现状特勤消防站至龙湖街东段,规划思凤街西段新建特勤消防站1座;另规划新建普通消防站10座;新建特勤消防站每座预留用地8000-10000平方米,普通消防站每座预留用地3900~5600平方米。
公共消防基础设施规划:完善消防供水系统、消防车取水口和消防栓等设施建设,消火栓设置间距不大于120米,保护半径不大于150米;建立火灾报警、消防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和指挥训练模拟系统等组成消防通信系统;加快城市道路网建设,改善消防通道,保证消防车辆的通行。
人防工程
防护标准:晋中市为国家三类人防重点城市。
防护重点:加强政府机关办公楼、人防公安指挥所、广播电视电信局所、市政设施、交通枢纽等的保护,战时情况下确保重点目标周边人员的快速疏散、目标重要设备的转移和掩蔽以及危险目标的安全停产。
防护工程:中心城区所需的人防工程面积约为69万平方米。合理有序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城市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和房屋建筑等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应根据人防要求,利用地下空间构建城市地下防护空间体系,将人防工程与城市地下交通等设施相联成网。加强对军事设施等要害部门的保护,提高战时防空抗毁能力。
地质灾害防治
防治项目:中心城区范围内地质灾害主要以地裂缝为主,三条地裂缝分别位于一三九处经北郊变电站至九普、王湖至市一中及一七二处。
防治措施:坚持以避让为主的原则,地裂缝两侧各预留不小于25米绿化带同时应控制人为因素对地裂缝强化作用,如减少地下水开采量以控制地面沉降活动,防止地面沉降对地裂缝的促进。对现状已经存在工程地质隐患的各类建设,应抓紧进行安全评估,采取相应的工程防治措施,建设项目更新建设时,应予以避让。
有地质灾害隐患的地区,在各类城市建设活动之前,需进一步对拟建设用地进行地质详勘,躲避地质灾害区,避免造成各类损失。
地下空间规划
规划目标
建设功能齐全、安全方便、环境优美的地下空间系统,形成以地下轨道为脉络、以大型公共建筑密集区、地下轨道换乘枢纽为节点的地下空间网络系统,包括地下公共空间系统、地下交通系统、地下市政系统、地下人防系统等,逐步实现城市新开发地区和更新地区的立体化开发。
规划2030年规划新建项目地下化比例达到8-10%。
地下空间规划布局
(1)平面形态布局
建设与城市空间发展方向相协调,以城市重要公共地标节点地区为发展源,以地下轨道交通站点枢纽为支撑点,以城市地铁轨道线为骨架发展轴地下空间布局形态。
(2)竖向开发层次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从总体上控制在地表以下30米的浅层和次浅层范围内,深层地下空间作为资源严格保护控制。
地下空间设施规划:
(1)地下交通系统设施
建设地下快速轨道和地下停车场。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作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骨架和防空、防灾体系的重要设施。地下停车场结合人防工程、各类建筑和广场绿地的地下空间进行建设,平时作为城市地面停车的必要补充,战时作为防空专业队车辆掩蔽部或物资库等。
(2)地下公共服务设施
结合城市主次商务、商业、公共服务中心和地铁换乘枢纽建设地下多功能活动综合体,并在地下人行交通密集地区建设地下步行商业街,战时作为人民掩蔽部等。
(3)城市地下基础设施
在道路或地铁沿线,统筹安排地下城市基础设施管网及设施,远期可考虑结合地铁建设和道路改建在局部地下管网密集路段建设共同沟,共同沟的设计和施工应兼顾人防工程要求。
(4)地下工业仓储设施
搬迁主城区的部分工业和仓储设施,适当结合人防工程建设地下工业仓储设施。
(5)地下防空防灾设施
利用地下空间的防灾特性、资源潜力,建设系统化、现代化的地下防灾体系,包括人防空间、储藏空间、地下避难场所、地下生命线等。
发展时序
近期建设:
为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作好铺垫,推动人居环境进一步的优化,已经启动的北部新区以及科技创新城核心区周边是近期建设的重点。
(1)城市空间发展
构建城市总体空间骨架,加快太原晋中一体化相关设施的建设。
加快北部新城行政、文化以及商务办公中心的建设,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同时加快北部晋中高校新校区以及汽车园区的建设。
优先启动城市西部地区尤其是科技创新城核心区周边、和太原交界地区的空间开发,但应避免污染工业进驻;加强榆次工业园周边的产业发展,将城区中的液压、纺机等装备制造业向该地区集中。
加快晋中站及其周边地区的建设,重点加强北六堡物流园区、商贸中心的建设。着重加强该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城市西部的空间环境。
加快旧城区的环境改善,重点推进潇河生态带的建设;在保护榆次老城历史环境和风貌的前提下,通过商业项目和居住人口的引入,恢复榆次老城的活力。
(2)重大设施建设
在北部新城建设晋中博物馆、晋中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青少年科技中心;在晋中站周边建设商贸中心、会展中心。
加快汇通路、龙湖街、环城南路、太旧高速改快速路、综合通道和环城东路等六条快速路建设。
远期:
进一步完善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太原晋中一体化的空间实施。
进一步改善中心城区内部的空间环境,加快区内公共空间的建设,加强东山以及乌金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地质灾害防护与治理。
加快推进太原晋中一体化的实施,保证晋中、太原之间的空间对接,构建太原都市区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南部新城。
中心城区四线划定
城市紫线控制
中心城区内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为城市紫线范围,紫线范围内应按照《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的要求,严格禁止破坏和影响历史建筑安全与风貌的行为。
城市绿线控制
规划公园绿地、防护绿地、郊野公园、生态绿地的范围是城市绿线。城市绿线范围内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以及批准的规划进行开发建设。绿线管理按照相关法规条例执行。
城市蓝线控制
规划黑河、涧河、潇河水系的河堤线以内为城市蓝线控制范围。其建设治理与周边区域开发建设要与水体的功能相适应。蓝线管理按照《城市蓝线管理办法》执行。
城市黄线控制
规划划定城市重要的交通设施、供水设施、排水设施、环境卫生设施、供燃气设施、供热设施、供电设施、通信设施、消防设施、防洪设施、抗震防灾设施等的控制界线为城市黄线,城市黄线内用地依据《城市黄线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以上就是关于榆次廉租房怎么申请(晋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中心城区总体规划你知道什么吗)的所有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