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蓝箭律师网首页
  2. 法律综合

非法使用窃听专用器材罪判多久(马上评|充电宝变窃听器,已涉及“间谍器材”犯罪)

一、 非法使用窃听专用器材罪判多久1、非法使用窃听专用器材罪一般判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判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

一、 非法使用窃听专用器材罪判多久1、非法使用窃听专用器材罪一般判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更多非法使用窃听专用器材罪判多久的这个问题,以及大家所关心的的内容,我们小编一一为大家详细解答,欢迎浏览。

非法使用窃听专用器材罪判多久(马上评|充电宝变窃听器,已涉及“间谍器材”犯罪)

一、 非法使用窃听专用器材罪判多久

1、非法使用窃听专用器材罪一般判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判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三条的规定,非法生产、销售专用间谍器材或者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二、什么是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

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是一种特殊的盗窃性犯罪,法律对此的规定是行为人实施了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的行为,且必须造成严重后果,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两个条件的,才应当立案,特别要注意的是本罪是结果犯,对于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则不构犯罪,不予立案。因此对于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必须按照上述两个法定要件进行认定。

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第二百八十四条之一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为他人实施前款犯罪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试题、答案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它问题可以点击下方按钮咨询,或者到蓝箭律师网咨询专业律师。


非法使用窃听专用器材罪判多久拓展阅读

非法使用窃听专用器材罪判多久(马上评|充电宝变窃听器,已涉及“间谍器材”犯罪)

马上评|充电宝变窃听器,已涉及“间谍器材”犯罪

澎湃特约评论员 江城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市面上流传有不少被改装过的“间谍”充电宝,只需改装内置一块通信SIM卡,充电宝就能摇身一变成为“窃听器”“定位器”,随时随地实现远程监听和精准定位。而根据媒体深入调查,可改装的远不止充电宝,蓝牙音箱、插头、钱包、打火机、挂衣钩都可以,可谓“万物皆可改装”。

曾经谍战片里的情节,没想到就在日常生活里上演了。设备“高级”到这个程度,也就意味着普通人很难防范。其实这也是因为技术进步,一下拉低了门槛。这种设备现在已经很常见,在网购平台上就能找到,几百块钱就能购置一套。

很显然这是一种网络黑产,这些窃密设备的生产者、经销商还是购买者,都涉嫌侵犯他人的隐私权。而且,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非法生产、销售专用间谍器材、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要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也就是说,非法的窃听、窃照专用器材,和间谍器材在刑法评判上等价的,这些“窃听器”等同于“间谍器材”,已经涉嫌严重的刑事犯罪。

这些网络黑产已经遭受了多轮打击。比如近日全国公安机关网安部门紧密结合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深入推进打击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断源”行动和打击偷拍偷窥“扫雷”行动,依法严打非法生产、安装、控制网络摄像头等窃听窃照器材及偷拍偷窥违法犯罪。截至今年7月,共侦破案件140余起,打掉非法生产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窝点40余个,抓获犯罪嫌疑人380余名,缴获窃听窃照专用器材及零部件10万余件。

打击力度很大,但依然屡禁不绝。这当然有售卖者“狡猾”的因素,比如通过改变关键词、线上变为线下,销售作案手段日趋隐蔽,或是分散生产销售网络、横跨多个省份以躲避监管。

但其中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有专家指出,此类商品有其合法、正当的使用功能,如户外活动时家长对于儿童的定位,公民基于住宅安全而使用远程录音录像设备等。

这些常见某种程度也有合理性的需求,就注定了类似产品很难在市场上绝迹,但是,这也造成了极大的监管困难。比如,窃密充电宝常用的GPS定位器,就尚未列入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对这些产品难以一刀切,也就给了不法商家钻空子的空间,他们轻而易举就可以获得类似产品,并自由组合生成种种“创新设备”,用以窥探普通人的生活。

因此,相关部门也应对此类商品作出进一步明确分类,并作出相应规定,进一步细化允许的使用场合,让这些产品的去向有更明确的把握,便于在不法情形出现后进行追溯、追责。须明白,非法生产、销售这些专门的窃听器、偷拍器,绝不是一般的违法,而是涉及到“间谍器材”犯罪,撞到了刑法的红线,绝不能姑息、纵容。

责任编辑:李勤余 图片编辑:金洁

校对:张艳


以上就是关于非法使用窃听专用器材罪判多久(马上评|充电宝变窃听器,已涉及“间谍器材”犯罪)的所有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蓝箭律师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