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蓝箭律师网首页
  2. 法律综合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的含义是什么?(平等原则和公平原则的不同)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的基本含义是:1、法律对于全体公民都是统一适用的;2、任何权利受到侵犯的公民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3、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4、对任何...

好久不见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平等原则有什么含义?”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了解,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看看吧。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的含义是什么?(平等原则和公平原则的不同)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的含义是什么?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的基本含义是:

1、法律对于全体公民都是统一适用的;

2、任何权利受到侵犯的公民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

3、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

4、对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受到同样的惩处。

由此可见,凡是有我国国籍的人都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其具体含义包括三个方面:

1、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

2、公民的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

3、在法律面前,不允许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任何人不得强迫任何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惩罚。

平等原则和公平原则的不同

平等原则和公平原则最大的不同是平等指的是资格,公平指的是程序和结果。具体如下:

1、平等原则是指在法律关系中,各权利主体的权利义务都相同,没有特权。公平原则是指双方的法律结果与双方的行为是相匹配的。

2、平等原则和公平原则是两个不同的指标方针,平等原则是指民事活动中,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所有具有民事主体资格的双方,在民事活动中的行为均应遵循这样的原则,中国民法的平等原则是当今商品经济规律的属性,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

3、公平原则是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要求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应以社会正义、公平的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平衡各方的利益,要求以社会正义、公平的观念来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4、公平原则强调在市场经济中,对任何经营者都只能以市场交易规则为准则,享受公平合理的对待,既不享有任何特权,也不履行任何不公平的义务,权利与义务相一致。

扩展资料:

1、简单的说,平等原则是民法关系中,各种权利主体的权利义务都相同,责任承担和权利享受上都是一样的。公平原则是指既指程序上的公平,也指结果上的公平,如一方没有过错,但另一方有损失,在公平的角度讲,没有过错的一方,亦应当给予一定的补偿(而非赔偿)。

2、在当代不同国家不同阶级属性的人类社会,固然其阶级性质有别,但是在不同的民事法律制度上,相同的一点都是把平等原则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和调整商品关系的基本方针。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平等原则百度百科:公平原则

在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的含义包括

法律分析: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的基本含义是:1、法律对于全体公民都是统一适用的;2、任何权利受到侵犯的公民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3、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4、对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受到同样的惩处。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什么是人际关系中的平等原则?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解析:

平等原则。在人际交往中总要有一定的付出或投入,交往的两个方面的需要和这种需要的满足程度必须是平等的,平等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前提。人际交往作为人们之间的心理沟通,是主动的、相互的、有来有往的。人都有友爱和受人尊敬的需要,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平等对待、人的这种需要,就是平等的需要。

简述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基本含义

法律分析: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基本含义是:1、任何人犯罪,都应当受到刑法的追究;2、任何不得享有超越刑法规定的特权;3、对一切犯罪行为,用一律平等适用刑法,定罪量刑时不得印犯罪人的社会地位、家庭出身、职业状况、财产状况、政治面貌、才能业绩的差异而有所区别;4、任何受到犯罪侵害,都应受到刑法的保护;5、不同被害人的同等权益,应受到刑法的同样保护。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刑法领域贯彻实施的表现。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条 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如何理解平等原则、意思自治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

8?5所谓平等原则,指在民事活动中一切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现行法上的根据:民法通则第3条、合同法第3条)。它强调主体资格一律平等,任何人都应遵循同一种法律规则。平等原则的含义是,参加民事活动的当事人,无论是自然人或法人,无论其所有制性质,无论其经济实力强弱,其在法律上的地位一律平等,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同时法律也给双方提供平等的法律保护。

8?5所谓意思自治原则,也成为合同自由原则,指参加民事活动的当事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享有完全的自由,按照自己的自由意思决定地缔结合同关系,为自己设定权利或对他人承担义务,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现行法上的根据:民法通则第4条、合同法第4条)

8?5所谓公平原则,指民事法律行为内容的确定,应当遵循公平的原则。由当事人一方或者第三方确定民事法律行为内容的,其确定只在符合公平原则时,始得对他方当事人发生效力。(现行法上的根掘:民法通则第4条、合同法第5条、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条例第16条)。民法公平原则,主要针对合同关系而提出的要求,是当事人缔结合同关系,尤其是确定合同内容时,所应遵循的指导性原则。

8?5所谓诚实信用原则,简称诚信原则,也成为帝王条款,要求民事活动的当事人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时,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道德准则。(现行法上的根据:民法通则第4条、合同法第6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条)。诚实信用原则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道德准则,性质上属于一般条款,其实质在于,当出现立法当时未预见的新情况、新问题时,法院可以诚实信用原则行使公平裁量权,直接调整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简述民法平等原则在民事立法上的两重含义。

答案:平等原则,也称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平等原则作为一项民事立法准则,要求立法者对民事主体应平等对待。平等对待,包括强式意义上的平等对待和弱式意义上的平等对待。

近代民法以民事主体地位平等性和互换性为理论基础,相对比较重视强式意义上的平等对待。平等原则主要体现为民事主体民事权利能力的平等,即民事主体作为民法“人”的抽象的人格平等。现代民法基于社会群体间的分化对立,在侧重强式意义上的平等对待的同时,更加重视兼顾弱式意义上的平等对待。主要体现为在生活消费领域,将民事主体区分为经营者和消费者;在生产经营领域内,将民事主体区分为雇主和劳动者,分别设置相应的法律规则,侧重对消费者和劳动者利益的保护。

我国现行民事立法中规定的平等原则,即属于近代民法上的平等原则。其既强调民事主体抽象的人格平等,又注重弱式意义上的平等对待。这种意义上的平等原则,包含着民法上价值判断问题的一项实体性论证规则:即如果不存在足够充分且正当的理由要求弱式意义上的平等对待,就应当贯彻强式意义上的平等对待。

《民法通则》中有公平原则和平等原则,请问二者区别是什么?有什么联系?

公平原则是指民事主体要以社会公平正义要求自己,其民事活动要符合社会公平正义。要求主体参与民事活动的机会平等;合理承担责任;当事人关系上利益应均衡。

平等原则是指民事主体的地位平等。要求民事主体法律地位平等;主体平等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主体合法权益受到平等保护;主体平等的承担责任;

二者都是民法的原则,是民事立法、解释民法、适用民法、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全面准确地理解这一原则,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这一原则主要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在我国,法律对于全体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都是统一适用的。所有公民依法享有同等的权利并承担同等的义务。二是任何合法权利受到侵犯的公民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三是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国家在依法实施处罚方面对任何公民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是指立法上的平等,而是指法律实施上的平等,即司法平等和守法平等。在我国,国家立法权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省、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在立法过程中,公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提出意见与建议。在此,人大的直接立法与广大公民的参与立法是不同的,不要因为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而简单地把公民的参与立法与人大的立法混为一体。另外,我国的法律只反映和体现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与利益,不会也不能反映被统治阶级的意志与利益。所以,在立法过程中,不能对敌对分子讲平等。否则,法律就不能成为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改革开放的有力武器,但在法律的执行过程中,对所有公民而言都是平等的,即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3,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要把平等理解为所有公民享有同样的权利和履行同样的义务。如宪法规定,未满18周岁的公民不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不等于说符合法定年龄的公民与不足法定年龄的公民之间存在不平等,而是由于参与政治生活的公民需要一定的行为能力。所以,不能把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看作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享有数量上一样多的权利和承担一样多的义务。平等是指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质”上的平等,而非“量”上的相同。

4,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能把法律规定上的平等理解为在实际生活中也实现和达到了完全的平等。我国宪法对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规定,是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权利的平等,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平等,但这不是法律本身规定上的问题,而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要消除这种不平等,根本的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全面提高人民的政治文化素质和物质生活水平,依法治国,大力加强法制建设。

5,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反对一切特权,法律面前没有特殊的公民。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都要受到法律保护,如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流浪乞讨人员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理应受到法律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如高官显达、名星阔佬、有权有势者等强势人群的违法行为自然也不能超脱于法律惩处之外。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的含义是什么?(平等原则和公平原则的不同)

好了,今天关于“平等原则有什么含义?”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平等原则有什么含义?”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蓝箭律师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