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侦查措施有哪些(如何将监视居住执行到位,办案实践当中一直是个难题)
技术侦查措施有哪些①电子侦听(麦克风侦听):电子侦听是指通过窃听设备对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性的口头谈话进行侦听。②电信监控:电信监控是指通过对各种通信方式的联系进行...
技术侦查措施有哪些
①电子侦听(麦克风侦听):电子侦听是指通过窃听设备对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性的口头谈话进行侦听。
②电信监控:电信监控是指通过对各种通信方式的联系进行监控。
③电子监控:电子监控和电信监控不相同。电子监控主要通过两种手段获取图像讯息。一是进行秘密的拍照与录像;二是使用电子设备对侦查相对人进行监视、跟踪、定位。
④邮件检查:邮件检查是指对纸质的通信和包裹、快递等物流进行秘密检查。
⑤密搜密取:密搜密取是指对侦查相对人所处的地点、物品进行秘密的搜查以及提取物证、书证等相关证据。
⑥外线侦查:外线侦查是指技侦部门所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跟踪、盯梢、守候、监视、秘密逮捕等综合性手段。
⑦网络侦查:网络侦查是指对互联网展开秘密侦查的一类手段的统称。
《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五十二条采取技术侦查措施,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措施种类、适用对象和期限执行。
侦查人员对采取技术侦查措施过程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应当保密;对采取技术侦查措施获取的与案件无关的材料,必须及时销毁。
采取技术侦查措施获取的材料,只能用于对犯罪的侦查、起诉和审判,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公安机关依法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并对有关情况予以保密。
如果您还有任何疑问,欢迎在蓝箭律师网网进行律师咨询。
技术侦查措施有哪些拓展阅读
如何将监视居住执行到位,办案实践当中一直是个难题
如何将监视居住执行到位,办案实践当中一直是个难题。
这个难题的破解,需要从监视居住的决定机关、执行机关和被监视居住人三个方面明确予以规范。
被监视居住人的义务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一十五条
公安机关在宣布监视居住决定时,应当告知被监视居住人必须遵守以下规定:
(一)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执行监视居住的处所;
(二)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会见他人或者以任何方式通信;
(三)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四)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五)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六)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身份证件、驾驶证件交执行机生保存。
被监视居住人在监视居住期间必须遵守的规定
1、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执行监视居住的处所。
所谓执行机关,是指执行监视居住的公安机关。本项规定包括两种情况:
(1)在住处执行监视居住的,未经行机关批准,被监视居住人不得离开住处。
(2)在指定居所执行监视居住的,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被监视居住人不得离开指定的居所。
在执行监视居住期间,未经负责执行的公安机关批准,被监视居住人不得离开自己的住处或者指定的居所,这是确保刑事诉讼正常进行的需要,也是监视居住强制性高于取保候审的具体体现。
2、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会见他人或者以任何方式通信。
本项规定包括两种限制:
(1)未经执行机关批准,被监视居住人不得会见他人;
(2)未经执行机关批准,被监视居住人不得以任何方式通信。
这里的“他人”,是指被监视居住人的共同居住人及其聘请的律师以外的人。
所谓共同居住人,一般是指与被监视居住人居住在同一住处,共同生活的人,如被监视居住人的父母、配偶、子女、保姆等。
不得以任何方式通信,包括不得以写信、电话、电子邮件、QQ、微信、传真等各种形式通信。
除了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案件的被监视居住人,律师会见应当经侦查机关许可外,其他案件的被监视居住人与聘请的律师会见和通信,不受本规定的限制,即不需要经过批准。
3、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被监视居住人在接到公安机关的传讯后,应当及时到案,即通常讲的“随传随到”,这样才能保证侦查活动的顺利进行。
传讯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在执行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强制措施时使用的一种侦查措施,便于诉讼的顺利进行。
传讯不同于传唤,也不同于拘传,传讯时,公安机关应当制作传讯通知书,并将该文书正本送达被监视居住人或者与其一同居住的成年亲属,由被传讯人签收或者其成年亲属代收。
“到案”,是指根据公安机关要求主动到公安机关执法办案场所接受讯问等。
4、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为了保障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被监视居住人不得以口头、书面或者其他任何形式威胁、恫吓、引诱、收买、欺骗证人及其近亲属,使证人不敢作证或者故意作虚假证明。
5.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被监视居住人不得利已未被羁押的便利条件,隐匿、销毁、伪造与案件有关的证报料,或者与其他同案犯相互串通,建立攻守同盟、统一口径。作虚假供述。
6.将护照等出人境证件、身份证件、驾驶证件交执行机关保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人境管理法》(以下简称(出)境管理法》)第12条第2项、第28条第1项的规定,属于刑事件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中国公民、外国人不准出境。
办案机关暂扣护照等出入境证件、身份证件、驾驶证件,目的是防止被监视器住人逃跑,以及从事驾驶行为等,以避免导致危险性行为的发生。
2012年《刑事诉讼法》对监视居住期间应当遵守的义务的俢改,是立法机关总结和借鉴司法实践工作经验及国外有关立法的有益做法的结果,丰富了公安机关执行监视居住的手段,有利于增强监视居住的执行效果,对提升刑事诉讼效率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传讯不到案的法律后果
传讯时,侦查人员应当表明身份,出示传讯通知书,并告知其应当按照通知书要求的时间和地点接受讯问以及违反的法律后果。
对于被监视居住人无正当理由经传讯不到案,造成严重后果,或者经两次传讯不到案的,公安机关可以依法提请批准逮捕。
监视居住的监督方式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一十六条
公安机关对被监视居住人,可以采取电子监控、不定期检查等监视方法对其遵守监视居住规定的情况进行监督;在侦查期间,可以对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的电话、传真、信函、邮件、网络等通信进行监控。
本条为2012部修订《程规定》时增加的条文。
司法实践证明,传统的监视居住监督方法难以实现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真正监督。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熟悉环境,其逃跑或者向外界传递信息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执行机关监督手段单一,难以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有效的监控。
采取电子监控、不定期检查等监视方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监视居住的情况进行监督,对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通信进行监控,顺应了科技发展的趋势,也能够真正起到对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督作用。
1.对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采取电子监控、不定期检查等监视方法对其遵守监视居住规定的情况进行监督。电子监控,主要是指在其住处或者指定的居所外安装摄像设备,或者让其随身携带定位设备,对其活动范围不间断地进行实时监督。
2.在侦查期间,可以对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的通信进行监控。
对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的通信进行监控,是指对犯罪嫌疑人与外界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和内容进行监控。
所谓通信,就是信息的传递,是指由一地向另一地进行信息的传输与交换,其目的是传输信息。因此,侦查机关可根据案件的需要,对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的通信进行监控,防止其与外界交换信息而发生妨碍诉讼活动顺利进行的情况。
本条中的通信监控的对象包括电话、信函、传真、电子邮件、QQ、微信等各种通信方式。
监视居住的“电子、通讯监控”与技术侦查的区别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规定的“电子监控”“通信监控”等措施与2012年《刑事诉讼法》中增加的“技术侦查措施”不尽相同。
技术侦查措施是一种侦查手段,需要“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对于被侦查的人员而言,是秘密采取的;而电子监控、通信监控等则是监视居住这种强制措施的实现方式,目的在于对被监视居住人遵守监视居住的情况进行监督。
对于被监视居住人而言,不必是秘密的,因为其通信是需要经事先批准的。
对于执行监视居住期间通过电子监控、通信监控获得的资料,包括电子资料、视频资料等,只要符合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要件,也可以作为案件的定罪根据。
尤其在被监视居住人违反监视居住规定时,更应当注重收集电子监控、通信监控的资料,作为追究被监视居住人责任的主要证据。
监视居住的执行部门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一十七条
公安机关决定监视居住的,由被监视居住人住处或者指定居所所在地的派出所执行,办案部门可以协助执行。必要时,也可以由办案部门负责执行,派出所或者其他部门协助执行。
对于监视居住的执行部门的规定,办案实践当中应当从三个不同的层次来理解
1、公安机关决定监视居住的,原则上由被监视居住人住处或者指定居所所在地的派出所执行,办案部门可以协助执行。
公安派出所是市、县公安局的派出机构,是我国公安机关的基层单位。
公安派出所负责人口管理,对辖区的情况比较熟悉,由其负责对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执行监视居住是合适的。
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对犯罪嫌疑人监视居住后,办案部门应当及时将监视居住执行通知书送达犯罪嫌疑人住处或者指定居所所在地的派出所,通知派出所按照有关规定,对被监视居住人进行监督、考察和管理。
但有些案件,由于犯罪嫌疑人有特殊情况,或者由于办案部门更了解情况等原因,办案部门积极协助,派出所才能很好地执行,因此规定办案部门可以协助执行。
2、公安机关决定监视居住的,必要时,也可以由办案部门负责执行,派出所或者其他部门协助执行。
考虑到一些案件(如经济犯罪、毒品犯罪、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等案件)犯罪嫌疑人的情况或案件的情况可能比较复杂、特殊,由办案部门直接执行,对办案部门及时查清全案、依法作出处理决定将更为有利,因此规定,必要时也可以由办案部门负责执行,派出所或者其他部门协助执行。
这种变化既减轻了派出所的工作负担,也有利于办案部门办案。
3、需要注意的是,监视居住执行主体的增加,仅限于公安机关作出的监视居住决定。
对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作出的监视居住决定,应当按照《程序规定》第118条的规定执行。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决定监视居住的执行程序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一十八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决定监视居住的,负责执行的县级公安机关应当在收到法律文书和有关材料后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盗视居住人住处或者指定居所所在地的派出所,核实被监视居住人身份、住处或者居所等情况后执行。必要时,可以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协助执行。
负责执行的派出所应当及时将执行情况通知决定监视居住的机关。
检法机关作为决定机关时的监视居住执行程序。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74条第3款的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决定的监视居住,也是由公安机关执行。
执行主要分为以下程序:
(1)检法机关通知负责执行的县级公安机关。
检法机关作出监视居住决定的,应当通知负责执行的县级公安机关,并将法律文书和有关材料移送该公安机关。
(2)负责执行的县级公安机关应当及时确定具体执行的派出所。
即负责执行的县级公安机关应当在收到法律文书和材料后24小时以内,通知被监视居住人住处或者指定居所所在地派出所。
(3)具体执行派出所核实被监视居住人、住处或者居所等情况,确定准确无误。
(4)开展执行工作。
一般情况下,监视居住由派出所执行,必要时,检法机关可以协助执行。
这里的“必要”,是指为了办案以及执行监视居住的需要,具体由负责执行的派出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检法机关协助执行的,可由该派出所所在县级公安机关商作出决定的检法机关协助执行。
检法机关作为监视居住决定机关,对案件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情况更为熟悉,出于办案考虑及执行监视居住考虑,确有必要由作出决定的检法机关提供相关协助。
执行的派出所的通知程序。
负责执行的派出所应当及时将执行情况通知决定监视居住的检法机关,包括被监视居住人的日常表现,是否违反监视居住应当遵守的有关规定,是否有存在重新犯罪以及妨害诉讼等情况。
这样便于决定机关及时了解监视居住人执行情况,并及时作出处理。
规定的目的在于增强监视居住的执行效果,适应执法形势的需要。
与1998年《程序规定》相比,在2012年修订时调整了公安机关内部执行程序,主要在核实相关情况环节,将原来规定由县级公安机关核实,调整为派出所核实,有利于提高执行效率。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作为监视居住的决定机关时,负责执行的派出所应当派人对被监视居住人进行监督考察,且应当及时将监视居住的执行情况报告决定机关。
因为作为决定机关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需要随时了解自己决定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情况,以便于根据不同情况,决定讯问、开庭等工作。
以上就是关于技术侦查措施有哪些(如何将监视居住执行到位,办案实践当中一直是个难题)的所有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