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质量标准三类(生活饮用水地下水质量标准)
地下水质量标准三类 地下水质量标准三类, 地下水质量标准是国家为了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关于“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是什么”的话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梳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吧。
地下水质量标准三类
地下水质量标准三类
地下水质量标准三类, 地下水质量标准是国家为了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所制定的标准。来说说地下水质量标准三类 。
地下水质量标准三类 11. ?Ⅰ类水质:水质良好。地下水只需消毒处理,地表水经简易净化处理(如过滤)、消毒后即可供生活饮用者;
2. ?Ⅱ类水质:水质受轻度污染。经常规净化处理(如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其水质即可供生活饮用者;
3. ?Ⅲ类水质: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简介:
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 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 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 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 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 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 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地下水质量标准三类 2三类以上水质,指一类,二类水质。
(1)饮用水类:
饮用水I类(一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质未受污染。
饮用水II类(二类):较清洁,过滤后可成为饮用水。
饮用水III类(三类):过滤清洁后可用作普通工业用水
(2)污水类:
IV类(四类):普通农业用水,灌溉用。
V类(五类):普通景观用水。
劣V类(劣五类):无用脏水。
扩展资料:
I类(一类)水质良好,地下水只需消毒处理,地表水经简易净化处理(如过滤)、消毒后即可供生活饮用。
II类(二类)水质受轻度污染,经常规净化处理(如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后,可供生活饮用。
III类(三类)水质经过处理后也能供生活饮用。
IV类(四类)以下水质恶劣,不能作为饮用水源。
地下水质量标准三类 3水质检测指标
物理指标
感官物理性指标:温度、颜色和色度、浑浊度和透明度。
其它物理性指标:
总固体(TotalSolids):水样在103-105℃下蒸发干燥后所残余的固体物质总量,也称蒸发残余物。
悬浮性固体(SuspendedSolids)和溶解固体(dissolvedSolids):水样过滤后,滤样截留物蒸干后的残余固体量称为悬浮性固体,滤过液蒸干后的残余固体量。
挥发性固体(VolatileSolids)和固定性固体(FixedSolids):在一定温度下(600℃)将水样中经蒸发干燥后的固体灼烧而失去的重量。可略表示有机物含量。灼烧后残余物质的重量称为固定性固体。
电导率:电导率是指一定体积溶液的电导,即在25℃时面积为1平方厘米,间距为1厘米的两片平板电极间溶液的电导。
化学指标
非专一性指标:电导率、pH值、硬度、碱度、无机酸度等;
无机物指标:有毒金属、有毒准金属、硝酸盐、亚硝酸盐、磷酸盐等;
非专一性有机物指标:总耗氧量、化学耗氧量、生化耗氧量、总有机碳、高锰酸钾指数、酚类等;
溶解性气体:氧气、二氧化碳等
生物指标
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藻类数量等
放射性指标
总α射线、总β射线、铀、镭、钍等
其它
有些指标用某一物理参数或某一物质的浓度来表示,是单项指标,如温度、pH值、溶解氧等;而有些指标则是根据某一类物质的共同特性来表明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水质状况,称为综合指标,比如生化需氧量(BOD)表示水中能被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的污染状况,总硬度表示水中含钙、镁等无机盐类的多少。
生活饮用水地下水质量标准
生活饮用水地下水质量标准
生活饮用水地下水质量标准 水是生命之源,每一种生物都不可能离开水。即使是我们体内也有高达70%的水分。关于谁的知识你知道有哪些?下面一起看看生活饮用水地下水质量标准。
生活饮用水地下水质量标准1地下水质量标准是国家为了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所制定的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量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I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II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III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生活饮用水地下水质量标准2地表水与地下水检测
地表水是指存在于地壳表面,暴露于大气的.水,是河流、冰川、湖泊、沼泽四种水体的总称,亦称“陆地水”。它是人类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各国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要求,地表水环境检测项目共109项,其中基本常规检测项目24项:
水温、氨氮(NH3—N)、硒、、PH值、总磷(以P计)、砷、挥发酚、溶解氧、总氮(以N计)、汞、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铜、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化学需氧量(COD)、锌、铬(六价)、硫化物、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氟化物(以F-计)、铅、粪大肠菌群(个/L)。
地下水是贮存于包气带以下地层空隙,包括岩石孔隙、裂隙和溶洞之中的水。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是农业灌溉、工矿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
根据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的要求,地下水环境基本常规检测项目39项:
色度、锰、氨氮、铍、嗅和味、铜、氟化物、钡、混浊度、锌、碘化物、镍、肉眼可见物、钼、、、PH值、钴、汞、六六六、总硬度(以CaCO3,计)、挥发性酚、硒、总大肠杆菌、溶解性总固体、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砷、细菌总数、硫酸盐、高锰酸盐指数、镉、氯化物、硝酸盐、铬(六价)、铁、亚硝酸盐、铅。
生活饮用水地下水质量标准3辨别水质的好坏方式
1、看水
用透明度较高的玻璃杯接满水,对着光线看水中是否有悬浮杂质和沉淀杂质,如肉眼可见水中有杂质,说明水质太差,达不到饮用标准。
2、闻水
用玻璃杯接水后闻一闻,如果能闻到漂白粉(氯气)的味道,说明自来水中余氯超标。
3、尝水
品尝白开水,口感如有涩涩的感觉,说明水的硬度过高。
4、看烧水壶
看一下家里常用的烧水壶,内壁有没有结一层黄垢?如果有说明水的硬度过高,(钙、镁盐含量过高)。
5、水有粘性感觉滑
如果发现水体有一定的粘性,具体表现是水龙头关小时有吊丝,筷子能拉丝,洗手时搓起来感觉滑腻,说明水体可能受到有机物的污染。
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
我们运用模糊数学法来评价三江平原居民点地下水环境质量,其评价结果更能接近实际,反映的地下水水质污染规律更强。
一、地下水分级
评价标准采用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Ⅱ级水标准是饮用水最大允许浓度;Ⅰ级水远远低于Ⅱ级水标准;Ⅲ级水大于Ⅱ级水标准;Ⅳ级水远远大于Ⅲ级水标准(表5-6)。所以将Ⅰ级水定为未超标,Ⅱ级水定为微超标,Ⅲ级水定为超标,Ⅳ级水定为严重超标。
表5-6 水质分级表
二、选择评价因子
按常规,我们选Cl-、SO2-4、NO-3、NO-2、Fe、Mn、硬度、TDS 8个主要因子作为评价的依据。
三、单因子评价
根据单一污染因的水质分级标准和其实测浓度来确定其隶属度。用下述线性隶属度函数计算:
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潜力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潜力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上述函数式中:xi为被评价因子的实测浓度值,mg/L;c1、c2、c3、c4分别为Ⅰ、Ⅱ、Ⅲ、Ⅳ各级水质标准浓度值。
根据隶属度函数和实测值xi,对每个水点中各污染因子可以分别求出对Ⅰ、Ⅱ、Ⅲ、Ⅳ级水的隶属度,则得模糊矩阵:R=(uij)(i=Ⅰ、Ⅱ、Ⅲ、Ⅳ级;j=Cl、SO4、NO3、NO2、Fe、Mn、硬度、TDS)。
四、权重的确定
权重计算公式如下:
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潜力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式中:Wi为污染因子基本权重;ci为污染因子实测浓度值,mg/L;Si为水质各级标准平均值,mg/L。
再归一化,即得所求权重:
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潜力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式中: 为归一化后权重; 为基本权重之和。
以U集合于8项指标,给予归一化后的权重,组成一个1×8的模糊矩阵(A)。
(A)=(uij)(i=Cl、SO4、NO3、NO2、Fe、Mn、硬度、TDS)
这样就可求出全区300个水点各项指标的权重(A)。
五、模糊综合评价
将上述得到两个模糊矩阵R和A,根据综合模糊变换原则,B=AoR进行计算。以数学模型I:
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潜力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在式中进行先取小(∧)后取大(∨)模糊运算,就可得出模糊数学集B的隶属度,即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运算数据中对哪级水隶属度大,就定为哪级水。
六、模糊综合评判结果分析
根据模糊数学综合评判结果,见表5-7,再根据三江平原水质超标实际情况,我们编绘了三江平原地下水水质环境评价图(图5-1)。由图可见,三江平原地下水水质超标很严重。
Ⅳ级水主要分布三江平原西部地区,即松花江流域、佳木斯市区、双鸭山北部、宝清至绥滨广大地区,此外在抚远至海青、同江—前进一带也有大面积分布。分布面积为7 442.4km2,占全区总面积的16.37%。主要是NO3、NO2、Fe、Mn超标严重(Fe、Mn属原生超标,在生活用水时可采用暴气法除去)。
图5-1 三江平原居民点地下水水质环境评价图
表5-7 水质评价结果一览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表中点号以g、h为首的样品为收集样品,其他为本次实测。
Ⅲ级水主要分布于宝泉岭、桦川、富锦至同江西部和同江东部地带,及各严重超标区的外围。面积为15 962.24km2,占全区总面积的35.54%,是分布面积最大的超标水区。主要是Fe、Mn、硬度、TDS超标(Fe、Mn属原生超标,在生活用水时可采用暴气法除去)。
Ⅱ级水主要分布于宝清东部、抚远—同江—饶河交界地带,以及三江平原西部山前台地。各污染因子超标程度有所减轻,属轻微超标。其分布面积为14 168.4km2,占全区总面积的31.41%。
Ⅰ级水主要分布于残丘附近、洪河—鸭绿河农场、军川—绥滨农场一带,面积较小,为7 527.16km2。人为活动影响较少,地下水中多数离子不超标,符合饮用水质标准。
以上结果虽然说明三江平原地下水水质超标严重,但主要是Fe、Mn超标严重,在进行除Fe、Mn处理后,水质条件会大幅度提高(Ⅲ、Ⅳ级水均可提高一级)。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及含水层保护
(一)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1.饮用水水质标准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涉及饮用水水质标准,为此,应对此标准制订的依据及过程有所了解。
饮水水质标准制定的依据主要是:(1)化学组成对机体无害;(2)流行病学上的安全;(3)感观性状良好。每项标准的制定往往只考虑其中一项依据。因此,可把标准中的组分列为三类:感观性状指标、毒理学指标和流行病学指标(细菌学指标)(详见附录3)。感观性状指标是以气、味、色为依据,超过标准者,仅产生令人不悦的气、味、色,对人体并不一定有害或有毒。例如〔5〕,Cu对人是无毒的,它是人体必需的代谢元素,大于1mg/L时,衣服及管道着色,故其标准定为lmg/L,酚是个有毒组分,但其标准并不是根据毒性,其标准定为0.002mg/L是为了避免加氯消毒时产生氯酚臭,不加氯消毒的水,其浓度高达0.1mg/L时也无味;Fe和Mn的标准都是避免着色标准;Zn、Cl-、 及总溶解固体标准均为着味标准。毒理学指标是毒性为标准,依据人的耐受量和可能从食物的摄入量来规定该组分的饮用标准。例如,每人每周对铅的耐受量为3mg,估计每人每天从食物摄取Pb为0.3mg,因此,以每人每天饮水2升计,把Pb的标准定为0.05mg/L,这样,每人每周摄入Pb为2.8mg,小于3mg。流行病学指标即细菌学指标,它是防止流行病发生的标准,以细菌总数及大肠杆菌为衡量依据。实际上,大肠杆菌不是病原菌。因为它比一般病原菌存活期长,所以只要它符合标准,其它的一般病原菌也就符合标准。了解了上述水质标准的制定依据,对于进行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中考虑权重时是有帮助的。
2.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及地下水(环境)质量影响评价。严格来说,这三方面的评价,无论从其评价内容、目的和方法上均有明显的差别,不能混为一谈。
(1)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
评价目的旨在说明地下水的污染程度及范围,并不说明地下水的适用性,受污染的地下水并不一定影响其使用。
评价标准是背景值或对照值。超过标准者视为污染。从理论上讲,背景值是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地下水有关组分的天然含量。背景值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具有区域差异性,它随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而变。因此,在确定背景值时,必须进行环境水文地质分区,分别确定各区的背景值。分区时应注意区内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及环境状况大致类似。计算背景值的方法各式各样,但最常用的是按下列公式计算\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式中,Y为背景值;X为算术平均值;S为标准偏差。实际上,背景值不应该是一个单值,应该是一个区间值。在研究区内,往往没有可利用的背景值数据,因此人们常常用对照值作为评价标准。对照值可以是历史水质数据,或者是区内无明显污染源的水质数据,或邻区水文地质条件相似的水质数据。
评价方法。多半是把有量纲的化为无量纲的指数法。一般分为单要素指数法和多要素的污染指数法。
单要素指数法按下式计算污染指数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式中,I为单要素污染指数,无量纲;Ci为i组分的实测浓度(mg/L);C0为背景值或对照值(mg/L)。(5.31)式适用于C0为单值。
如背景值(或对照值)为一区间值时,如Ci值在此区间值内,令I=1;如Ci大于此区间值的最大值(C0m),或Ci值小于此区间值的最小值(C0n),用下式计算Ⅰ: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此方法的优点是:f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当Ⅰ≤1时,为未污染;其次是直观、简便。其缺点是:当地下水受多种组分污染时,不能反应地下水整体污染状况。
多要素综合污染指数的计算公式繁多。从理论上讲,其计算公式应满足三个要求:简便,不失真,综合污染指数有明确的物理意义。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方法: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公式中,PⅠ为综合污染指数,无量纲;Ⅰi为i组分的单要素污染指数,无量纲;n为评价的组分数;Ⅰ为所评价的组分I值的平均值,无量纲;Ⅰmax为所评价组分中最大的Ⅰ值。
(5.33)和(5.34)式一个严重的缺陷是失真情况常常出现,也就是说PⅠ值的大小往往不能真实地反应其整体污染面貌。(5.35)式既考虑了均值,也考虑了极值,能较好地反应真实情况,失真程度小。但其PⅠ值没有明确的物理意义。
参数分级评分迭加型指数法所得出的PⅠ值,基本上能满足前述的三个要求。其方法如下:
先按(5.31)或(5.32)式算得单要素污染指数Ⅰ,然后根据Ⅰ值评分,评分标准如下:
Ⅰ≤1 F=0
1<Ⅰ<2 F=1
2≤Ⅰ<3 F=10
3≤Ⅰ<4 F=100
4≤Ⅰ<5 F=1000
……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式中,Fi为i组分的评分,无量纲。其它符号同前述。
表5.5是用(5.33)、(5.34)、(5.35)和(5.36)式计算的综合污染指数比较表。
表5.5 综合污染指数比较表
结果表明,用(5.33)和(5.34)式计算出的PⅠ值有失真现象,即1号水样比2号水样污染严重,实际上,1号水样五项指标均小于背景值,无污染,而2号的NO3-N超过背景值。(5.35)和(5.36)式算得的PⅠ值排序一致,没有失真现象。但(5.35)式的PⅠ值无明确的物理意义,即从PⅠ值看不出水样是否受污染,有几个组分超过背景值。而(5.36)式所得的PⅠ值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即1号PⅠ为0,说明无污染,而其它水样均受污染,4号水样的PⅠ值为1001,个位数为1,千位数为1,说明有两个组分污染地下水,一个为背景值的1倍多至2倍,另一个为背景值3倍多至4倍,它污染最严重。上述比较说明,(5.36)式基本符合简便、不失真及有明确物理意义的三个要求。
(2)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评价目的旨在说明质量的好坏及其适用性。
评价标准是各种水质标准。诸如评价作为饮用水的适用性,用饮用水水质标准;评价作为灌溉水的适用性,用灌溉水水质标准等。
评价方法与污染评价方法基本一致,所用的公式也是一致的,只不过是符号的含义不同。在上述污染评价的公式中,I改为单要素水质指数,C0改为水质标准,PⅠ改为多要素综合水质指数。与污染评价唯一不同的是,在评价中往往增加一项加权值。例如,在评价对饮用的适应性时,根据各组分对人类的危害程度给予权值。权值的大小往往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标准。很难确定给予权值的合理方法。
在评价污染时,一般都根据(综合)污染指数进行污染程度的分级,诸如分为未污染、轻污染、中等污染及重污染等;在评价其(环境)质量时,一般也根据(综合)水质指数进行质量好坏的分级,诸如很好、好、中等、坏及很坏等。这些都是依研究区的具体情况而定,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
除上述的评价方法外,在确定综合污染(水质)指数时,还有模糊数学法等,本书不作详细介绍。
(二)含水层的防护
含水层的水质防护分为区域防护及局部防护两类。其目的都是为了保护地下水水质,避免水质恶化而影响其使用。
1.区域防护
在过去的区域水文地质研究中,多半看重含水层的分布、富水性、水动力场等方面的研究,并有相应的一系列的水文地质图件。但随着环境问题,特别是地下水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给区域水文地质研究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即区域地下水资源的防污性能研究,有时也称为污染敏感度分析。这样就要求我们编制以前我们没有的而且是必须的新图件,即区域性防污性能图,或称污染敏感度分析图。这一类图件在国外已经出现,其目的是为区域规划,特别是城市规划服务。
所谓“防污性能”,是指含水层防止污染的能力。众所周知,不同地质结构的含水层,其防污性能不同。德国学者维尔赫夫(H.Verhuff,1981)〔42〕曾对此论述过。他认为,在考虑含水层的防污性能时,应着重考虑防止来自地表环境污染对地下水水质影响的能力。因此,主要应考虑复盖层的防污能力及含水层本身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两个方面。具体的考虑因素为:水文地质结构,非饱水带的地质条件及土壤条件,地下水埋深,隔水层厚度。根据上述考虑,他把含水层的防污性能分为五级,详见图5.3。
图5.3 防止来自地表污染的地下水防污性能分类〔42〕
显然,维尔赫夫的分类还有缺陷,他没有考虑包气带表层土的粘性土、含水层厚度(或含水层贮水量)及隔水层的连续性。因为这些因素对含水层的防污性能也有影响。表层粘性土越厚,污染物迁移到含水层就越困难;含水层越厚(或贮水量越大),其对污染物的稀释能力越大,地下水越不易污染;隔水层连续性好,没有天窗,承压含水层越不易受污染。显然,防污性能的分区,对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地下水资源保护,都有明显的实际意义,它比目前那种目的性不明确的、原则不严格的所谓环境水文地质分区,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但是,这种分区最大的困难是,可能没有足够的地质及水文地质基础数据。
2.局部防护
所谓“局部防护”是指地下水供水水源地的防护。其目的是保持良好的供水水质。从理论上讲,水源地的防护最好的办法是防止整个补给区不出现任何污染的危险。但由于实际上及社会上的复杂因素,要实行这一方针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水源地周围设立一定范围的防护带是比较可行的方法。
在设立防护带时,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是“迟后时间”,其含义是污染物从集水区某一点运移到抽水点所需的时间。对于均匀流场来说,利用稳定流方程,可建立迟后时间t的计算公式〔41〕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式中,b为含水层厚度(m);ne为有效孔隙度,无量纲;r1为井孔半径(m);r2为某点与井孔的距离(m);Q为抽水量(m3/d);t为迟后时间(d)。
(5.37)式只适用于单个井孔,而水源地一般都是由井群组成。荷兰学者范威格宁(Van Wigeningh)和范杜文布登(Ven Duijvenbooden)〔41〕提出迟后时间t的计算公式: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式中,f为影响半径区内的垂直补给量(m/a);Q为集水区开采的地下水量(m3/a);r为保护区半径(m);其它符号同前。变换(4.38)式,则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地下水水源地防护一般分两个带:
一级防护带,或称内防护带。该带防护的目的是防止病原菌对水源地的污染。许多研’究证明,沙门氏杆菌在水中的存活期是一般病原菌中较长的,其存活期为44—50天,考虑到一定的安全系数,一级防护带的迟后时间定为60天。这是国外一级防护带常沿用的迟后时间。将此迟后时间及有关参数代入(5.39)式,即可算得其防护带的半径r。据文献〔42〕报导,荷兰冲积层潜水区的一级防护带半径为10—150m。当然,防护带不应是以井群为中心的圆形地带,其几何形状取决于地下水流向及井群所处的水文地质结构的部位。其几何形状如何确定,详细计算方法请参考文献〔43〕。
二级防护带,或称外防护带。该带设立的目的是,一旦发现此带内或此带外地下水出现污染时,有足够的时间采取补救措施,以保证良好水质的持续供水。此带范围的确定并不是以污染物的衰减机理为依据,所以此防护带的设立并不能保证水源地不受化学污染物的威胁。因为化学污染物种类繁多,其衰减机理所知尚少。此带的迟后时间一般为10—25年。荷兰冲积含水层水源地二级防护带的半径分别为800—1200m。对于裂隙及岩溶含水层来说,由于其流速大,按10—25年的迟后时间算,其相应的防护带范围必定很大。因此,此带的范围一般定为2km。德国沿用此范围近30年,成功地保护了地下水的优质供水。
应该提出的是,上述一级防护带以60天迟后时间为依据,主要是考虑细菌随水水平迁移60天后基本丧失其病原性,因此,它只适宜于污水河渠或污水管道通过地下径流污染地下水的情况。而对于来自地表污染源(如粪坑、固体垃圾)的病原菌来说,它们首先通过包气带,然后进入含水层作水平迁移。因此,迟后时间60天应是病原菌垂直和水平迁移时间的总和。如不考虑病原菌在包气带垂直迁移的时间,只按水平迁移时间计算其一级防护带范围,其结果必然偏大。这一点,国内外研究业已证实。例如哈托钦森(H.Hutthinson,1974)〔44〕综合许多研究后建议,当细菌污染源与潜水面垂直距离大于3m时,开采井与污染源的距离一般为15—30m即可。
鄱阳湖地区水环境质量评价
(一)评价标准
1.浅层地下水评价标准
浅层地下水水质评价采用的技术标准为《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14848—1993)》。
2.地表水评价标准
地表水水质评价采用的技术标准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二)评价指标
1.浅层地下水评价指标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技术要求DD2005—02》,结合评价区地下水水资源质量、水体功能等特点,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参评水质项目包括:氨氮、亚硝酸根、硝酸根、硫酸根、挥发酚、氟化物、氯化物、汞、铜、铅、锌、镉、镍、砷、铍、钼、硒、钴、钡、铁、锰等21项指标。
2.地表水评价指标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技术要求DD2005—02》,结合评价区地表水水资源质量、水体功能等特点,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参评水质项目包括:氨氮、挥发酚、氟化物、总磷、汞、铜、铅、锌、镉、砷、硒等11项指标。评价原始数据来自于农业地质调查的采样分析数据。
(三)评价方法
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采用相同评价方法。按下列公式计算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水质综合评价分值F。即
鄱阳湖地区农业地质环境与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式中: 为各单项指标评价分值Fi的平均值;Fmax为单项指标评价分值Fi的最大值;n为项数。
根据F值,按表2-4规定划分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质量级别,并编制鄱阳湖地区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地球化学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图。
表2-4 浅层地下水质量级别分类表
(四)评价结果
1.浅层地下水地球化学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浅层地下水地球化学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全区浅层地下水符合优良(Ⅰ类)水质标准的分布面积为0.3km2;良好(Ⅱ类)水质标准的分布面积为15025.6km2,占总面积的42.66%;较好(Ⅲ类)水质标准的分布面积为14322.5km2,占总面积的40.66%;较差(Ⅳ类)水质标准的分布面积为5782.5km2,占16.42%;极差(Ⅴ类)水质标准的分布面积为91.8km2,占0.26%。全区绝大多数浅层地下水为良好(Ⅱ类)和较好(Ⅲ类),占总面积的83.32%,而较差(Ⅳ类)和极差(Ⅴ类)浅层地下水占总面积的16.68%,主要分布于鄱阳湖周边三角洲冲积平原和滨湖平原、赣江流域下游一带入湖江段(图版Ⅳ附图2-20)。
污染物主要为Be,Fe,Mn,其次为NO-3,NO-2,NH3—N,F-,挥发酚,少量Cu,Co,As,Ba,Ni,Cd,Hg,Cl-,SO2-4等。其中,Be超标率为69.07%,平均超标9.7倍,最大超标58.5倍;Fe超标率为20.99%,平均超标10.05倍,最大超标200倍;Mn超标率为25.21%,平均超标7.6倍,最大超标119倍;NH3—N超标率为7.53%,平均超标7.8倍,最大超标77.6倍;NO-2超标率为3.63%,平均超标6.7倍,最大超标54.7倍;NO-3超标率为1.12%,平均超标1.4倍,最大超标2.7倍;挥发酚超标率为2.3%,平均超标3570倍,最大超标68980倍;P超标率为4.7%,平均超标2.2倍,最大超标10.1倍;F-超标率为0.9%,平均超标20.9倍,最大超标88.6倍。
2.地表水地球化学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评价结果表明,全区地表水地球化学环境质量均未达到优良(Ⅰ类)水质标准;符合良好(Ⅱ类)水质标准的分布面积4369.9km2,占总面积的88.15%;符合较好(Ⅲ类)水质标准的分布面积2930.3km2,占总面积的7.52%;较差(Ⅳ类)水质标准的分布面积1674.7km2,占总面积的4.30%;极差(Ⅴ类)水质标准的分布面积15.8km2,占总面积的0.04%。全区绝大多数地表水为良好(Ⅱ类)和较好(Ⅲ类),占总面积的95.67%,而较差(Ⅳ类)和极差(Ⅴ类)地表水仅占评价区总面积的4.34%,说明全区地表水水质总体良好。较差(Ⅳ类)和极差(Ⅴ类)地表水主要分布于长江南岸、赣江流域、入湖三角洲冲积平原和县级以上城市附近,其中城镇周边污染程度较高,污染指数大于7.2的极差(Ⅴ类)地表水在安义县城附近分布面积最大(图版Ⅳ附图2-21)。
主要污染物为NH3—N,P,挥发酚,少量F-,Hg,As,Cu,Cd等。其中,NH3—N超标率为5.23%,平均超标4.76倍,最大超标77.6倍;P超标率为4.53%,平均超标2.9倍,最大超标40.75倍;挥发酚超标率为1.27%,平均超标1148倍,最大超标18294倍;F-超标率为0.52%,平均超标12.9倍,最大超标25.6倍。
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
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
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绝大多数人都对地下水质量标准不太懂,那么也有许多人在问这是什么,下面跟着我一起来看看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是什么吧。
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11?、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1、常规指标 regular indices
反映地下水质量基本状况的指标,包括感官性状及一般化学指标、微生物指标、常见毒理学指标和放射性指标。
2、非常规指标 non-regular indices
在常规指标上的拓展,根据地区和时间差异或特殊情况确定的地下水质量指标,反映地下水中所产生的主要质量问题,包括比较少见的无机和有机毒理学指标。
3、人体健康凤险 human health risk
地下水中各种组分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概率。
?2、地下水质量分类及指标
?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质量状况和人体健康风险,参照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等用水质量要求,依据各组分含量高低 (pH 除外),分为五类。
?Ⅰ类?: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低,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较低,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中等,以 GB 5749-2006 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掘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较高,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质量要求以及一定水平的人体健康风险为依据,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高,不宜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2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地下水质量指标分为常规指标和非常规指标,其分类及限值分别见表1和表2。
?3、地下水质量调查与监测
1 地下水质量应定期监测。潜水监测频率应不少于每年两次(丰水期和枯水期各 1次),承压水监测 频率可以根据质量变化情况确定,宜每年1次。
2 依据地下水质量的动态变化,应定期开展区域性地下水质量调查评价。
3 地下水质量调查与监测指标以常规指标为主,为便于水化学分析结果的审核,应补充锦、钙、镜、重碳酸根、碳酸根、游离二氧化碳指标;不同地区可在常规指标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补充选定非常 规指标进行调查与监测。
4 地下水样品的'采集参照相关标准执行,地下水样品的保存和送检按附录A执行。
5 地下水质量检测方法的选择参见附录B ,使用前应按照 GB/T 27025-2008 中5.4的要求,进行有效确认和验证。
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2?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及限值,地下水质量调查与监测,地下水质量评价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地下水质量调查、监测、评价与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木文件的哀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木(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木文件。
GB 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堆
GB/T 27025-2008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木文件,
3.1地下水质量 groundwater quality
3.2常规指标regular thrIices
反映地下水质星墓木状况的指标,包括感官性状及一般化学指标、微生物指标、常见毒埋学指标和放射性指标。
3.3非常规指标non-regular indices
在常规指标上的拓展,根据地区和时间差异或特殊情况确定的地下水质量指标。反映地下水中所产生的主要质最问题包括比较少见的无机和有机毒理学指标。
人体健康风险 human hedthrisk
地下水中各种组分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告的概率。
?4 地下水质量分类及指标
4.1 地下水质量分类
根据我国地下水质星状况和人体键康风险,参照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等用水质量要求,依据各组分含最高低(pH除外),分为五类。
Ⅰ类:地下水化学组分含最低,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地下水化学组分含星较低,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中等。以GB 5749-2006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地下水化学组分含最较高,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质最要求以及一定水平的人体健康风险为依据,适用于农业和部分下业用水,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高,不宜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4.2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3GB/T 14848-2017 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工合成的各种化合物投入施用,地下水中各种化学组分正在发生变化;分析技术不断进步,为适应调查评价而要,进一步与升级的 GB 5749—2006相协调,促进交流,有必要对 GB/T 14848—1993 进行修订。 GB/T 14848—1993 是以地下水形成背景为基础,适应了当时的评价需要。新标准结合修订的 GB 5749—2006、园土资源部近 20 年地下水方面的科研成果和国际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指标数量,指标由 GB/T 14848—1993 的 39 项增加至 93 项,增加了 54 项;调整了 20 项指标分类限值,直按采用了 19 项指标分类限值;减少了综合评价规定,使标准具有更广泛的应用性。 GB/T 14848-2017 GB/T 14848-2017 GB/T 14848-2017 5 地下水质量调查与监测
1 地下水质量检测方法的选择参见附录B,使用前应按照GB,T 27025- -2 008中的要求,进行有效确认和验证。
2 地下水质量调查与监测指标以常规指标为主,为便于水化学分析结果的审核,应补充钾、钙、镁、重碳酸根、碳酸根、游离二氧化碳指标;不同地区可在常规指标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补充选定非常规指标进行调查与监测。
?地下水质量评价
1 、地下水质量评价应以地下水质虽检测资料为基础。
2 、地下水质量单指标评价,按指标值所在的限值范围确定地下水质量类别,指标限值相同时,从优不从劣。
示例:挥发性酚类Ⅰ、Ⅱ类限值均为 0.001mg/L,若质量分析结果为 0.001mg/L 时,应定为Ⅰ类,不定为Ⅱ类
3 、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按单指标评价结果最差的类别确定,并指出最差类别的指标。
示例:某地下水样氯化物含量 400mg/L,四氯乙烯含量 350ug/L,这两个指标属 V 类;其余指标均低于 V 类。
则该地下水质量综合类别定为 V 类,V 类指标为氯离子和四氯乙烯。 GB/T 14848-2017 GB/T 14848-2017 GB/T 14848-2017 GB/T 14848-2017 表 B.1(续) GB/T 14848-2017
地下水质量标准2018
地下水质量标准2018
地下水质量标准2018,水是生命之源,我们缺失了水资源就很难活下去,地下水是一种可以当做储备水源的一种,它的水质检查也不能忽视,下面分享地下水质量标准2018。
地下水质量标准20181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及限值,地下水质量调查与监测,地下水质量评价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地下水质量调查、监测、评价与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27025-2008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地下水质量 groundwater quality
地下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的总称。
3、2常规指标 regular indices
反映地下水质量基本状况的指标,包括感官性状及一般化学指标、微生物指标、常见毒理学指标和放射性指标。
3、3非常规指标 non-regular indices
在常规指标上的拓展,根据地区和时间差异或特殊情况确定的地下水质量指标,反映地下水中所产生的主要质量问题,包括比较少见的无机和有机毒理学指标。
3、4人体健康凤险 human health risk
地下水中各种组分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概率。
4、地下水质量分类及指标
4、 1 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质量状况和人体健康风险,参照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等用水质量要求,依据各组分含量高低 (pH 除外),分为五类。
Ⅰ类 :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低,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 :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较低,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 :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中等,以 GB 5749-2006 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掘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 :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较高,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质量要求以及一定水平的人体健康风险为依据,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 :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高,不宜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地下水质量标准20182地下水不同深度水质:
1、饮用井水,一般90米内为浅水井。100米左右的井水都可以饮用。
2、地下水一般分为浅层地下水(地质结构中位于第一透水层中、第一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由大气降水、地表径流透水形成,埋藏浅,更新较快,水质较差,水质与水量均受降水和径流影响。典型代
表为井水(非机井)。承压水(承压水是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它有两种不同的埋藏类型,即埋藏在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潜水和埋藏在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
3、浅层井,水源主要是浅层地下水,像一般的农民开采的水井,基本上都是浅井水,水源水质相对容易受到影响;
4、深层井,水源主要是承压水,一般要通过钻机开采,水质稳定,也较浅层地下水水质好。
地下水与人类关系:
地下水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地下水井水和泉水是我们日常使用最多的地下水。地下水可开发利用,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的水源。地下水具有给水量稳定、污染少的优点。含有特殊化学成分或水温较高的地下水,还可用作医疗、热源、饮料和提取有用元素的原料。
在矿坑和隧道掘进中,可能发生大量涌水,给工程造成危害。在地下水位较浅的平原、盆地中,潜水蒸发可能引起土壤盐渍化;在地下水位高,土壤长期过湿,地表滞水地段,可能产生沼泽化,给农作物造成危害。不过,地下水也会造成一些危害,如地下水过多,会引起铁路、公路塌陷,淹没矿区坑道,形成沼泽地等。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地下水有一个总体平衡问题,不能盲目和过度开发,否则容易形成地下空洞、地层下陷等问题。
地下水作为地球上重要的水体,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地下水的贮存有如在地下形成一个巨大的水库,以其稳定的供水条件、良好的水质,而成为农业灌溉、工矿企业以及城市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成为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水资源,尤其是在地表缺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常常成为当地的主要供水水源。
地下水质量标准20183常规地表水水质指标
水是生命之源,水质的优劣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我们最关心的是饮用的水质是否会引起疾病,要做出准确的判断,必须进行严格的检验。目前水质检测指标一般可分为四类:感官性状、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和细菌学指标。
感官指标
感官性指标可用感觉器官直接判断,也可用化验仪器去检验,通常用来判断饮水感官性指标的有:
色度
水的色度,就是水的颜色。一般分为假色(表色)和真色两种情况。假色是由于水中所含的悬浮性物质形成的,故称“表色”。真色是由于水中的某些溶解性物质、相溶胶体而造成的。
清洁的水是无色的,饮水标准中规定为15度(铂钴色度标准)。自然界较深的水体,在晴天时显示浅蓝色,含钙、镁离子多的水体蓝色更为显著,这都称为正常水色。有时饮水也能呈现异常颜色,这里面有许多原因,例如,饮水因动植物体腐烂产生的有机物形成的,多呈**;受到铁盐、锰盐污染的水呈黄褐色……
肉眼可见物主要指水中存在的、能以肉眼观察到的颗粒和其他悬浮物质。主要来源于土壤冲刷、生活及工业垃圾污染。
水中含有肉眼可见物会影响饮用水外观,表明水中可能存在有害物质或生物的过多繁殖。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水中不应含有沉淀物、肉眼可见的水生生物及令人厌恶的物质,及不得含有肉眼可见物。
浑浊度
水质透明或是浑浊与水中含有泥沙、矿物盐等物质的多少有密切关系。水中含的泥沙、有机物等悬浮性物质越多,水质的透明程度越低,而浑浊度越大。水质浑浊度是衡量水质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
悬浮于水中的'颗粒物容易吸附细菌等微生物,因而浑浊度不单是感官指标,而且也反映有致病的危险性。一般规定饮用水的浑浊度不大于1。
臭和味
臭,是指对嗅觉的不良刺激而言。清洁的水是无臭味的。
水的臭味强弱受温度的影响,外界温度升高,臭味增强。所以,化验室判断水的臭味通常通常是在水温20和60摄氏度的情况下检测,并在这两个温度下对照比较。判断臭味的强弱用无味、极微、微、明显、强和极强六个等级表示。
味,是指对舌下味觉的刺激而言。清洁的天然水是没有特殊味道的。饮水卫生标准规定饮用水应无异味。
水味是由水中含有某些化学物质和其他有机杂质形成的。水味强弱的表示方法也和水臭一样,分为无味、极微、微、明显、强、极强六个等级。
肉眼可见物
菌落总数:水中含有的细菌,来源于空气、土壤、污水、垃圾和动植物的尸体,水中细菌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其包括病原菌。我国规定饮用水的标准为1ml水中的菌落总数不超过100个。
总大肠菌群:是一个粪便污染的指标菌,从中检出的情况可以表示水中有否粪便污染及其污染程度。在水的净化过程中,通过消毒处理后,总大肠菌群指数如能达到饮用水标准的要求,说明其他病原体原菌也基本被杀灭。
耐热大肠菌群:它比大肠菌群更贴切地反应食品受人和动物粪便污染的程度,也是水体粪便污染的指示菌。
化学指标
化学指标通常需要现场采样,通过化验仪器或实验室检测进行检验,主要指标有:
PH值
PH是氢离子浓度的表示方法。天然水的PH值多数为6、0-8、5
水质酸性或碱性过强对人体健康都有不良影响。水质PH值过高将会导致溶解性盐类析出,使水的感官性状变坏,并且PH值对混凝沉淀的效果、净水剂投量、加氯消毒效果等都有关系;相反如果PH值过低,也就是酸性过强时,就会增加水对金属,特别是对铁、铅和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这种水容易腐蚀管道。
引起饮水PH值变动的原因很多。当饮水受到含酸或含碱物质污染时,PH值就会发生变化。
总硬度
水中的硬度通常用每升水中含的氧化钙数计算,含10mg/L氧化钙为一度,主要是表示水中钙盐和镁盐含量多少的一个指标。有时水中含有较多铅盐、锌盐和铁盐也会使硬度增加。 水的硬度由于形成原因不同,可分为暂时性硬度和永久性硬度两种。这两种硬度总起来称为总硬度。根据硬度的大小,把饮用水分为硬水和软水两类。当水的硬度低于8度时,叫做“软水”;高于8度时,叫做“硬水”。实验证明,当超过1200mg/L时能影响蛋白质和脂肪的吸收率。一般认为,超过700mg/L的硬水对机体有不良影响。
我国饮水卫生标准规定,水的总硬度不能超过25度。即以氧化钙计算,不超过250mg/L。
化学需氧量
化学需氧量(简称COD)是指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氧量。化学耗氧量越高,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越多。水中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的排放、动植物腐烂分解后流入水体产生的。
毒理学指标
毒理学学指标通常需要现场采样,通过化验仪器或实验室检测进行检验,主要指标有:汞、氰化物、砷、铬、铅等等。
细菌学指标
比较典型的细菌性指标有: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及耐热大肠菌群。
总之,水呈现不同颜色可视之为受不同物质污染的结果。我国饮水标准规定色度不超过15,即用肉眼观察不到色的感觉。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各种形式的重力水。那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是多少?下面一起了解下。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1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及限值,地下水质量调查与监测,地下水质量评价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地下水质量调查、监测、评价与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27025-2008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地下水质量 groundwater quality
地下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的总称。
3.2常规指标 regular indices
反映地下水质量基本状况的指标,包括感官性状及一般化学指标、微生物指标、常见毒理学指标和放射性指标。
3.3非常规指标 non-regular indices
在常规指标上的拓展,根据地区和时间差异或特殊情况确定的地下水质量指标,反映地下水中所产生的主要质量问题,包括比较少见的无机和有机毒理学指标。
3.4人体健康凤险 human health risk
地下水中各种组分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概率。
4、地下水质量分类及指标
4. 1 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质量状况和人体健康风险,参照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等用水质量要求,依据各组分含量高低 (pH 除外),分为五类。
Ⅰ类 :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低,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 :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较低,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 :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中等,以 GB 5749-2006 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掘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 :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较高,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质量要求以及一定水平的人体健康风险为依据,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 :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高,不宜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4.2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地下水质量指标分为常规指标和非常规指标。
5、地下水质量调查与监测
5.1 地下水质量应定期监测。潜水监测频率应不少于每年两次(丰水期和枯水期各 1次),承压水监测 频率可以根据质量变化情况确定,宜每年1次。
5.2 依据地下水质量的动态变化,应定期开展区域性地下水质量调查评价。
5.3 地下水质量调查与监测指标以常规指标为主,为便于水化学分析结果的审核,应补充锦、钙、镜、重碳酸根、碳酸根、游离二氧化碳指标;不同地区可在常规指标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补充选定非常 规指标进行调查与监测。
5.4 地下水样品的采集参照相关标准执行,地下水样品的保存和送检按附录A执行。
5.5 地下水质量检测方法的选择参见附录B ,使用前应按照 GB/T 27025-2008 中5.4的要求,进行有效确认和验证。
6、地下水质量评价
6. 1 地下水质量评价应以地下水质量检测资料为基础。
6.2 地下水质量单指标评价,按指标值所在的限值范围确定地下水质量类别,指标限值相同时,从优不从劣。
示例: 挥发性盼类 类限值均为 0.001 mg/L ,若质量分析结果为 0.001 mg/L 时,应定为 Ⅰ类,不定为Ⅱ类。
6.3 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按单指标评价结果最差的类别确定,并指出最差类别的指标。
示例: 某地下水样氯化物含量 400 mg/L ,囚氯乙烯含量 350 08g/L ,这两个指标属Ⅴ类,其余指标均低于Ⅴ类。则该地下水质量综合类别定为Ⅴ类, Ⅴ类指标为氯离子和四氯乙烯。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2地下水 - 水系统
地下水虽然埋藏于地下,难以用肉眼观察,但它象地表上河流湖泊一样,存在集水区域,在同一集水区域内的地下水流,构成相对独立的地下水流系统。
地下水域
地下水域就是地下水流系统的集水区域。它与地表水的流域亦存在明显区别,地表水的流动主要受地形控制,其流域范围以地形分水岭为界,主要表现为平面形态;而地下水域则要受岩性地质构造控制,并以地下的隔水边界及水流系统之间的分水界面为界,往往涉及很大深度,表现为立体的集水空间。
如以人类历史时期来衡量,地表水流域范围很少变动或变动极其缓慢,而地下水域范围的变化则要快速得多,尤其是在大量开采地下水或人工大规模排水的条件下,往往引起地下水流系统发生劫夺,促使地下水域范围产生剧变。
通常,每一个地下水域在地表上均存在相应的补给区与排泄区,其中补给区由于地表水不断地渗入地下,地面常呈现干旱缺水状态;而在排泄区则由于地下水的流出,增加了地面上的水量,因而呈现相对湿润的状态。如果地下水在排泄区以泉的形式排泄,则可称这个地下水域为泉域。
地下水 - 过度使用
一些地区(如中国的华北平原等地,台湾的云嘉南一带)以地下水作为工业、农业、养殖渔业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这些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层下陷,某些沿海地区还造成海水渗入,造成地下水咸化。
此外,过度使用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河水断流,水源枯竭,甚至造成地裂缝,以及地下水污染、土壤盐渍化、湿地消失,植被退化,土地沙化,且造成土地防洪以及调节的功能丧失等环境问题。地下水资源比地表水容易受到污染而又难以恢复,所以要保护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 - 环境问题
由于过量的开采和不合理的利用地下水,常常造成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形成大面积的地下水下降漏斗,在地下水用量集中的'城市地区,还会引起地面沉降。此外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大量入渗,常常严重地污染地下水源,危及地下水资源。
地面沉降
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普遍,开采强度提高,由于开采格局不合理,因抽取地下水而引发的地面沉降。
岩溶塌陷
大规模集中开采地下水以及矿山排水等,造成地面塌陷频繁发生。据不完全统计,中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岩溶塌陷1400多例,塌坑总数超过4万个,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2003年8月4日,广东阳春市岩溶塌陷造成6栋民房倒塌、2人伤亡、80多户400多人受灾;2000年4月6日武汉洪山区岩溶塌陷造成4幢民房倒塌,150多户900多人受灾;20世纪80年代,山东泰安岩溶塌陷造成京沪铁路一度中断、长期减速慢行;贵昆铁路因岩溶塌陷发生列车颠覆事件 。
海水入侵
在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的部分沿海城市和南方沿海地区,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呈现从点状入侵向面状入侵的发展趋势。海水入侵使地下水产生不同程度的咸化,造成当地群众饮水困难,土地发生盐渍化。
水质污染
城市与工业“三废”不合理或不达标排放量的迅速增加,农牧区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地下水污染日益严重,呈现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城市到农村的扩展趋势。据新华网报道,有关部门对118个城市连续监测数据显示,约有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33%的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
2012年5月11日,中国国土资源部《2011中国国土资源公报》面向社会发布,公报显示中国城市地下水较差、极差级比例已经过半,全国地下水质量状况不容乐观。
公报对中国200个城市开展地下水水质监测。在4700多个水质监测点上进行的取样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水质呈优良级的占全部监测点的11%;水质呈良好级不足三成;水质呈较差级的超过四成;水质呈较差-极差级的占55%。总体来讲,全国地下水水质变化以稳定为主,呈变好趋势和变差趋势的监测点比例相当。地下水质呈变好趋势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西藏、内蒙古、广东等地的部分城市。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3打井怎么测有没有地下水?
根据“背、向斜”的原理;断层是难以取水的,断层面脆弱并有裂痕,水会下渗,自然而然,不论怎么打井,它是不会上涌的;“背斜”呈“凸”型,中间的岩石较硬而且高出平均厚度,这样的地点挖井,也是徒劳无益。
“背斜”山体的植被较稀,而苔藓类植被一般较为丰富。向斜”呈“凹”型,显然地,水渗入岩石底部,而从这上方打井,效果较好,不但工作量较少,而且水源不断。
扩展资料
适应不同的地层条件﹐发展了斜井和水平的井。为了增大井的出水量﹐后来又出现了将水平的滤水管与竖向井筒结合起来的辐射井。这种井的主井筒直径可达数米﹐水平滤水管长数十米到一百多米﹐宜于开采埋藏浅﹑厚度小的松散的或半胶结的含水层﹐也可用于截取河岸及河床下的潜流。
机器打井的话,打井时都要往里注水,在打井的时候泥浆就会从打井管里冒出,如果打到下面有水,泥浆就会减少,水就会增多,有时就会变成浑水出来,说明打到水了,如果一直是多的泥浆说明还没打到水,只有住下打,打到机子很难下了,自己再决定是否换一个地方。
好了,关于“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是什么”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是什么”,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