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网上法庭可以足不出户起诉维权(普法版《战疫手册》:被误解的“不可抗力”,才是违约免责的关键)
“中国电子商务之都”杭州4家法院的电子商务网上法庭正式挂牌,意味着浙江在探索创新司法运行机制上又迈出坚实一步。今后,哪怕身处天南海北,原告被告只需找一台能上网、...
“中国电子商务之都”杭州4家法院的电子商务网上法庭正式挂牌,意味着浙江在探索创新司法运行机制上又迈出坚实一步。今后,哪怕身处天南海北,原告被告只需找一台能上网、有摄像头的电脑,就能免去来回两地跑法院的奔波,实现“网上恩怨网上了”。
湖南消费者何先生花3216元在网上购买了一个中秋礼盒,收到实物后,他发现这款号称“不含添加剂、防腐剂,为原粒松子仁”的“进口月饼”不仅没有松子仁,还满满的都是添加剂。何先生认为此事涉及虚假宣传、消费欺诈,遂将销售商与平台方一并告上法庭。
原告在湖南,被告一在上海,被告二在杭州。10月30日,该案在杭州市余杭区法院电子商务网上法庭“隔空”开审。原被告双方均没有出现在法院,而是通过网络连接出现在电脑界面上。
“近年来,电子商务类企业的聚集效应不断扩大,相关领域的司法需求不断增长。电子商务网上法庭建设正是适应时代需求、推进审判方式改革的重要举措。”杭州余杭区法院院长罗鑫介绍说,仅余杭区法院今年1至9月就接收涉网案件1229件,同比上升192.62%,案多人少矛盾突出,寻找便捷的审判方式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为此,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今年主导建设了电子商务网上法庭,并确定杭州市西湖、滨江、余杭3个基层法院和杭州中院作为试点。4个法院分工明确,分别审理网络支付纠纷、著作权纠纷、网上交易纠纷及其上诉案件。
目前,电子商务网上法庭已经实现了起诉、调解、立案(管辖异议)、举证、质证、开庭、判决等各诉讼环节的全程网络化,让足不出户解决网上纠纷成为可能。
据了解,浙江省电子商务网上法庭自8月13日正式上线以来,已收到提起诉讼案件247件,其中调解撤诉的5件,诉前调解中的63件,经审理判决的7件,在立案审核的19件。
浙江省高院院长齐奇说:“办案信息化助推司法规范、司法公开、司法公正、司法为民,使当事人得到了便利,使法官从方便办案当中尝到了甜头,也使人民法院的公信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互联网+司法:数据痕迹可转化为证据材料
电子商务活动借助网络展开,小到买一块橡皮,大到买一辆跑车,均会在网上留下数据痕迹。而留存在网络中的行为痕迹,可以自然转换成证据材料。“互联网纠纷的这种独特性,对网络化司法服务提出了迫切的需求。”杭州市中院审委会专职委员张政说。
据张政介绍,网上法庭诉讼流程严格按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保障与传统线下诉讼并无差异。
原告首先需要在线填写、提交起诉状,提交相应的证据材料,勾选所需要依据的法律条文。随后,被告通过各种通讯方式的提醒获知被诉信息,提出抗辩。接下来,双方将传统纸质文本转换成电子数据提交网上法庭,在电商交易平台上自然留存的订单、聊天记录、物流信息、宝贝快照、借款合同、借据等数据,可以自动带入诉讼程序转换为证据。最后,各方在线发表意见,进行视频庭审。
通过以上几步,原被告双方就完成了网上法庭的全部诉讼活动。等法院审理完毕,诉讼文书还将以电子方式送达,基本实现“网上纠纷网上解,网上纠纷不下地”。罗鑫说,今后,诉讼将会和网购一样便捷,大家只要点点鼠标,看看视频,足不出户即可轻松进行网上诉讼维权。
据了解,此次试点的四个法院还在电子商务网上法庭中融入了多元化纠纷解决元素,如引入了专业调解员在线调解,当原告把起诉状提交后,系统会自动发送调解信息给调解员,调解员就会介入调解。
诉讼不是目的,维权才是根本。张政说:“直到判决之前,我们的调解和撤诉按钮始终保持着,就是为了鼓励当事人随时积极化解矛盾,平息诉讼。”
张政同时提醒,法院在为诉讼便利打开通道时,希望看到的是当事人真正需要这样的便利,而不是因为便利就去追求诉讼。“建立网上法庭,是为了给当事人提供维权便利,为了提高法院和法官的审判效率,其根本目的在于净化网络环境,建立诚信理念,减少纠纷的发生。”
未来法庭:将具有案件预测功能
作为新生事物,浙江电子商务网上法庭投入试点以来,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首先体现在被告响应不积极。按照流程,在原告提起诉讼后,法院会以系统通知、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通知被告应诉。“但一些被告以为是诈骗短信,就自动忽略了,也有一些人故意装聋作哑不予理睬。”已两次参与网上法庭审理的余杭区法院民四庭庭长成文娟说。
张政鼓励当事人以积极的方式面对诉讼,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我们会改进短信内容,让接收者更信任。同时,对于那些不诚信的当事人,我们将建议电商平台增加一些相应的规则,对不主动应诉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制约。”
其次是调解力量不足。电子商务网上法庭跟普通的诉讼程序毫无二致,诉讼之前也有“诉前调解程序”,起到化解矛盾、过滤诉讼的作用,但目前这一部分的力量还十分薄弱、亟须加强。
网上法庭正式运行以来,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接下来,浙江将进一步试行网上法庭的庭审实战,边实践边改进,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在线审判新模式。
浙江省高院审判管理处处长姚海涛表示,网上法庭将进行“扩容”,一是在试点法院和已有电商平台对接基础上,逐步向省内电子商务纠纷案件较多的其他法院开放,向所有电子商务纠纷较多的平台对接开放;二是先易后难,逐步增加试点的案件类型,目前主要先从交易数额小、法律关系相对简单、证据容易固定且电子化程度较高的三类纠纷类型开始,逐步总结出可复制的经验,扩展至其他案件类型。
“未来,网上法庭还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开发和运用诉讼结果预测功能,引导当事人正确评估案件走向,帮助当事人依法、理性、便捷维权。”姚海涛说,浙江将建立一个跨区域的网上法庭特邀调解员团队,推进矛盾纠纷的多元化解决。说。
浙江网上法庭可以足不出户起诉维权拓展阅读
普法版《战疫手册》:被误解的“不可抗力”,才是违约免责的关键
法律从不强人所难。——西方法谚
2020年开年的一场疫情,打乱了许多人既有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因为防疫需要导致道路封闭工厂停摆,从而造成了产品无法交货,服务无法履约等一系列法律问题。
对此,2月10日全国人大法工委发言人臧铁伟在答记者问时指出:当前我国发生了新冠疫情,为了保护公众健康,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疫情防控措施。对于因此不能履行合同的当事人来说,属于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不可抗力。
民法总则第180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义务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人大法工委的这份“官宣”,让很多焦急的当事人松了口气,仿佛拿到护身符一般,所有问题都能推给“不可抗力“来解决。
然而,所谓“不可抗力”并不等于法律上的“免死金牌”。法律不强人所难,但法律依然追求公平。
“不可抗力”条款只是给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向,并不能作为逃避责任的工具。在诉讼实践中,即使被认定为“不可抗力”也依然存在当事人需要部分甚至全部承担责任的可能。
本文作为普法版《战疫手册》的第一篇,笔者将参考“非典时期”的实际案例,聚焦“租金减免”“合同履行”“金钱借贷”3类疫情中比较突出的法律问题,为大家详解“不可抗力”条款下的违约免责问题。
然后,结合律师从业经验,对于疫情之下的当事人具体应该如何应对,提供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案例1:租金减免
2002年9月王先生与新世界公司签订了房屋租赁合同,新世界公司将旗下的阳光酒店租赁给王先生经营,约定租期五年,租金每年11万元。合同签订后,王先生对阳光酒店进行了装修、改造,酒店于2003年03月14日开始营业。
2003年4月“非典”来袭,酒店按照政府部门抗击非典的要求,停业了5个月。由于之前的合同里,对于“不可抗力”有过减免房租的约定,所以王先生在接到通知后,立即将通告复印件转发给了新世界公司。
之后到了2007年,双方因其他问题发生合同纠纷,新世界公司向王先生发出解除合同通知,要求腾退房屋并支付租金,双方调解未成诉诸法院。
其中最大的一项争议就是租金支付。王先生主张“非典期间”停业的5个月租金应该减免,但新世界公司以不满足“不可抗力”条件为由提出抗辩。
法院经审理后,认定非典疫情导致酒店停业属于不可抗力,支持了王先生减免租金的诉求。
合同法第117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责任。
合同法第118条规定,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并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
法律解析:
民法所说的不可抗力必须要满足“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不能克服”三个要件。
王先生签订合同时并不能预见非典疫情,然后根据政府防疫要求被迫完全停止酒店营业,属于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情况,同时满足了上述三要件,这是法院裁决的重要原因。
另外,合同中有明确约定不可抗力的租金减免事项,王先生在接到停业通知后,也第一时间通知了新世界公司,履行了通知责任。因此法院最终支持了王先生的诉求。
手册寄语: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商户们日子都不好过,所以很多人认为减免租金是理所当然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从法律上来讲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首先,相较于之前的“非典”,人大法工委的“官宣”之后,本次疫情属于不可抗力的认定会比较容易。然而,即使认定了不可抗力也并不意味就能减免租金,尤其是在双方均无责任的情况下,疫情造成的损失应该合理分摊,把损失完全推给房东有违公平原则。
另外,案例中王先生减免房租能被支持,有两点最重要。一是合同中有租金减免的明确约定,二是他及时履行了通知责任。所以,如果想依靠法律途径来取得租金减免,先要看看自身条件是否满足。
总之,“不可抗力”不能简单成为拒缴房租的理由。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疫情打击了租户,房东也未幸免。所以租金减免问题,应以既有合同约定为基础,通过积极协商寻求双方都满意的答案。
案例2:合同履行
2002年11月,殷女士与三亚的某房产开发公司签订了一份房屋购买合同,合同约定该公司应在2003年06月30日前,将验收合格的商品房交付给殷女士。如果逾期交付,每日按照合同金额的万分之五支付违约金。合同签订后,殷女士如约支付了房款和其他相关费用。
2003年04月,根据“非典"防疫的要求,三亚市建设局发出了《关于在防控非典期间禁止录用岛外民工的紧急通知》,导致房屋施工因募工不足而停滞。非典疫情结束后,海南又遭遇了连续的台风天,进一步延缓了工程进度。
最终直至2004年03月12日,该公司才将房屋交付给殷女士,较合同约定迟延了256天。随后殷女士向法院起诉,要求该公司按合同支付违约金,而对方以“不可抗力”为由提出抗辩。
法院经审理后,认定了其中60天的延迟属于“非典”和台风的不可抗力,可以免责。但剩下的196天属于应承担违约赔偿的天数,房产开发公司需要按照合同支付违约金。
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法律解析:
本案中,法院认为在非典期间的人员管控和台风均可以认定为不可抗力,可以免除相应的迟延履行责任。
但法院综合计算了疫情流行以及台风影响的时间,通过比对同时期其他工程的进度,认定因不可抗力造成的迟延期间是60天,而另外的196天是由于该公司自身原因造成的,并不是不可抗力,应承担违约责任。
手册寄语:
由于疫情导致的复工延迟,造成了不少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无法按时交付。这其中固然可以通过主张不可抗力来免除部分赔偿,但需要明确的是不可抗力的免责并不是无限的。
同一个合同里,因不可抗力导致的部分责任能免除,但不是由于“不可抗力”或者超出“不可抗力”影响范围的责任是不能免除的。
另一方面,不可抗力的事件必须是在合同签订之后、终止以前,即合同的履行期间内发生的。如果发生在期间以外,也是不能主张免责的。
总之,因疫情导致的延迟交货等问题,“不可抗力”免责条款给予了企业一定的腾挪空间和便利。但“不可抗力”绝不是推卸所有责任的挡箭牌。所以企业亦需要积极自救,尽可能地降低疫情影响。
案例3:金钱借贷
2002年4月小马找同乡老魏借钱25万,约定年息12%,按月付息2年还清。小马用借款和朋友合伙开了网吧,从次月起,小马每月按时付给老魏利息。
2003年开春受“非典”影响网吧被迫停业了四个月。“非典”过后小马的网吧虽恢复营业,但经营一直不见起色,2004年4月,借款到期小马没有偿还老魏的借款。老魏多次催要未果,终于忍无可忍,将小马告上法庭,要求对方按约偿还本息。
小马以“非典”停业是“不可抗力”为由提出抗辩,要求免除部分债务的偿还责任。法院经审理后,没有支持小马的诉求,判小马需按约定偿还老魏借款本息。
合同法第109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未支付价款或者报酬的,对方可以要求其支付价款或者报酬。
合同法第206条规定,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
法律解析:
本案中老魏提供了借条转款记录等充分证据,双方借贷关系明确,约定的利息也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所以老魏要求小马偿还债务的诉求合理。
小马虽以“不可抗力”为由提出抗辩,但在司法实践中,金钱债务通常不适用于不可抗力的免责事由。小马的网吧虽受“非典”影响造成了损失,但网吧经营并不是唯一的借款事由和还款来源。在没有事先约定的情况下,其损失不应由出借人承担。所以法院驳回了小马的抗辩。
手册寄语:
这场疫情导致很多人收入下降,造成了一部分人的房贷、车贷、信用卡的还款受到了影响。对此,国家出台了相应引导政策,各大银行也纷纷跟进推出了各种延期还款的举措。
但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适当延期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还。在现有的民法体系中,对于金钱债务,债务人负有无限责任,应以现在及将来的一切财产来承担偿还责任。
而在民间借贷中,这场疫情必然也会导致很多债务人无法按期偿还。虽然金钱债务不适用于不可抗力,但债权人应考虑到当前严峻的客观情况,给予借款人适当的放宽期限或利息减免。
总之,金钱债务不适用于不可抗力,但“金钱无情,人间有暖”。大灾面前,借贷双方其实是命运共同体,唯有彼此体谅,共同努力,跨过难关,才能让借贷关系回归良性循环。
通过上述的案例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即使此次疫情能被认定为“不可抗力”,但从法律上讲能否完全免责还不能一概而论。
接下来,我将从律师实践的角度,对于如何应对“不可抗力”造成的法律问题,给面对疫情的当事人提供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具体来说,我认为可以按照“三步走”的原则应对。
第一步:理清现状,积极应对
面对疫情造成的履约问题或者法律纠纷,不能盲目跟风或消极抱怨,而应该首先将现状理清,积极寻找解决路径。
①分析合同
上述案例分析中不难看出,如果合同中有明示不可抗力情况下的责任承担条款,那么就按照合同要求对方履行责任即可。
如果合同中没有标明不可抗力条款,也依然可以通过引用法律规定来主张免责。只是这种情况下,如何划定免责范围会成为双方争议的焦点。尤其是双方都不存在过失的情况下,很多时候会按照一定比例来分摊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失。
所以,分析合同并制定相应的策略非常关键。
②积极自救
如前文所述,“不可抗力”条款的免责是有一定范围的。
例如,在产品制造或建筑工程领域,受疫情影响出现交付延期,那么在诉讼实践中,法院通常会通过综合考量疫情的影响,来确定一个免责范围。超过的部分,企业依然需要承担违约责任。
所以,在复工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企业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自救减少损失,争取以最低的代价渡过危机。
总之,因为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法律归责也不一样。所以第一步首先要搞清自身状况,切忌盲目跟风。
第二步:充分协商,寻求双赢
出现问题后积极和对方协商,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不必要的争议。沟通时有两点要注意。
①履行通知责任
合同法118条明确规定,因不可抗力造成的合同不能履行,当事人有责任及时通知对方。所以因疫情导致的不可抗力问题出现后,一定要第一时间通知,让对方有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做准备,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②债务协商
前文中我们分析了,金钱债务一般不适用于不可抗力条款。银行虽然推出了相应的还款延期政策,但对于广大的民间借贷方来说,通过协商来争取适当的延期或利息减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双方同处疫情煎熬之下,往往感同身受。通过沟通,来寻找双方利益共同点,最终达到双赢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第三步:寻求法律途径解决
如果通过沟通无法达成共识,最后只能诉诸法律来解决。这其中有三点建议。
①活用网上立案服务
开年以来,随着各地防疫措施的加强,正常的诉讼工作也受到了很大影响。现在全国很多地方法院都开通了网络立案和诉讼服务,通过网上法庭可以足不出户起诉维权。
②充分掌握政策法规
关于不可抗力的认定,人大法工委“官宣”虽有指导意义,但毕竟不是法律。而且法律虽有不可抗力免责条款,但具体如何执行有很大的灵活性。
所以,疫情发生以来各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企业排忧解难。例如,贸促会给本次受灾的所有企业颁发了“不可抗力事实证明书”。江苏、浙江、山东等经济大省也先后出台了相应政策帮助中小企业应对债务和合同违约问题。
这些疫情中出台的政策法规,是非常时期对现有法律体系的有效补充,也为广大企业应对疫情导致的法律问题提供了依据。
③充分举证
如前文所述,如何确定不可抗力的免责范围,需要当事人充分举证。
例如,证明履行通知责任,需提供书面证据或语音通话记录。在核算不可抗力的影响范围时,需要提供相应的政府通知文件和停业证据等。
总之,正如西方谚语所言“法律不保护躺在权力上睡觉的人”。面对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失,当事人应保持理性,收集好证据,及时关注并掌握相关法律和政策,合理合法地维护自身权益。
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北史·吐谷浑传》
突如其来的疫情,导致商铺关门、工厂停产,让不少人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所以很多人都把“不可抗力”免责当作救命稻草,毕竟不是自己的错,责任凭什么要自己扛?
然而,责任可以免,但损失谁来担?
虽然法律上有不可抗力免责条款,但你很无辜,对方又有何错?除非事先约定好,否则以不可抗力为由,将所有损失都归于一方,这既不理性也不公平。
所以,最关键的问题不在于如何归责,而是如何共同面对扛过难关。这既是本文的创作初衷,也是疫情中的当事人都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
对此,古圣先贤的智慧给了我们启示。
单易折,众难摧。
覆巢之下,无人幸免。
所以我们需要风险共担,抱团取暖。
以上就是关于浙江网上法庭可以足不出户起诉维权(普法版《战疫手册》:被误解的“不可抗力”,才是违约免责的关键)的所有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