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纳税评估(易混淆的纳税评估)
案头分析通过采集该公司纳税申报信息和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开票明细了解到:该公司当期销售收入1873.21万元,比同期的1596.3万元增长17.35%;当期销项税...
案头分析
通过采集该公司纳税申报信息和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开票明细了解到:该公司当期销售收入1873.21万元,比同期的1596.3万元增长17.35%;当期销项税额318.45万元,比同期的271.37万元增长17.35%;当期进项税额243.03万元,比上年同期的192.36万元增长26.34%;当期应纳税额75.42元,比上年同期的79.01元下降4.55%;皂素产品平均销售单价,当期23.2万元/吨,同期19.8万元/吨。
评估人员首先对该公司的产品用途进行了定位分析,排除了公司隐匿销售收入的疑点。因为,皂素产品属医药行业的主要原材料,不是消费者直接可消费的产品,销售给下游产品生产厂家必须开具专票。于是,评估人员对已知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将疑点锁定在“虚构进项税额”上。理由是:1.该公司是使用《农产品收购发票》的企业,公司可凭借自己持有《农产品收购发票》的优势进行虚开,虚增进项税额。2.公司当期实现的销售收入和销项税额增长率均为17.35%,而进项税额增长率则达26.34%,比17.35%高8.99个百分点,进、销项之间的增长率增长幅度不相匹配,这8.99个百分点有可能是虚开《农产品收购发票》的结果。
为使对疑点的判断更加确切,评估人员又进一步对“理由2”进行合理性分析。因为在正常情形下,生产加工企业当期进项税额大小取决于当期购进货物的多少,如果当期进项税额大而应纳税额小,说明企业当期购进货物多、存货较大,要么是以原材料形态存在,要么是已加工成产品尚未出售。那么,该公司当期进项税额较大是否属于正常情形呢?从原材料上斟酌,公司不可能有大量的原材料库存,因为公司生产皂素的主要原材料是鲜黄-姜,如果大量的收购库存,超过了保质期,黄-姜将变质糜烂,会给公司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从产品产量上斟酌,该公司产品生产设备年产皂素能力最大值是81吨,经查看该公司同期末《资产负债表》,表中反映的“存货”期末数为零,尚无皂素产品结转到当期,而公司当年销售的皂素已达80.74吨,说明全部是当期生产的,并且是历年来年皂素产量最高的一年,不仅接近了产品设备生产能力的最大值,也高于近5年来平均80.4吨的皂素产量,所以,当期不可能有大量的产品库存。对此,评估人员认定,公司当期进项税额较大不属于正常情形,“虚构进项税额”嫌疑较大。
举证约谈
针对分析的疑点,评估人员向该公司下达了《税务约谈通知书》,直接将“当期进项税额较大”作为约谈内容,要求公司陈述举证。
约谈过程中,该公司财务总监陈述说:“当期进项税额较大的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是盐酸、煤炭、汽油等辅助性的原材料涨价所致;二是当期收购黄-姜数量大于同期所致。”多年来,该公司单位产品成本耗用辅助性的原材料只占耗用全部原材料的11%,不可能带来进项税猛增。加之,按产品生产设备的生产能力和鲜黄-姜的保质期,公司也不可能大量地收购鲜黄-姜,难道公司将收购的部分黄-姜出售了?为了弄清事情的真相,评估人员决定核实账务。
实地核查
评估人员采取“逆查账务”的方法,核实了该公司当期黄-姜购进成本的来龙去脉。
一是通过“应缴税金”账中的黄-姜进项税额倒推黄-姜购进成本。全年,公司购进黄-姜进项税额为143.92万元,倒推出的黄-姜入账成本为963.17万元,与“原材料——黄-姜”账户借贷方反映的数据完全一致。
二是通过“生产成本”账户的借方反映的生产领用黄-姜数量和金额,与“原材料——黄-姜”账户贷方反映数据相比对。比对结果,“生产成本”账户借方反映的生产领用黄-姜数量为9323.75吨,金额为811.17万元。比“原材料——黄-姜”账户贷方反映的黄-姜数量少1520吨,金额少152万元。由此推算的进项税额为121.21万元,比“应缴增值税——进项税额”账户借方反映的143.92万元黄-姜进项税额少22.71万元。
鉴于“生产成本”账户相差的1520吨、152万元的黄-姜成本和相应推算的22.71万元进项税额,评估人员要求公司说清楚,并告知公司,如果将这笔黄-姜已作销售处理,请公司提供账证举证。面对铁证,财务总监终于如实道出实情。原来,公司因收购黄-姜把关不严,泥沙较重,预计有20多万元的亏空,于是,便虚开了1520吨黄-姜的《农产品收购发票》,以虚构的进项税额来弥补亏空。为了掩盖虚开行为,逃避税务管理,在账务处理上施“掉包计”,一方面以生产领用为名,通过“原材料”账户贷方作发出处理;另一方面不进“生产成本”,使单位产品成本保持正常。同时,该公司将1520吨黄-姜以“经营需要作调账处理”为由,登记在账外账上。
评估处理
评估人员认为,该公司的行为构成了逃税罪,于是制作了《纳税评估税务处理建议书》移交稽查局核查处理。核查结果,情况属实,逃税行为成立。最终,该公司及时按照稽查局作出的税务处理、处罚决定补缴了税款、滞纳金和相应的罚款,调整了相关账务。
怎样进行纳税评估拓展阅读
易混淆的纳税评估
《税务稽查那些事》读书笔记
笔记人:赵波
北京市尚权(深圳)律师事务所律师、管委会副主任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深圳教学点、深圳信息学院成教院兼职教师
深圳卫视财经生活频道嘉宾律师
纳税评估可以称为税务稽查的近亲,因为他们的工作流程、工作目标有一定的相似性。在纳税人看来,纳税评估通过资料分析、评估约谈等方式查找税收问题,几乎就是一种间接的纳税检查,初接触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把它当作税务稽查。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旧称)《纳税评估管理办法》的有关精神: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报(包括减免缓抵退税申请)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
与税务稽查不同的是,税务评估工作主要由基层税务机关的税源管理部门及其税收管理员负责,重点税源和重大事项的纳税评估也可以由上级税务机关负责。
一般情况下,纳税评估工作有如下基本流程:
一.选定评估对象
选定评估对象时,应根据纳税人所属行业、经济类型、经营规模、信用等级等情况,有侧重选择重点税源、特殊行业的重点企业、税负异常变化、达到或超过预警指标、长时间零申报、纳税信用等级较低、日常管理中发现涉税问题比较集中的纳税人。选定对象后,制作纳税评估对象清册,下达纳税评估计划,开始实施评估。
二.评估分析
在这一环节,纳税评估人员通过指标测算,审核对比、关联分析等综合方法,参照行业税负或区域税源变化规律以及上级发布的预警指标,对已选定的纳税评估对象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进行判断、评价、确认。
主要内容包括:审核纳税人各项纳税申报资料是否完整、真实、合法;纳税人是否按照税法规定和主管税务机关的核定、认定、审批事项的规定程序与时限履行了申报义务,纳税规模、税收负担与行业税负预警指标有无明显差异;审核纳税人纳税申报表主表、附表和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的项目、数字填写是否准确,主表、附表及项目、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等。
三.约谈核实
这一阶段,纳税评估人员对评估发现的问题和疑点,约请纳税人进行调查询问、核实,如有必要,纳税评估人员可到企业实地调查核实。约谈工作结束后,纳税评估人员应根据调查核实结果制作《纳税评估调查核实报告》,连同《纳税评估约谈核实记录》、实地调查取证的资料以及纳税人提供的证明资料一并移交纳税评估部门。
四.评定处理
这一阶段,纳税评估人员要对评估分析过程发现的问题和疑点逐一进行认定,逐户制作纳税评估结论书。
根据不同的评定结果,有如下不同的处理意见:
一是经过评估分析有问题或疑点,但那熟人能提供相应证据说明或消除问题或疑点的,确定为正常纳税户归档。
二是纳税人承认存在申报纳税或申报解缴税款差异事实,并能通过自查重新申报,补缴税款、滞纳金等方式消除存在差异的,将纳税评估结论通知主管地税务机关,监督纳税人限期改正;待纳税人自行纠正后,将有关补正资料与评估结论一并归档。
三是纳税人无正当理由和证据说明和消除疑点或异常,又不愿自查纠正的;纳税人拒绝约谈核实的;经评估分析和调查核实,发现纳税人存在偷逃骗税行为,且情节严重、数额较大的,制作《纳税评估选案建议书》,移送稽查部门查处。
因此,对企业来说,如果有涉税问题,,接受纳税评估自然比接受稽查更有利。在接受纳税评估时,配合主管税务机关查找并纠正问题应是明智的选择,否则转入稽查,税务风险便会骤然加大,对企业是极其不利的。
以上就是关于怎样进行纳税评估(易混淆的纳税评估)的所有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