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最主要的特征是哪些(浅析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趋势、成因及对策)
一、犯罪最主要的特征是哪些1、犯罪最主要的特征是: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犯罪行为对社会具有危害性,这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其次,犯罪是触犯行为。最后,犯罪必须是应...
一、犯罪最主要的特征是哪些
1、犯罪最主要的特征是: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犯罪行为对社会具有危害性,这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其次,犯罪是触犯行为。最后,犯罪必须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法律依据:《刑法》第十三条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二、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1、我国刑法规定有四百多种犯罪,从构成要件上进行分析,每一种犯罪都具备四个方面的要件:即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客体。
(1)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每一种犯罪,都必须有犯罪主体,有的犯罪是一个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数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数人。根据刑法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犯罪的,构成单位犯罪,因此,单位也可以成为犯罪主体。
(2)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结果所具有的心理状态。犯罪主观方面的心理状态有两种,即故意和过失。比如犯盗窃罪,犯罪人希望将他人财物窃为己有;犯故意伤害罪,犯罪人希望造成他人身体受到损伤的结果。有的犯罪是过失性质的,如失火罪,犯罪人就具有疏忽大意的心理状态。在单位构成犯罪的情况下,该单位对犯罪行为负有责任的人员也同样具有主观心理状态。
(3)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比如犯诈骗罪,犯罪人具有虚构事实、欺骗他人的行为,贩毒罪具有贩卖毒品的行为,等等。
(4)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是不同的,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所直接针对的对象,如杀人罪、伤害罪,犯罪对象是具体的被害人,而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公民人身权利不受非法侵害的这种社会关系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每一种犯罪,都必须有犯罪主体,有的犯罪是一个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数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数人。希望以上内容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可以点击下方按钮咨询,或者到蓝箭律师网咨询专业律师。
犯罪最主要的特征是哪些拓展阅读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趋势、成因及对策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社会都要了解少年儿童、尊重少年儿童、关心少年儿童、服务少年儿童,为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社会环境”。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发展,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频发多发,呈不断上升趋势,已然成为严重的社会性问题。笔者以某基层检察院2019年以来的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为研究样本,分析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特点、成因及对策。
此类犯罪的主要特点
从案件数量看,未成年人案件频发,呈快速增长趋势。2019年至今,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逐年攀升,其中2019、2020年办理审查起诉案件均为2件2人,但在2021年快速增长到13件22人,同比增长了5倍多,且2022年截止目前办理未成年人案件批捕、起诉案件分别已达7件19人、6件9人,整体呈快速增长趋势。
从犯罪主体看,文化程度偏低。近年来审查起诉的未成年人犯罪的19人中,高中以下文化14人,占比73.7%,中专文化5人,占比26.3%,且多为初高中毕业、肄业的学生进入社会后实施犯罪;审查起诉的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31人中,高中以下文化23人,占比74.2%,中专文化8人,占比25.8%,文化程度也普遍偏低。
从犯罪行为看,性侵害犯罪比例居高不下。以前的未成年人犯罪大多以盗窃、抢劫等侵财类犯罪为主,但从本次调查来看,当前因盗窃直接侵财类犯罪趋势明显减缓,占总案件数的15.3% ,而强奸罪、强制猥亵等性侵害犯罪成为涉未成年人犯罪的突出类型,合计约占69%,且大多数系熟人作案,色情与暴力行为特征比较明显;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新型犯罪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新方向。
从犯罪方式看,犯罪手段成人化明显。未成年人无法对有毒有害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甄别,易受网络不良信息侵蚀。近年来通过快手、抖音、微信、陌陌等平台沟通预谋犯罪、模仿作案手法,并通过网络购买作案工具进而实施犯罪的情形愈发严重,且犯罪分工日趋细化,隐蔽性越来越强,犯罪手段成人化明显,网络已然成为滋生犯罪的温床。
从犯罪地域或承担教育的学校看,区域性或集中性明显。一是涉未成年人犯罪多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未成年人案件发案率达41.6%,部分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未成年人案件发案率急剧攀升;二是宾馆、酒店成为性侵害未成年人的主要发案场所,如近年来我院办理的三起涉未成年人强奸案中,均存在酒店、宾馆违反旅馆业法规以及强制报告制度相关规定,导致未成年人可能遭受不法侵害。三是犯罪的未成年人就读于职业中学,被害人多集中于县域内部分九年制学校。
此类犯罪频发、多发的主要原因及存在问题
经调查研究分析,造成以上情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家庭教育缺失是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但现在由于家庭教育缺失走上犯罪的比例不断加大。一是家长未施行良好的教育,帮助未成年人建立正向价值观。有的家长对子女或娇惯、溺爱、袒护,或粗暴、放任、动辄打骂,使孩子得不到理解、尊重和家庭的温暖,走上背离家庭、叛逆社会的道路,诱发种种犯罪。有的家长自身素质低,经常给子女流露、灌输金钱万能和自私自利的低劣思想,未帮助孩子建立积极、正向的价值观、是非观;二是家庭结构重大变化,对未成年人心理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据调查发现,父母离婚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仅次于父母死亡,而在我院办理的未成年人案件中,单亲、留守家庭涉未成年人犯罪占比近30%,
多数未成年人在家庭发生重大变化阶段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但得不到父母的帮助指导,得不到家庭的温暖,最终引起心理问题进而走上犯罪道路。三是父母关系不和睦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据统计分析发现,当孩子尚处在人格的完善期也是建立善恶判断是非判断的关键时期,如果长时间生活在关系紧张、冲突不断的家庭环境中,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性格相对自卑、偏激、冷漠,行为也往往充满了攻击性和暴力性,却又缺乏家长正确的引导和良好的教育,从而走向犯罪的道路。
(二)社会环境复杂是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诱因。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结构不断变化,对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一是不良社会文化造成未成年人道德滑坡。由于低俗、拜金、贪图享乐等不良社会风气盛行,在游戏厅、网吧、KTV等娱乐场所,无不埋伏着黄赌毒的陷阱,由于未成年人无法对有毒有害信息作出理性的认知和判断,在灯红酒绿下很容易迷失自我,养成享乐主义的不良习气。二是网络迅猛发展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温床。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的普及,未成年人逐渐成了“低头族”与“网游族”,大量充满误导性、引诱性的色情、暴力、恐怖、毒品、诈骗等在网络上随处可见,无一不腐蚀着无知无畏的青少年,有些甚至为了维持高消费的生活,实施盗窃、开设赌场、组织卖淫、出卖个人信息帮助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三)学校教育难以满足未成年人迅速发展的内在需要。学校是未成年人从家庭走向社会,实现社会化的重要环节,而学校教育正面临着未成年人犯罪日趋严重的重要挑战。一是法制、德育教育的薄弱。在现代社会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更多的是以学生的学业为重,看重的是升学率,对学生道德教育、法治意识、综合素质的培养相对欠缺,学生价值观念是否正向、法律知识是否普及、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是否提高等却很少引起关注。二是预防性侵害工作缺位。大部分学校对性教育有明显的学科特点和侧重,大部分都是“蜻蜓点水”,缺乏对青春期懵懂的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性知识、性观念教育和引导,且未建立行之有效的预防性侵害相关机制。三是对“后进生”、单亲、留守家庭学生缺乏关注。在“后进生”、特殊家庭的未成年人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往往性格孤僻、偏激、无心思进,容易自我否定和自我放弃,若学校给予他们的不是更多的关怀和挽救,而是批评和放弃,他们会过早走入社会的熔炉,当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容易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最终成为社会的抛弃者。四是落实强制报告制度不到位。部分学校对强制报告制度普及程度、知晓率低,同时强制报告主体责任意识不强,未对未成年人可能或者遭受性侵害的情况及时报告,可能导致被害人可能面临多次侵害、抑郁等严重后果。
三、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下一步推进方向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重点不在于惩罚,做好未成年人教育、预防和挽救工作才是关键。为有效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日益严峻的趋势,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针对以上原因及问题,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一是督促学校深入开展法治教育,从源头上杜绝违法犯罪的发生。要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加大对《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知识的普及学习,培养关心重视青少年学法、用法的氛围,提高老师、学生、家长的法治意识,要确保预防性侵害教育落实到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家长,尤其加强对小学学生、单亲、留守学生、寄宿学生、乡镇农村学校学生及其家长的宣传教育。
二是加强对学校的教育管理,实现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预防。督促学校全面落实日常管理制度,重点加强寄宿制学校规范管理,避免不安全事件发生;注重未成年人综合素质培养,加强爱国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学生正确的三观和健全的人格;加强警示教育,增强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能力。增强辍学生的疏导工作,降低未成年人辍学率,减少犯罪的可能性;加强对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导,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做好留守未成年人的心理疏导工作;严格贯彻落实教师准入制度,坚决清理和杜绝不合格人员进入学校工作岗位;贯彻落实、宣传强制报告制度,一旦发现学生遭受性侵害应及时报告。
三要普及《家庭教育促进法》,共建和谐健康的家庭关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强对《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宣传落实工作,提高广大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家长对家庭教育法律知识、法律责任、法定义务的了解,强化亲职教育,引导家长依法带娃,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要加强对家长的培训教育,引导树立良好的家风,以正确的品性、高尚的人格、良好的言行为孩子做出表率,教导孩子懂事明理,健康生活、快乐成长。
作者:田园
编辑:王晨伟
责编:李鹏
主编:姚启明
以上就是关于犯罪最主要的特征是哪些(浅析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趋势、成因及对策)的所有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