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解读(移动支付网新闻周评:如何回顾支付这10年?)
支付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具有基石性的地位。今年7月18日,央行牵头十部委出台《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中,对互联网支付给出了...
支付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具有基石性的地位。今年7月18日,央行牵头十部委出台《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中,对互联网支付给出了明确的界定。阐述了互联网支付两大宗旨:服务电子商务发展和为社会提供小额、快捷、便民小微支付服务。《指导意见》将银行业金融机构与非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一并纳入了监管。
因此,这次央行出台《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下称《办法》),是对《指导意见》的呼应和贯彻落实。
自2010年5月,央行发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2010年底,为配合该办法的实施,央行紧接着就出台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这次《指导意见》发布不到半个月,央行就发布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一个月内,征集到的意见和建议高达五十多万条。这一数字,既凸显了第三方支付这个基石重要的地位,同时也透视出在互联网+背景下,有关监管部门开始更为广泛的征求意见。经过多次修经过改,切实改善,并提升了监管弹性和灵活性,《办法》标识着互联网金融监管正迈入一个新的阶段。
作为一名研究者,同时也是互联网支付用户的角度,我看到了《办法》兼顾了客户的使用便捷与安全。针对当前很多第三方支付机构客户权益保护的不足,《办法》加强了客户权益保障的力度,提出了可行的具体措施,可谓切中要害。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保护客户的知情权。知情权作为网络支付交易的前提,是客户的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的基础。《办法》通篇都强调客户的知情权,并且提出了具体的措施,我觉得非常有必要。
首先,对于客户过去很容易忽略的一些重要事项,比如很容易将第三方支付账户上的资金余额与银行存款混淆。《办法》明确要求支付机构以显著的方式提示客户:“资金余额不同于客户本人的银行存款,不受存款保险条例保护,其实质为客户委托支付机构保管,所有权归属于客户的预付价值。该预付价值对应的货币资金虽然属于客户,但不以客户的名义存放在银行”。这一点,过去很多客户并不清楚。所以,在订立合同时要求这些支付机构增加有关条款,并要求支付机构充分提示支付账户余额的本质属性和相关风险。
其次,《办法》要求支付机构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定期公开披露风险事件、客户投诉等信息,这一点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利于增加保障客户的知情权和舆论的监督。不难发现,这些保护客户知情权的措施具有明确的操作性和可考核性。
二、保障客户的交易选择权,《办法》要求支付机构充分尊重客户的真实意愿,由客户自主选择网络支付机构资金收付方式,不得以任何诱导、强迫等方式侵害客户自主选择权。以我自身的体验看,第三方支付机构深谙客户的消费心理,强迫方式几率不大,诱导的确是大概率事件,《办法》规定“支付机构不得通过变更协议条款、提高收费标准或新设收费项目,应以客户知悉并自愿接受调整为前提。”可以有效防止某些不良机构先低价促销,然后单方面变更合同,提高收费。
三、在使用便捷的同时,保护客户信息和资金安全,实现便捷与安全的平衡。对用户来说,过分腔调便捷,就容易牺牲安全,发生“转账太轻松,后悔也晚了”而造成损失。《办法》对于个人支付账户分为三类,一类账户交易额相对低,实现快捷;二类和三类客户实名验证强度较高,需要经过多层交叉验证,验证强度越高,转账限额越高,既满足客户常用小额转账的便捷性,又为信息和资金安全加了防护墙。
虽然,加大验证强度短期内会让金融消费者产生不习惯,甚至阵痛,但长远看来利大于弊。网上看到一个案例,家住合肥的金先生因某第三方支付机构pos机审核不严绑定他人账号损失了2万多元的货款而哭晕在厕所,支付机构以“无审核权限”为由拒绝赔付。今后,随着《办法》的出台,消费者即使被花样翻新的诈骗手法诱骗,操作不慎,其损失金额也不会很大。如果是由于第三方机构验证审核不严导致,《办法》还规定了“无条件全额承担客户风险损失赔付责任”。如此看来,为了避免像金先生那样“哭晕在厕所”,消费者应该是欢迎提高验证强度的。
值得一提的是,《办法》为金融创新留下空间。《办法》中提到的收款客户特点专属设备、五种交叉身份验证方式和三类支付指令验证要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交易的便利性、降低了部分客户体验感,但却为技术革新指出了具体的方向,为将来各种创新技术如指纹、人脸识别等在金融领域的进一步广泛应用留出了空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金融行业也在不断走向成熟,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也将与时俱进,金融消费者也将享受到既便捷又安全的金融服务。
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解读拓展阅读
移动支付网新闻周评:如何回顾支付这10年?
移动支付网 作者 慕楚:近日,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各个产业纷纷开始回顾过去十年发展。那么怎么回顾支付行业的过去十年呢?
政策发展
作为金融领域的重要分支,监管政策无疑是支付行业发展的最重要影响因素。笔者认为,从核心逻辑来看,这十年的支付监管主要集中在支付业务的权限开放与收紧,细化业务的合规边界划定由模糊逐渐清晰;其背后还夹杂着监管对支付新兴业务的风险,由认知到管控的过程。
围绕支付牌照的发展,今年移动支付网还特别推出了《十年激变——中国第三方支付牌照研究报告(2011-2021)》,回顾支付牌照的十年发展。
在这十年中,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支付业务的革新,支付牌照中的互联网支付资质权限得到了数次的扩大。其中重要的政策节点包括《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中明确支付账户的开立权限、《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中获得扫码业务资质许可、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需要互联网支付资质等。
预付卡资质,在多次的备付金风险事件以及移动支付冲击后,展业空间不断缩减,特别是在备付金集中交存之后,没有备付金利息,大大削减了该业务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空间。
银行卡收单一直是支付行业的核心业务,这十年中,最大的政策红利,便是《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中开放了向拥有经营活动的自然人提供收单服务的许可。这让个人可以拥有收款码提供了一定的政策支持。此后,96费改、条码支付监管政策都改变了整个业态的发展方向。
此外,II、III类账户制度的实施、反电信诈骗、网联成立、备付金集中交存、断直连等一系列政策都深远地影响了支付行业的发展方向。
按照某些正确的方向来说,正是由于监管的包容审慎态度,方有当下移动支付的繁荣,在支付行业发展的关键节点,各类监管政策都发挥了必要的规范作用,以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技术发展
相比政策,支付技术这十年的发展则更为直观,无论是支付产业从业者,还是普罗大众都可以感受到。
从2012年到2022年,NFC支付、二维码支付、刷脸支付、刷掌支付、手机刷卡器、智能POS、手机POS等新兴技术及产品不断的在支付市场更迭,用户与商户对支付新产品的接受有着不同的逻辑。
在用户侧。2012年曾是各类NFC支付项目启动的高频期,但由于终端改造少、智能手机支持少、产业利益方多、用户和收银员教育不足等一系列原因,NFC支付的发展始终较为缓慢,直到2014年Apple Pay发布,2016年银联将该服务引入中国市场,才极大的提升了用户体验,推动产业标准的统一。
然而2013年年末开始,二维码支付以低成本、低用户门槛、高可延展性等优势逐步占领支付市场,这其中叠加了智能机普及、3G与4G网络迭代、打车软件大战、巨头线下补贴等一系列利好因素。
从核心逻辑来看,二维码的普及使得用户的支付习惯从“卡基”转向“账基”,以银行卡为基础的各类支付方式开始在市场中展现颓势,转而向以账户为基础,前端进行各类支付技术创新。二维码是“账基”支付的一个重要表象,此外刷脸支付、车牌支付、刷掌支付等一系列创新,都是围绕背后的账户开展,支付行业所谓的“得账户者得天下”理论,在这十年的发展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商户侧。由于早期政策开放,自然人可以申请收单服务,使得收单服务可以更加灵活。Square推出的手机刷卡器产品2010年后在全球风靡,中国市场也涌现了一批支付初创者,在叠加政策开放利好下,紧随这一聚焦小微商户收单服务的风潮而崛起。
二维码的普及,则将收单服务的轻便化推向了新的高点,但随之而来的盗刷风险也在增加,在叠加数字化服务需求下,智能POS、扫码音箱、扫码枪等产品逐渐迎合了二维码支付的发展。而以扫码点餐、扫码付、车牌支付、自助机买单为代表的各类解决方案,针对不同商户类型及体量,拥有着丰富的支付服务选择。
这十年的商户侧收单服务,一方面向个人化、轻量化发展,另一方,由于叠加互联网,更加智能、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收单服务创新也层出不穷。
从更高的维度来看,这十年的支付变革,其实是闭环支付体系,向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支付体系改变。
市场发展
在这十年中,支付市场的发展也可谓是风云变幻。
以牌照制度为政策基础,叠加各类市场开放政策,在这十年中,市场的力量在支付行业被充分发挥。一方面是支付门槛的不断降低,收单服务外包市场空前繁荣;另一方面是随着二维码支付的兴起,拥有浓重互联网基因的企业开始加入到支付行业当中,互联网的创造力和传播力得以充分发挥。
例如在终端市场,原来POS机需要各种银行卡相关认证,但是二维码支付时代,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的服务商体系并没有那么严格,终端创新可以更加灵活,原来智能手机、智能设备制造商,开始在智能POS、智能自助终端等领域发力,其中有许多新锐企业脱颖而出。
而商户对支付服务的要求,在96费改的市场化费率机制下,开始不断的追求低费率。此外,支付巨头补贴大战的影响下,支付补贴、费率折扣不断发生,近两年银行扫码支付也开始在低费率上动作频频,以抢占市场。这让很多商户习惯了低费率,使得支付市场的竞争更加“内卷”。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下商户数字化服务难赚钱的困境。
回顾这十年,支付市场可以用开放、革新、数字化等词概述,互联网掀起的数字化浪潮下,支付从一个单独的业务,开始变成各类综合解决方案的底层能力,支付无处不在,但逐渐无所感知。
最后
近期大家频繁的回顾支付十年,可能很多不是真的在回顾,而是在献礼,但更多的去了解行业发展的底层逻辑,或许才能让回顾更有价值。
以上就是关于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解读(移动支付网新闻周评:如何回顾支付这10年?)的所有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