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的等级划分及判断方法 工程安全事故等级划分标准
医疗事故的等级划分及判断方法主要根据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及相关司法解释确定医疗事故分为四个等级:一级(非常严重)、二级(较严重)、三级(一般严重)和四级(相对轻微)判断时需综合考虑病情、处理方式、后果及救治措施一级事故通常涉及死亡或植物人状态,且无正确处理;二级导致重大残疾或功能障碍,预后差;三...
医疗事故的等级划分及判断方法主要根据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及相关司法解释确定医疗事故分为四个等级:一级(非常严重)、二级(较严重)、三级(一般严重)和四级(相对轻微)判断时需综合考虑病情、处理方式、后果及救治措施一级事故通常涉及死亡或植物...更多法律知识,小编为你整理了详细内容,欢迎浏览。
医疗事故分为四个等级:一级(非常严重)、二级(较严重)、三级(一般严重)和四级(相对轻微)
判断时需综合考虑病情、处理方式、后果及救治措施
一级事故通常涉及死亡或植物人状态,且无正确处理;二级导致重大残疾或功能障碍,预后差;三级是一般严重后果,如器官损伤;四级则相对轻微
判断时要评估过错、结果和补救措施
法律依据: 根据《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及相关司法解释,医疗事故等级划分如下:一级(非常严重):患者死亡或植物人状态,且未采取正确处理措施
二级(较严重):导致重大残疾或功能障碍,预后不良
三级(一般严重):造成器官损伤或功能严重受损
四级(相对轻微):虽有不良后果但影响较小
判断时需综合评估病情、处理方式、后果及救治措施
但是,由于医疗事故等级与患者伤残等级存在对应关系,因此该条规定实际是指按患者的伤残程度进行赔偿(一级甲等及四级医疗事故除外)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并非医疗事故等级愈高赔偿额愈高,二级医疗事故的赔偿额有时会远远高于一级医疗事故
例如,因延误手术时机导致小儿患者90%以上的小肠坏死而形成短肠综合征,医学会鉴定为二级甲等医疗事故
因患者无法正常进食,故需要长期给予肠外营养
该项营养费按每日200~300元计算至70岁(平均预期寿命),其数额可以达到人们以往难以想像的数百万元天文数字,且此类判决已在我国部分地方法院出现
(二)过失责任程度与疾病参与度 过失责任程度,是指在导致医疗事故损害结果发生的诸多因素中,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过失行为所占的比例,其理论依据在于许多医疗结果的发生是多种因素所导致,即人们常说的“多因一果”或“多因多果”
如果不考虑这一因素而要求医疗机构承担全部损害后果的责任是不公平的
疾病参与度,法医学界又称为“损伤参与度”,是指医疗事故造成的损害后果与患者自身疾病共同存在的情况下,前者在患者目前疾病状态中的介入程度,有人又称为原因力的大小
研究疾病参与度的主要意义,在于当确定医疗事故赔偿额时,应充分注意到患者原发疾病对目前疾病状况的影响
过失责任程度与疾病参与度是两个紧密联系的概念,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过失责任程度主要是从医务人员的医疗过失的角度确定其应承担的责任大小;疾病参与度是从患者的角度研究其应获得的赔偿额
正是由于两者之间存在的这一关系,因此在确定赔偿额时应将两者同时加以考虑
为此,《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第36条规定,专家鉴定组应当综合分析医疗过失行为在导致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作用、患者原有疾病状况等因素,判定医疗过失行为的责任程度
医疗事故中医疗过失行为责任程度分为:(1)完全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完全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2)主要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其他因素起次要作用;(3)次要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次要作用
(4)轻微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绝大部分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轻微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四种责任程度划分仅仅是定性,而没有完全解决定量的问题,即具体应承担多少比例的责任
有人认为,主要责任应承担60%~90%,次要责任承担20%~40%,轻微责任承担比例不超过10%
笔者同意这一观点
医疗事故的等级划分及判断方法
医疗事故的等级划分及判断方法主要根据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及相关司法解释确定医疗事故分为四个等级:一级(非常严重)、二级(较严重)、三级(一般严重)和四级(相对轻微)
判断时需综合考虑病情、处理方式、后果及救治措施
一级事故通常涉及死亡或植物人状态,且无正确处理;二级导致重大残疾或功能障碍,预后差;三级是一般严重后果,如器官损伤;四级则相对轻微
判断时要评估过错、结果和补救措施
法律依据: 根据《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及相关司法解释,医疗事故等级划分如下:一级(非常严重):患者死亡或植物人状态,且未采取正确处理措施
二级(较严重):导致重大残疾或功能障碍,预后不良
三级(一般严重):造成器官损伤或功能严重受损
四级(相对轻微):虽有不良后果但影响较小
判断时需综合评估病情、处理方式、后果及救治措施
怎么判断医疗事故等级及赔偿标准
(一)医疗事故等级 笔者认为,医疗事故等级本身对于赔偿数额的计算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为损害赔偿数额应按受害人遭受的实际损害后果进行计算但是,由于医疗事故等级与患者伤残等级存在对应关系,因此该条规定实际是指按患者的伤残程度进行赔偿(一级甲等及四级医疗事故除外)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并非医疗事故等级愈高赔偿额愈高,二级医疗事故的赔偿额有时会远远高于一级医疗事故
例如,因延误手术时机导致小儿患者90%以上的小肠坏死而形成短肠综合征,医学会鉴定为二级甲等医疗事故
因患者无法正常进食,故需要长期给予肠外营养
该项营养费按每日200~300元计算至70岁(平均预期寿命),其数额可以达到人们以往难以想像的数百万元天文数字,且此类判决已在我国部分地方法院出现
(二)过失责任程度与疾病参与度 过失责任程度,是指在导致医疗事故损害结果发生的诸多因素中,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过失行为所占的比例,其理论依据在于许多医疗结果的发生是多种因素所导致,即人们常说的“多因一果”或“多因多果”
如果不考虑这一因素而要求医疗机构承担全部损害后果的责任是不公平的
疾病参与度,法医学界又称为“损伤参与度”,是指医疗事故造成的损害后果与患者自身疾病共同存在的情况下,前者在患者目前疾病状态中的介入程度,有人又称为原因力的大小
研究疾病参与度的主要意义,在于当确定医疗事故赔偿额时,应充分注意到患者原发疾病对目前疾病状况的影响
过失责任程度与疾病参与度是两个紧密联系的概念,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过失责任程度主要是从医务人员的医疗过失的角度确定其应承担的责任大小;疾病参与度是从患者的角度研究其应获得的赔偿额
正是由于两者之间存在的这一关系,因此在确定赔偿额时应将两者同时加以考虑
为此,《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第36条规定,专家鉴定组应当综合分析医疗过失行为在导致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作用、患者原有疾病状况等因素,判定医疗过失行为的责任程度
医疗事故中医疗过失行为责任程度分为:(1)完全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完全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2)主要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其他因素起次要作用;(3)次要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次要作用
(4)轻微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绝大部分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轻微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四种责任程度划分仅仅是定性,而没有完全解决定量的问题,即具体应承担多少比例的责任
有人认为,主要责任应承担60%~90%,次要责任承担20%~40%,轻微责任承担比例不超过10%
笔者同意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