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为什么碘盐突然没卖的了呢?(俄罗斯无碘盐为何下架)
3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开展市场检查,坚决打击造谣惑众、恶意囤积、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等不法行为。近日,部分地方受谣言影响,引发食用盐集...
国家为什么停止加碘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我将尽力为您解答相关问题。
请问为什么碘盐突然没卖的了呢?
3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开展市场检查,坚决打击造谣惑众、恶意囤积、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等不法行为。
近日,部分地方受谣言影响,引发食用盐集中购买现象,一些不法经销商乘机哄抬价格,牟取暴利,群众反映强烈。为保障居民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维护市场秩序,国家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立即行动,开展市场价格检查,坚决打击造谣惑众、恶意囤积、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等不法行为;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多方组织货源,保障食用盐等商品的市场供应,稳定市场、稳定价格;加强宣传,及时澄清不实信息和传言。我国食用盐等日用消费品库存充裕,供应是完全有保障的。希望广大消费者理性消费,合理购买,不信谣、不传谣、不抢购。
俄罗斯无碘盐为何下架
不符合国家规定。无碘盐是在食盐中不含有碘化物的精制食盐。俄罗斯无碘盐下架的原因是不符合国家规定。国家强制要求食盐必须添加碘,另外盐长期实行国家专卖政策,要取得专卖权才可以买,而且我国的无碘盐属于医药用品。碘是合成必需的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甲状腺激素影响着机体的生产、发育和代谢。
加碘与不加碘的盐有什么区别
无碘盐和加碘盐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添加碘的量。无碘盐是不添加碘的食盐;加碘盐是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在食盐中添加一定量的碘,一般是20mg/kg-30mg/kg。
无碘盐特别适合沿海地区的朋友食用。因为海鲜等海产品中都含有大量的碘,沿海地区的朋友经常吃这一类的食物,碘的需求已经可以满足了,所以不需要吃加碘盐。加碘盐中含有大量的碘,这种元素是我们体内必不可少的。而这种加碘盐,就特别适合缺碘的人群食用。
由于无碘盐市场规模小,多为十吨级别生产,能耗、人工、耗材和加工损耗相对高一些,再加上需求量比较小,因此无碘盐通常比加碘盐要贵一些。买无碘盐还是加碘盐,要根据所在地区和自身情况来定。
无碘盐的保质期
食用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它的性质非常稳定,不过市场上大部分食用盐都是加碘盐,放的时间太久了会导致碘含量下降,影响补碘效果,因此大部分都标注保质期三年。
无碘盐作为无添加物的纯盐,理论上来说是没有保质期的,不受潮不受污染即可,不过实际来看,市场出售的无碘盐都要求标注保质期,一般大部分无碘盐的保质期都是五年。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无碘盐属于纯盐,氯化钠非常稳定,基本上不存在过期变质的情况,不影响食用;不过考虑到健康因素,还是不建议吃过期的无碘盐,毕竟无碘盐价格也不贵,过期了及时丢弃,再买一袋新的就可以了。
盐为什么国家控制?
问题一:为什么国家要对盐进行控制 1 盐关系到全国人民生存下去的最基本要素,一定要牢牢控制在国家手里并管理好,否则危害国埂安定。 2 盐是矿产资源,,不需要投入本钱,如果谁占着就算谁的,那对社会也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所以不许私自开盐,这也是保护国家资源 ,另外防止有个别人从中获得暴利。
3是要在食盐中添加适当的碘盐,防止地区性的碘缺乏症 ,如果是私盐商他们未必会考虑人们的身体健康 。 4 使用广泛,消费量大,每个人 每天盐分摄入量不要超过6克 ,但13亿人的消费量,你可以算一算需要多少盐 ,对国家来说税收 也可以大赚一把。
问题二:为什么食盐是由国家经营的啊? 中国封建社会 *** 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起始于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提出的“官山海”政策,即对盐和铁一起实行专卖。秦商鞅变法,控制山泽之利,也实行盐铁专卖。当时的山海之产主要是盐、铁,官府垄断经营,寓税于价,使人民避免不了征税,又感觉不到征税。汉初开放民营,使经营盐铁的商人富比王侯,汉武帝迫于财政压力和对商人“不住公家之急”的反感,在桑弘羊的主持下“笼盐铁”,将盐铁的经营收归官府,实行专卖。在产盐和产铁的地方,分设盐官和铁官进行管理。盐专卖采取在官府的监督下由盐民生产,官府定价收购,并由官府运输和销售。铁专卖采取官府统管铁矿采掘、钢铁冶炼、铁器铸造和销售等一切环节。东汉时取消盐铁专卖,实行征税制。三国、两晋注重专买,南北朝时征税制复起。隋至唐前期,取消盐的专税,和其他商品一样收市税。唐安史之乱后,财政困难,盐专卖又开始实行。此后历朝历代,都加强了盐专卖,对铁则实行征税制,不再与盐同例看待。盐铁专卖使封建国家获得了可观的收益,特别是盐,一直是历代封建 *** 牢牢掌握的最重要的专卖商品,其收入是历代 *** 的重要财源。食盐专卖,第一是事关国家的税收,必须专卖;第二是事关人民的健康,必须专卖。食盐这种东西绝对应该统一管理,秩序一点也乱不得。否则私盐泛滥的话,对人们的健康损害是相当大的。人们都知道,食盐是要加碘的,如果长期食用无碘的盐会引起智力低下和甲状腺肿大等症,会影响整个民族的人口质量。所以马虎不得。
问题三:盐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由国家控制 春秋战国时代齐桓公的宰相管仲提出了“官山海”的施政措施。
“官山海”指的是,在山上挖矿和从海水晒盐由官家(当时把 *** 称为“官家”)垄断经营。在管老兄的经营下,齐桓公迅速强大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后来的各个朝代都努力学习管老兄的办法。从汉朝的盐铁专营直到清朝的盐票制度(由此,也造成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私盐贩子团伙“盐帮”)。辛亥革命以后继续实行由国家垄断盐的生产经营(当然依然无法消灭“私盐”)。这也是 *** *** 能够对当时的“苏区”实行食盐封锁的基本原因。
建国以后,食盐继续由国家垄断经营。我猜大概是过去被 *** 封锁得太惨了,于是给食盐定了一个特别低的“官价”(百度一下可知,改革开放前,食盐0.16元每斤)。终于,贩私盐无法赚钱了,存在了上千年的私盐贩子消声匿迹了。
听说从食盐价格放开后,又开始出现“私盐”了。不过我没看到过。
问题四:国家为什么要控制食盐啊? 1、重要生活和工业物资,防止垄断经营和扰乱正常市场。
2、自然资源,成本低廉,保证恭收来源,稳定国家财政收入。
3、食用盐专营保证人民生活健康。
问题五:为什么国家要控制私盐 为了钱。国家就是为了赚人民的钱。
其它都是瞎掰
问题六:国家为什么控制食盐 因为人离不开食盐,长期不吃盐就会变成白毛女那种了,可见盐的重要性,如果像古代一样一些商人随便哄台盐价,那国家就乱了。所以国家要管控的,但是现在管控的意义感觉不太大了已经。但是避免混乱,现在的政策还是可以的。
问题七:为什么食盐有国家经管? 是由于这种商品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如果任凭市场自由买卖,极有可能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赚取不义之财常这种产品品种内容复杂,人们一般很难通过肉眼分出真假.即使每个朝代都在此问题上不同程度采取了较严厉的措施,但仍有少数不法之徒,斗胆冒险.其原因就是如此.国家对一些特殊商品进行专营,其初衷就是为了保障社会的稳定.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各种监管机制的完善.国家会在某个环节放开不是不可能.正如以往的食油等.
夫自古之中国,都有专卖政策,盐有盐专卖,铁有铁专卖,茶有茶专卖,酒有酒专卖......所谓专卖,是权利集团,利用权力,垄断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中的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过去叫专卖,现在看来就是国家垄断,它们全都享有源自垄断市场的“无风险”利润。随着社会或稳定、或动荡,专卖又幻化出多种样式:有官制官收官销,民制官收商销,有民制官收官商一体销......。可是,无论怎样幻化,权力就犹如一只“看得见的手”,控制控制再控制。中国专卖思想的起源,大概来自战国时期的管子,司马迁说:“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管子在当时采用的办法就是“盐”专卖。为什么采用专卖,因为国家在专卖制度中,直接可以赚大钱!这要比收税来得痛快,而且使用的行政成本要底的多。
管仲曾经算了一笔帐:
“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终月,大男食盐五升少半,大女食盐三升少半,吾子食盐二升少半。此其大历也。“盐百升而釜。令盐之重升加分强,釜五十也。升加一强,釜百也。升加二强,釜二百也。盅二千,十盅二万,百盅二十万,千盅二万。万乘之国,人数开口千万也。禺策之,商日二百万,十日二千万,一月六千万。”
管仲以月为计算单位,把齐国人对食盐的需求量和加价收入额加以计算:不论成年男女(“大男大女”),还是未成年幼儿(“吾子”),每月都需食用数量不等的食盐。其实只要每升盐加价半钱,一釜(一百升)就可多得五十钱。如果一升盐加价一钱,一釜就可多得一百钱。依此类推,一升盐加价二钱,一釜可多得二百钱,一盅(十釜)可多得二千钱,十盅可多得二万钱,一百盅可多得二十万钱,一千盅可多得二百万钱。一千万人口的国家,一日可多得二百万钱,十日可多得二千万钱,一月可多得六千万钱。
问题八:盐为什么要国家调控 国家为什么要对盐进行流通控制;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盐是生活必须品,每个人都必须有盐才能生存。如果不是国家专卖,由个别商人控制起来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很容易引起动乱。 盐的价格,品质是由国家控制的话,就可以造成垄断的税收.那样的话,就可以加大财政的收入 .
2,盐是矿产资源,,不需要投入本钱,如果谁占着就算谁的,那对社会也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所以不许私自开盐,这也是保护国家资源
3,每个人对盐的消费量是一定的,不会因为贵贱而增加或减少自己吃盐的数量,商办的话,价格是哥很难统一的问题,只有国家根据赋税情况统一管理,比较好一些。
从古到今,盐不需本钱,加大国家税收入
盐加碘好还是不加碘好 全民“被加碘”
如今,不少单位的体检表上新增加了一个项目甲状腺彩超。山东菏泽某事业单位的许女士近日做完这项检查,被医生告知:“甲状腺结节,定期到医院复查。”对于病因,医生分析可能是碘过量,因为本地区并不缺碘。人体缺碘甲状腺会甲亢,而丰碘甲状腺会患结节,因此她被告诫不要再食用加碘盐。许女士忐忑不安地回到单位,得知好几个同事跟她一样,在这一项上查出了问题。
据了解,几个月之前卫生部公布了《食用盐碘含量》征求意见稿,将食盐碘强化量从原来的20mg/kg至60mg/kg,修改为食用盐碘含量平均水平20mg/kg至30mg/kg,同时给予各地相应的自主权。但有专家指出,这只是一次技术性调整,碘盐政策并未根本改变,建议碘盐政策调整乃至盐业制度改革的步子再大一些。
现实全民“过量补碘”
许女士感到遗憾的是,卫生部的碘盐新标准及说明只字未提居民对无碘盐的消费权问题,这意味着包括她在内的甲状腺病人群不管需不需要还得被“加碘”。
15年前,为解决中国7亿多人口缺碘问题,国家公布《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要求除八个高碘省市外,其他省市食用盐均需强制加碘。由于食盐专卖的原因,碘盐政策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争议,尤其是不加区分的“全民加碘”,更是备受争议。
中国营养学会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城市居民日均盐摄入量为11克,农村居民达到17克。根据目前市面上多数碘盐中每克盐含碘20至50微克计算,中国人每天摄碘量达到了惊人的220至850微克,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划定的每天200微克的安全线。
中国医科大学滕卫平教授经过五年研究,证实了在一些高碘区,如果再在盐里加碘,就容易诱发甲亢和甲状腺结节。在全民补碘政策实施15年之后,越来越多的地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一些地区正迎来甲状腺疾病发病的高峰期,疾病暴发的时间段,与强制食用加碘盐吻合。专家们由此提出“科学补碘、分类指导、因地制宜、不多不少”的补碘原则。
2009年8月,媒体集体拷问全民补碘“一刀切”的政策,并对盐业公司的垄断利益提出了质疑,引发了全民对食盐加碘政策的大讨论。不久,卫生部就碘盐之争作出回应,承认目前食盐中碘含量偏高,在实施食盐加碘的10年内,碘过量可使甲亢的危险性提高,并表示从次年开始适当下调现行食盐加碘量。
“20m g/kg就一定是加碘盐中碘含量的安全底线?”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常务副院长胡永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标准的出台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哪些地方缺碘、哪些地方不缺;哪些人需要多补、哪些人需要微补、哪些人不用补,根据不同地域制定出不同的碘含量标准,这样才能更加客观和细致。
海带、紫菜、海鲜鱼、干贝、淡菜、海蜇、龙虾等等海产品本身含碘量比较高,我国部分沿海地区海产品丰富,经过多年的强制加碘后,部分地区的很多群众出现了“补碘过量”,甚至引发了身体疾病。这些地区在群众的要求下,多年前已开始悄然出售非碘盐。
2010年5月15日是我国第17个“防治碘缺乏病日”,山东烟台盐业公司176处非碘盐销售网点同日向社会公布。山东省无棣县盐务局局长邱海军对本报记者透露,其实早在多年之前,地处山东最北部、濒临渤海湾的无棣县,已经在柳堡乡等出售非碘盐。
据专家介绍,部分地区的饮用水水源本身已富含碘元素,我国约有1600多万人生活在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山西、内蒙、新疆等8个省区91个县的高碘地区。令人忧虑的是,在高碘地区,仍有相当多的人买不到非碘盐,不得不食用碘盐。
质疑强制标准难调众口
碘盐标准修改一波三折。卫生部公布《食用盐碘含量(征求意见稿)》,拟将食盐中碘含量上限降低,与此前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食盐加碘并未造成居民碘摄入过量;居民碘缺乏的健康风险大于碘过量的健康风险”的说法相比,公开承认“碘过量对健康的潜在危害”、“目前食盐中碘含量偏高”,并将食盐中碘含量上限标准大幅降低,无疑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国家有关部门对于长期以来饱受争议的“强制过量补碘”及其导致的种种健康问题,似乎已有了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并着手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黄建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细节性政策调整变化,与过去的“一刀切”式的不分地区、不区别人群的统一食用加碘盐行为,是加碘盐政策从严格控制到“放开口子”的一个可喜信号。
黄建同时指出,任何一项涉及全国范围内的政策调整,具体落实到一省一市,总会有适应不适应或基本适应不适应的问题。即便是国家卫生部门将有关加碘盐的含量上限降低,但具体到个别富碘地区、个别人群身上,也未必就这么合适。一个继续保持有“强制力标准”的加碘盐政策,即使将标准降下来,部分人可能每天的摄入量依然偏高,最终也会给公众健康带来危害。
黄建质疑:修改后的食用盐中碘含 量 的 平 均 水 平 为20mg/kg至30mg/kg,而就在这种上限高、下限也不低的标量下,要让“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本标准规定的范围内,根据当地人群实际碘营养水平,选定适合本地的食用盐碘含量平均水平”,真不知他们该怎样选择、又能如何选择?
他指出,高碘或缺碘地区本身是一个地质地理的区划、而非行政区划问题,即使是在一个省(甚至一个县)的区域范畴都存在着不同的水碘情况,高碘区与缺碘区可能会交叉分布,比如,辽宁大部分地区属于高碘区,但是省内的本溪、辽阳地区仍属于碘缺乏地区,而山西相对碘缺乏,但是山西孝义县等地却是高碘地区,而以一个“食用盐碘含量平均水平”来施行统一的标准量值,如何能解决“众口难调”的问题?
建议全面放开食盐品种
中国疾控中心地方病防治中心碘缺乏病防治研究所所长刘守军说,在坚持补碘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应强化食盐加碘政策的科学性,真正做到“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未来走向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刘守军说,一个中心,即抓住“高危地区”这个中心。目前全国有104个县被划定为碘缺乏病高危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在这些地方,在强势供应碘盐的同时,还应有目的地对重点人群实施应急补碘措施,及时阻断碘缺乏病危害。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两个基本点。我国有7亿多人生活在缺碘环境中,另有5亿多人生活环境中不缺碘。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防病措施,就是“因地制宜”。缺碘地区需要补碘,但不同的省(区、市)、不同的县缺碘情况又不一样,而且不同地区人群的膳食结构、食盐摄入量也不尽相同,如何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碘盐浓度,就是“分类指导”的内容。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分类指导,需要平衡多种因素非常难。但再难也要做!”刘守军说,有关部门要把工作做得更细一些,推出贴近“市情”、“县情”乃至“乡情”的不同碘盐产品,科学指导公众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公共卫生专家接受采访时认为,这些年,全民加碘盐之所以能畅通无阻,公众“一刀切”地被补碘却很少有人质疑,是因为加碘盐的利益链上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利益共同体。政府卫生部门视消灭碘缺乏病为政绩,也为食盐垄断提供了“正义”支持,相关健康专家在无客观数据支持的情况下,不断从正面对碘盐进行暗示和强化。而盐业公司利用行政资源,完全排挤掉了行业中的其他生产企业,整个食盐行业成为中国经济市场化的死角。
“卫生部下调食盐加碘量,很大程度上是应对舆论压力的变通做法,对于碘盐深层次问题的解决并无太大意义。”这位专家表示,正确的做法是改革现有的全国统一、强制食用加碘盐的制度,建立一个多中心的食盐供应体系。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人们的饮食结构大不相同,不要说不同省份,就是同一县域,不同乡镇、村庄居民自然的碘摄入量水平都不可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全国统一的加碘标准就是不合理的,合理的制度安排是建立多中心的食盐供应体系。
专家称,改革现有全国性《食用盐碘含量》后,可由各省区市,甚至各县、乡镇自行确定,地方性标准也仅是推荐性标准,如同营养标准,地方任何部门不得强制其辖区内居民统一食用某个浓度的加碘盐,民众保留是否食用加碘盐的权利。
“过量补碘”会威胁健康,完全不补碘同样也会威胁健康,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两难问题。但专家认为,实际上,如果能真正打破垄断,充分引入市场竞争,就可能解决这一问题在自由竞争的市场无形之手调配下,“无碘盐”、“低碘盐”、“高碘盐”等各种能够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食盐品种,自然会争相涌现,任由消费者自主选择。而政府所要做的,除了加强食盐品质的监管外,主要是将各种碘信息包括哪些健康状况需要补碘或不补碘,调查清楚并告知消费者。
(李 峰)
好了,关于“国家为什么停止加碘盐”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国家为什么停止加碘盐”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