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蓝箭律师网首页
  2. 法律综合

什么是犯罪中止(刑法中的犯罪中止)

什么是犯罪中止刑法第24条第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据此,犯罪中止存在两种情况:一是未实行终了的中止...

什么是犯罪中止刑法第24条第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据此,犯...更多什么是犯罪中止的这个问题,以及大家所关心的的内容,我们小编一一为大家详细解答,欢迎浏览。

什么是犯罪中止(刑法中的犯罪中止)

什么是犯罪中止

刑法第24条第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据此,犯罪中止存在两种情况:一是未实行终了的中止,即在犯罪预备阶段或者实行行为还没有实行终了的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二是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犯罪中止的特征

犯罪中止应具备时空性、自动性、有效性。

作为故意犯罪形态的犯罪中止,是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而又中止了犯罪所呈现的状态,中止行为是犯罪中止形态的决定性原因,犯罪中止形态是中止行为造成的结局。犯罪中止与中止行为又有严格的区别:中止行为本身不是犯罪,而是刑法所支持的行为,犯罪中止形态则是犯罪的状态,应当负刑事责任;换言之,中止行为之前的行为是行为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依据,中止行为本身是应当免除或者减轻处罚的根据。因此,不可将犯罪中止与中止行为混为一谈。

如上所述,虽然犯罪中止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但它们又具有相同的特征:

(一)必须是在犯罪过程中中止犯罪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所谓犯罪过程,这里指从预备犯罪到犯罪完成的全过程,只要这个过程尚未结束,犯罪尚未完成,犯罪构成尚未处于完成形态,都可以成立犯罪中止。反之,则犯罪中止不能成立,至于犯罪是否已经完成,犯罪构成是否已处于完成状态,要以刑法分则条文所规定的各种犯罪构成的完成形态为准。前面已经指出,犯罪构成的完成形态是复杂多样的:行为犯、危险犯、结果犯的完成形态都不同,必须依照刑法的规定,分清各种不同情况,才能正确确定某种犯罪是否已经完成。对犯罪完成后犯罪分子采取的补救措施后者悔改表现,如把窃得的东西再放回原处或者赔偿被害人的损失,都不是犯罪中止。但可以构成量刑的从轻或者减轻的情节。

所谓中止犯罪,是指停止继续进行犯罪的活动,包括停止进行犯罪的预备行为和犯罪的实行行为。前者是预备中止,后者是实行中止。一般来说,前者比后者离犯罪的完成更远,其人身危险性和社会危害性都轻于后者,因而处罚也应较轻。

所谓有效地防止犯罪后果的发生,并不是由于犯罪中止而必然导致结果不发生,而是指这样一种特殊情况,即有些危害结果并不是犯罪行为实行终了就立即发生,而是需要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如果犯罪分子采取积极的行为,有效地防止结果的发生,例如投毒后积极送被害人到医院抢救,挽救了被害人的生命。这就是有效地防止结果的发生。这是犯罪中止的一种特殊情况,它一般只发生在结果犯中,即发生在必须造成法定的危害结果,才能构成犯罪既遂的犯罪中止。它的特点是:(1)是以导致结果发生的发最行为已经实行终了。(2)法定的危害结果尚未发生。如果已发生了法定的危害结果,就是既遂,不可能再成立犯罪中止。(3)危害结果不发生与犯罪主体采取的防治结果发生的行为或措施之间,必须具有因果关系。如果缺乏因果关系,就不能成立犯罪中止。但是防止结果发生的行为并不限于行为人自己实施的行为。例如,请医生抢救,或请他人代为送医院急救,都应认为是犯罪主体采取了积极的行为防止结果的发生。

当然不管是哪一种中止,都必须没有发生行为人原本所追求的行为性质所决定的犯罪结果。行为人虽然自己放弃犯罪或者自动采取措施防止结果发生,但如果发生了行为人原本所追求的、行为性质所决定的犯罪结果,就不成立犯罪中止。例如,某乙托某甲购买胃药,某甲却将毒药交给某乙。但某甲后悔,于第二天到某乙家欲取回该药,而某乙谎称药已被服用。某甲见某乙没有什么异状,就回家了,没有将真相告知乙。几天以后,某乙服用某甲提供的毒药而死亡。某甲虽然为防止结果发生采取了措施,但由于犯罪结果仍然发生,故不成立犯罪中止,而犯罪既遂。

(二)中止的自动性。

成立犯罪中止,要求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这是犯罪中止与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在主观上的区分标志。当然这里的自动性可以包括:自动中止犯罪或自动的防止结果的发生。关于中止的自动性的理解,国外刑法理论上存在不同的观点:(1)主观说认为,行为人放弃犯罪的动机是基于对外部障碍的认识时,就是未遂以外的场合便是自动中止,其判断基准是弗*克公式:能达目的而不欲时,为犯罪中止;欲达目的而不能时,为犯罪未遂。殊不知其说法则欠精密:“能为不欲时不全部是出自犯人的自动性,例如着手窃取他人之财务,忽见巡警掠门而过。想实行盗窃,固未必即为该巡警所见。当窃取物品时,担心被捕,中止其实行。而非弗*克的所谓能为而不欲为而中止行为,非犯罪中止。”(2)限定主观说认为,只有基于悔悟、同情等对自己的行为持否定批评的规范意识、感情或者动机时而放弃犯罪,才是自动中止,此外都是未遂。这一学说的缺陷是:将中止的自动性与伦理性相混淆,过于缩小了犯罪中止的成立范围。(3)客观说主张,对没有既遂的原因应根据社会的一般观念进行客观评价,如果当时的情况对一般人不会产生强制影响,即一般人处于该情况下不会放弃犯罪,而行为人放弃的,便是犯罪中止;如果当时的情况能对一般人的产生强制影响,即一般人在当时的情况下也会放弃犯罪时,行为人放弃的,便是犯罪未遂。这一学说受到的判断标准与“自动性”这一主观要素不相符合。(4)折中说,通过客观地判断行为人是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外界现象,外界现象是否对行为人的意识产生强制影响,进而区分未遂与中止。

申言之,所谓自动性,是指犯罪分子在自由的情况下,出于自我的意愿而停止犯罪活动或者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如果是出于外力强制,而不得不中止,就不是自动中止,即不具有自动性。例如,行为人因下毒败露已被人发觉才将含毒的饮料倒在地上,就不是自动中止。

犯罪分子中止犯罪的动机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对被害人的同情或怜悯、内心的谴责、突然悔悟、对受刑事制裁的恐惧等等,无论何种动机,只要中止犯罪出于自己的意愿都可成立犯罪中止。应当指出,犯罪分子停止犯罪的决定可能来自外界的刺激或影响。例如,被害人的苦苦哀求。只要这些外界事情的存在对停止犯罪并不起到强制作用,仍然是出于犯罪的分子的意愿,就是自动中止。但是,如果这种外界的刺激或影响,对犯罪的停止已起到了强制作用,即犯罪分子把它视为继续进行犯罪的障碍而被迫停止犯罪,这就不是自动。换言之,如果这一强制力达到了质与量的统一就是犯罪未遂。反之,质与量的不统一就有可能是犯罪中止的形态。

(三)中止犯罪必须是彻底的而不是暂时的,即犯罪分子决心今后不再继续进行已经中止的犯罪活动,等待以后再继续进行,这只是犯罪的暂时中断,而不是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当中有效的终止犯罪的一种行为,那么这种行为会让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减轻,对量刑的减轻会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中也介绍了,犯罪中止的构成条件,这样我们就可以轻松的判断何种行为是犯罪中止了。欢迎大家前来蓝箭律师网咨询法律问题。


什么是犯罪中止拓展阅读

什么是犯罪中止(刑法中的犯罪中止)

刑法中的犯罪中止

犯罪包括完成形态和未完成形态,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完成的属于犯罪未遂,如果是行为人自己自愿主动放弃犯罪行为的,属于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的分类:实行终了的中止和未实行终了的中止

什么是犯罪中止(刑法中的犯罪中止)

对于实行终了的犯罪行为,行为人如果积极地采取措施防止结果的发生,成立犯罪中止;对于未实行终了的行为,中止实施的,同样成立犯罪中止,此时不要求行为人积极采取措施来防止结果的发生。比如,小明想杀死小王,拿刀砍杀小王,第一刀砍在小王后背,小王跪地求饶,小明心生怜悯,弃刀转身而去。这属于未实行终了的故意杀人中止;再比如,小明欲杀死小王,一路追杀,在小王身上猛砍数刀,看着倒在血泊中的小王已经不能动弹,就弃刀离去。事后小明回来拿自己落在犯罪现场的手机时发现小王还活着,想到自己跟小王毕竟曾经是恋人,心一酸,抱起小王送到了医院,经抢救小王没死。本案中,小明属于实行终了的中止。

一、犯罪中止发生在犯罪中,

(一)及时性

犯罪中止要求发生在犯罪的过程当中,此时需要注意的是未完成形态之间不得相互转换,即成立犯罪未遂就不能再成立犯罪中止,犯罪未遂是由于客观障碍不能继续实施犯罪行为从而不得不停止,而犯罪中止则是主观上主动、自愿放弃实施犯罪行为,自动放弃的是可重复加害的行为,如果不能重复加害了则属于客观不能,可能成立犯罪未遂。阿明想开枪杀死阿美,第一枪打在阿美小腿上,阿美不能站立痛苦呻吟,阿明看着阿美那么漂亮的一个女孩,不忍心再开枪,拨打120后逃跑了。本案中,阿明能继续射杀却主动放弃,成立故意杀人的中止

(二)有效性

未实行终了的中止,因为危害行为未实行完毕,只要消极的不再继续犯罪,就可以避免结果的发生。

实施终了的中止,则要求行为人积极地采取措施来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如果采取了措施却不能有效地防止结果的发生,不能成立犯罪中止。比如,阿华欲放火烧毁阿丽的养猪场,着火后,阿华后悔了开始积极灭火,但是由于火势太大,养猪场还是被焚毁了。阿华不成立放火罪的中止。

当出现介入因素的时候,我们需要利用因果关系原理结合犯罪中止进行综合评价,比如,阿标砍杀雷洛,致雷洛轻伤,想到雷洛对自己曾经有恩,放弃砍杀,在送往医院的路上偶遇雷洛仇人李三丰,雷洛被李三丰杀死。因为雷洛的死是李三丰造成的,与阿标无关,阿标成立故意杀人中止。

(三)自动性

成立犯罪中止,主观上认为可以继续犯罪,此时放弃则成立犯罪中止,同时,行为人放弃犯罪符合“合法性回归”的原理,此情形下才成立犯罪中止。

阿虎欲毒杀阿猫而向阿猫水杯下毒,见阿猫喝后神情痛苦就将其送医院,抢救后脱险。经查毒药的剂量不足以杀死阿猫,不送往医院也不会致死。本案阿虎怎么定罪?假设阿虎下毒的剂量足以致死,阿猫因阿虎的及时送往医院抢救的行为而活命,此时阿虎成立故意杀人中止,那么本案中阿虎下毒剂量不足以致死,根据“举重以明轻”的法理,阿虎更应当成立故意杀人中止。

二、犯罪中止的处罚原则

犯罪中止,根据《刑法》第24条第2款,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本条款中,造成损害,是指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同时造成了轻罪的既遂和重罪的中止。对比两个例子:例1:杰克偷偷溜进露西家,偷走了放在桌子上的一块名表。例2:杰克持枪闯进露西家,打算抢劫露西,当他拿枪逼迫露西说出保险柜密码时,突然露西未满月的孩子哭了,杰克想起了自己年迈的母亲,心生恻隐,顺手拿起桌子上的名贵手表走了。例1中杰克成立盗窃罪。例2中按照想象竞合,杰克成立(入户、持枪)抢劫(中止)和盗窃罪择一重罪处罚,有可能会定盗窃罪。此时可能例1中杰克是故意犯罪,定盗窃罪既遂。例2中杰克是想抢劫,但是中止了,实施了一个轻罪(盗窃罪),主观上杰克有“合法性回归”的表现,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如果此时例2和例1处罚相同,都定盗窃罪的话,将不能体现刑法对中止犯减轻处罚原则,与我们内心最朴素的情感相悖,不符合我们对公平正义的理解。因此,对于造成轻罪结果的重罪中止的犯罪中止,不能以想象竞合定罪,而是应当按照犯罪中止,适用《刑法》第24条第2款,减轻处罚。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是犯罪中止(刑法中的犯罪中止)的所有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蓝箭律师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