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现状和解决思路是什么?)
1、“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2、2000年8月24日,《南方周末》发表湖北省监利县一个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给国务院领导的一封信称:“农民真苦,农...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的相关知识,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三农问题”的现状和解决思路是什么?
1、“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2、2000年8月24日,《南方周末》发表湖北省监利县一个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给国务院领导的一封信称:“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把中国的“三农问题”提到了极至。3、解决思路:一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思路;二是农村地区的一揽子改革思路。现状:农民文化素质不高、负担过重。解决:扫盲;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给农民进行文化和技术的传授;告别皇粮国税。
列举几条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
一、要从全局范围合理调整农业的区域布局。
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保障粮食供给的政策取向,以致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整个苏南所有县级市,都是国家级粮油生产大县。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宣布苏南的红皮小麦、广东的早籼稻等传统粮食作物退出保护价收购序列,一时曾让农民处于无所适从的境地。90年代末,国家又决定集中力量支持中部粮食生产区,苏南等沿海发达地区及大中城市郊区不再要求粮食自给平衡,可以退出粮田放手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这虽然是受制有限财力作出的不得已的政策选择,却承认和基本体现了市场导向下产业布局优化整合的客观规律。由于将沿海发达地区农民推向市场后,很快又出现了新一轮地区同构、农产品过剩的现象。因此,一个科学合理的农业布局调整政策,还应把握农业布局转换与农民就业转轨的关系,辅之以调整农村就业结构的政策。在这个大前提下,各地才能以市场为导向顺利地退出传统农耕,在区域分工和差别化竞争中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二、要切实抓好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业结构性调整,不能像以往那样只是简单地解决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或是多养点什么、少养点什么的问题,而是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要加快农业产品结构调整。一方面要改变农产品品种较为单一的状况,努力实现农产品品种多元化;另一方面,要改变农产品单靠数量论高低的状况,努力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档次(如高筋小麦、高油玉米、瘦肉型猪等),使农产品从低质向高质发展。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依靠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都市农业、设施农业和有机生态农业,使这一 “夕阳”产业逐步“青春化”。尤其要鼓励农民发展 “1.5产业”,即:把发展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运销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鼓励传统农业向服务业转化,尽可能多的开发出像“观光农业”这种类型的产业。要加快农业区域结构的调整。在调整结构中,必须有发展当地特色经济的主动意识,因地制宜发挥资源、市场、经济、技术方面的比较优势,开发本地优势农产品,逐步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要加快农业市场结构调整。苏南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能关起门来进行,必须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苏南的比较优势,扩大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发展创汇农业。加入WTO后,虽然我们的粮食生产已经丧失竞争优势,但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蔬菜、瓜果、花卉、猪肉、水产品等方面还是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优质大米、无公害油菜依然有较强的竞争力。对于这些农产品要加以扶持,鼓励其出口创汇。
三、要下功夫研究和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对接问题。我们要及时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尽快使农业走向产业化,延长农业产业链,形成产、加、销有机结合与相互促进的机制,加快培育和发展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村流通中介组织,特别是要建立农民自己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不仅有利于发挥专业化分工的优势,而且还有利于避免因分散经营带来的市场风险。更重要的是,有了农民自己的组织,就能够增强其在市场中的谈判能力,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什么是三农工作?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解决什么?
由于城乡差距导致大量农民工聚集在城市中,不仅影响了城市的发展,而且农村也无法发展起来,所以如何更好的开展“工作”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那么,
什么是三农工作?的关键是解决什么?
一、什么是三农工作?
三农是指农村、农业和农民。研究三农问题在于解决、农业增长和农村稳定的问题,因为农村与城镇的收入差距大,部分农民便选择外出打工赚钱,但城市并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导致大量农民工聚集在城市中,不仅影响了城市的发展,而且农村也无法发展起来,所以如何更好的开展三农工作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
二、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解决什么?
三农问题是什么?
农业问题:是发展农业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农产品的供给数量和。
:是农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也包括两个方面:农村的社会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农民问题:是与农民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同样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农民的经济收入和各种社会权利。
如何解决?
1、转变发展观念
在指导方针上,要改变城乡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全局意识,做到城乡发展一盘棋,从思想上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在发展模式上,要扭转局限在“三农”内部解决“三农”问题的思维惯性,确立用工业化富裕农民、用产业化发展农业、用繁荣农村等综合措施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观念,以工业化的视角和系统工程的方法谋划农业的发展。
在发展战略上,要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强农,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重点做到“三个倾斜”:一是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着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能力;二是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着力提高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保障水平;三是向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倾斜,理顺基层的事权与财权关系,完善基层政府和基层组织的职能,着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
2、加快改型进程
工业化、城镇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全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3、壮大集体经济
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社会发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可采取以下途径:
盘活存量资产;提高土地经营效益;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
4、完善惠农政策
随着国家财力不断增强,国家政策开始偏向农村。从2004年开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但部分惠农政策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需要进一步完善。
5、加强组织建设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坚持用人标准,体现时代要求,使领导班子在素质上有较大提高,年龄上形成梯次配备,知识和专业结构上有明显改善。
切实推进基层民主。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进一步规范村务、财务公开。这方面重点要强调发挥好村干部的“领头雁”作用。要发挥好村干部作用,关键是我们要具备发挥作用的基本本领,包括知识水平、领导能力等方方面面的本领。除了一身正气,清政廉洁以外,更要加强科学知识、政策法规的学习,懂得发展经济的基本知识,尤其是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抓村级发展方法,针对变化了的情况,去适应、去探索。
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自身建设。广泛开展对村两委班子成员的知识培训,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层次性、有效性,切实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努力把村班子干部培养成政治坚定,具有市场观念、科技头脑、创新意识,善于调查研究、了解民意、勤恳服务的新型领导者。
加强作风建设,力戒无视群众利益甚至是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急功近利、搞花架子的做法。
可以知道,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来解决“三农”问题的论述
一、坚持全面发展,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1、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
2、确立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重点。
3、完善农村公共产品资金的筹集制度。
二、坚持协调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1、农业与工业互动,推行以农民参与为主旨的工业化路线。
2、农村与城市互动,建立城乡合理流动的市场配置资源机制。
3、农民向市民转换,推行以吸纳农民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化战略。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建立农业保护与支持体系
1、调整农业发展战略,合理开发利用环境,全面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2、增加财政资金投入,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3、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建立农村服务体系,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
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根本解决“三农问题”主要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
“三农”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三农问题,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是一种错综复杂的城乡综合症。它既是对农村贫穷落后,农民贫困失业、文化素质低下,农业落后和农(牧)业生态环境恶化等的一个总概括,也是对工农发展失调、城乡发展失衡和现代化畸形化的一种折射。
三农问题是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类社会问题,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明确了“三农”问题的研究背景与重要性,对国内四种关于“ 三农”概念的界定做出简述,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研究“三农”问题的特点,探讨“三农”问题形成原因,简要分析“三农”问题的现状,探讨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和途径,并提出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和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 “三农”问题。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三农”,即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是我国不得不面对的世纪难题,而农民问题又是其核心问题“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李昌平)”,是我国三农的真实写照。三农问题不解决,占全国人口70%的农民就难以达到小康,全面小康社会就是一句空话,和谐社会也必将无法建成。因此,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的稳定与进步,中华民族的再次复兴,都离不开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的背景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三农问题便作为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国人面前,无论是农民的就业、收入增长、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问题,抑或是农业的土地流转、结构调整、农产品国际贸易问题,还是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乡镇企业发展、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的推进、税费改革等等问题,都己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农民收入增长的逐渐减缓,劳动力的转移矛盾加剧,农村社会发展滞后,造成城乡间一系列的经济政治问题,使三农问题变得更为复杂。"1
首先,城乡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己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最令人关注的焦点,如果将城市居民享受的住房、医疗、教育、交通以及公共服务计算在内,城乡居民真实的收入差距大约在6:1左右。2
其次,以农养工、以农补工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善。长期以来,国家为确保工业化,从农业吸取最大数量的低价农产品和农业剩余,确立了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以及由此派生的住房、粮食供给、医疗、教育、就业等制度。目前农产品“剪刀差”作用虽然逐渐弱化,但“土地剪刀差”、“金融剪刀差”、“劳动剪刀差”却相继出现,造成农村、农民、农业继续为城市、市民、工业的发展和福利输血。
另外,农村发展始终落后于城市。作为我国人口数量最大的社会阶层,农民,在社会发展中并没有享有与其他阶层平等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权益,而农村也并未与城市同步发展,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现代文明远远落后于城市。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所享有的发展机会和政府福利,处于严重的边缘化状态。
这些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使得现阶段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对立与疏远越来越明显,维系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经济基础己根本动摇,维护城乡差别的社会环境已根本改变。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农业的发展需要一个有利于成长的环境和稳固、有保障的支持系统。因此研究“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基本概念的界定
目前 ,国内理论界对“ 三农”问题的界定分为四种 。
1 、“一农”说 。有的学者认为,“三农”的说法本身值得商榷,把农民 、农业 、农村放在一个层面上,意味着农民客体化。“ 三农”问题实际是“一农”问题,农村和农业两个问题是假问题,或者说这两个问题是农民自己的问题。因此,中国的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的系统分析真问题或根本问题就是农民问题3。
2 、“三农”说 。多数观点认为,“ 三农” 问题即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 。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考虑。农业问题主要是指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问题,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为户籍制度改革,农民问题主要包括 “提高素质”和“减轻负担”两个方面 。
3 、“四农”说。学者认为,在 “三农”问题上应该再加进一个农民工问题。胡鞍钢说:“过去十年,中国‘四农’问题日渐突出:1994年全国大约4000 万农民外出打工,今天这一数字已经达到1.3亿,从而使 ‘三农’问题演化为四农问题。它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但相对于中国8亿农村人口、5 亿农村劳动力来说,这一迁移过程仅仅是个开始,还将延续到2030年甚至更长时间。4
4 、“多农”说 。有些学者认为,“三农” 问题不应被孤立地看待,应该“跳出三农看三农”,把农民与市民、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放在同一层面上来研究。这就意味着,当前的城市化、共同富裕、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都是“三农”问题研究中的应有之义5。
三农问题的成因
我国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我国实施的二元发展战略是三农问题的政治根源;二元社会结构是三农问题的社会根源;二元财税体制是三农问题的经济根源;农村中的一系列制度缺陷是三农问题的制度根源;城乡政策上的差异是三农问题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县乡结构膨胀进一步加重了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总根源则是我国城乡二元体制。
叶祥松认为6我国在建国后相当长时期内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用剥夺农业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的道路是造成农民贫困、农村落后、农业衰退的政治根源。
我国社会的二元结构,将城乡分为两个封闭的社会系统,实行城乡分割、城乡分治,在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导向下,导致了我国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它避免了城市病,却导致了更为严重的农村病,即所谓的三农问题。因此,二元社会结构是三农问题的社会根源。
我国实行城乡分离的二元财税体制,使农民既有显性负担又有隐性负担,加上农民还要交纳农业税以外的各种费用,农民税费大大高于城市居民。二元财税体制是造成 三农问题的经济根源。
在我国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导向下,对农村实行一系列的歧视性制度,导致了农村的制度缺陷。制度不合理和制度缺陷是三农问题的制度性因素。
在政策制定方面,城乡政策存在实质性差异,对农村在财政、金融、就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实行一系列的歧视政策。这些政策加速了城乡差距的扩大,是三农问题日益严重的政策性因素。
县乡机构膨胀,政府在编与编外人员不断增多,行政方面费用急剧增加,加之县乡税源不足,为了维持行政机构的运转,名目繁多的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屡禁不止,进一步加剧了农民的贫困。
三农问题的特点
对三农问题的研究,多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着手,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三农问题进行分析的却很少。要彻底认清错综复杂的三农问题,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7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矛盾统一体。三农 问题的普遍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指它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普遍现象,并非个别国家所特有的问题。其二,是指三农问题作为一类社会问题受到社会关注的国家,三农问题不止存在于局部地区,而几乎是遍及整个国家各地区的一种普遍现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对性的一面,也有绝对性的一面,是相对和绝对的矛盾统一体。三农问题的相对性即相对三农问题是指现代化进程中,相对于城市的建设水平、工商业的发展程度和城居民的收入水平来说,农业处于相对落后、农村处于相对贫穷、农民处于相对贫困状态。也就是说,城乡的发展差距、工农业的增速比例、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存在不合理性。
一般说来,绝对三农问题是现代化成果没有惠及农村的结果;而相对三农问题则是对一个国家工农发展失调、城乡发展失衡的一种折射,它反映出社会资源在城乡、社会群体( 市民和农民)之间分配的不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逐渐减少,农民的实际生活水平逐渐有所提高,绝对三农问题趋于缓和;而城乡发展差距的总趋势却是越拉越大,相对三农问题却趋于严重。7
只有把握了三农问题的这些哲学特性,我们才能用历史的、联系的、运动的和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和研究三农问题,从而才能把我们对三农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农问题的现状
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民收入低而增收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农民的权益缺乏有效的保护。
王汉峰,齐磊表示8现在中国农民问题主要是农民收入增长难。目前中国农民没有能有效提高其收入的途径。改革开放后,虽然农民可以通过进城务工提高其收入水平,但是由于其受教育水平比较低,一般没有专业技术等原因其增加收入的程度有限。有受教育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以及农民权益维护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在当前都是农民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过去几十年中国政府在农业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在人地紧张的这一基本国情下,传统的依靠人力、畜力的农业生产方式难以打破,劳动力过剩往往排斥先进农机的使用和推广,造成机械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在广大农村无法实行,先进科学技术无法指导农业生产,从而造成了农业生产力低下,农产品生产成本比较高的问题。但是中国的农业生产仍然面临着众多问题。
中国的农村问题主要表现是农村与城市相比各个方面都很落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的土地制度以来,中国农民的积极性确实被极大的调动起来了,农村也富裕起来了,但是城乡差距还是很明显。长期以来财政支出 在农村的投入缺乏,农村基本没有社会保障体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产品的支出基本上靠农民自己集资,对农村的教育、医疗卫生、科技发展的投资缺乏等等。虽然近几年在国 家在农村的投入有所增加,农村的面貌有很大的改善,但是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民风朴实、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标准还相差甚远,农村问题的解决还任重道远。
政府行为与三农问题
按照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的措施,创造惠农制度等来研究解决三农问题,非政府莫当此任。1
政府行为对三农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政府如何行为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应准确定位政府在三农问题中角色,并找到政府行为的方向。
政府干预的必要性:一方面农业的比较利益一直偏低,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相互交织,且农户分散经营的传统经营方式,使得生产力水平低下,因而需要政府干预,另一方面由于市场不完全、市场局限、市场负效应等市场失灵状况的存在需要政府干预。
政府行为失当:主要表现在行政指导指令化及垄断经营;二元制度不断加剧;土地产权不清;财政制度不规范;公共服务不到位;金融制度缺位。
三农问题与政府行为定位:政府对于农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基本制度建设负有首要的责任。政府对农民素质提高、职业设计、就业问题、公民权利维护和保障等等负有主要的职责。并且不同等级的政府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应当承担不同的责任。
解决三农问题的政府行为: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指导三农问题的思想己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三农问题己经成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多予、少取、放活政策,逐步启动公共财政政策,走统筹城乡的发展道路。
三农问题的解决办法
三农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性,我们应以正常的心态来看待我国的三农问题;在我国具有普遍性,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各地区共同面临的艰巨任务。7
王凯表示9可以用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
1、坚持以人为本,为农民创造提高自身素质和生活水平的条件。首先,府要增加对农村教育文化方面的投入。其次,要加大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
2、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用科学发展观解决 “三农”问题,更需要着眼于农村的发展。
3、坚持统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农村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发展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包括农民就业、农民社会保障等方面,既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也需要城镇的带动,更需要农村自身经济实力的发展。改变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实, 把经济落后、农民贫困的农村变成一个现代化新农村。
4、坚持可持续发展,使农村资源、环境、人口协调发展。第一,控制农村人口的数量,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第二,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增长。第三, 保护环境,造福后代。
杨曦娥表示10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三农问题意义重大: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就业难的问题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可以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的和平稳定。
由于农业人口过多而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商品化需求不足人均占有资源过少限制收入增长,由于人口基数太大会形成财政压力。因此,关键在于减少农民的数量,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以此带动农产品的商品需求,促进结构调整,从增加非农就业和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两个方面,提高农民收入。
(1)对于解决农民问题的意义:第一,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第二,解决了农民就业。第三,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2)对于解决农村问题的意义:第一,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第二,可以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第三,可以促进农村的和平稳定。
(3)对于解决农业问题的意义:第一,可以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第二,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第三,可以为农业发展积累资本。
李增强和张燕10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增大信息投入, 促进农村信息化进程。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解决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仅仅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
三农问题中尤为重要的是农民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重视农民。实现农民致富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标准。保护农民利益是政府的责任11三农问题的解决是民生大事,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任重而道远,仍然要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抓住既欠账又欠情这个认识总开关,有意识地向农村倾斜财政投入,大力开始城市向农村、工业向农业的反哺,初步弥补了城市相对于农村的城市发展原罪1。农民问题不是农民的问题,它是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产物,不是农民们造成的,因此仅仅依靠农民自身的努力是不可能解决的,必须依靠国家手段。负责任的政府必须以综合解决三农问题为要务,其中提供农村公共产品是政府首责。
参考文献
1 李本军.“三农”问题与政府行为——从山东东营统筹城乡问题看政府行为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作.中国农业科学院.学位论文.
2 曾业松,统筹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当代思潮,2004,(4):4一9
3 温铁军. 中国的问题根本上是农民问题. 三农中国网 ,2004-05-10
4 孙自法 ,胡鞍钢. 中国存在“四农”问题 , 农民工问题是核心. 中国新闻网 ,2005-03-02
5 吴理财. “ 三农”问题的三种解释 . 决策 ,2005 (1)
6 叶祥松. 我国三农问题形成原因的系统分析.广东社会科学 2008 年第 6期
7 王杰. 三农问题的哲学思考.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年第 2 期( 第11卷 总第44期)
8 王汉峰, 齐磊. 中国 三农 问题的成因现状及出路. 现代农业科学. 2008 年 11 月第15卷第 11 期
9 王凯. 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三农”问题.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年 第27卷 第6期
10 李增强, 张燕.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浅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三农问题. 第19卷第3期 延安教育 学院学报2005 年 9 月
11 李玉国. 浅谈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问题.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年11月 第6期(总第106 期)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
党的十八大指出解决三农的根本途径: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村、以城带村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工农业互利和城乡一体化,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从理论上讲,这是由工农业、城乡之间的内在关系决定的。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不可避免的、有机的联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就是把工农业、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充分发挥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互补和相互促进的作用,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的办法
1、一方面要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通过村集体组织以及政府的大力宣传,
2、二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例如进行规模化科技化,
3、三就是要全力以赴打好扶贫攻坚战。要缩小农村和城镇的差距,要缩小贫富差距。只有做到这些方面,才能够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才能够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
好了,今天关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