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放水是什么意思(降准成常态是“放水”吗?)
央行放水的意思就是指:将中央银行存的准备金注入到市场上,或者增发更多的人民币,让市场上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流通,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和开闸放水是类似的,所以被人们称为...
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降准就是放水吗的问题。我将用专业的态度回答每个问题,同时分享一些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希望这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央行放水是什么意思
央行放水的意思就是指:将中央银行存的准备金注入到市场上,或者增发更多的人民币,让市场上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流通,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和开闸放水是类似的,所以被人们称为央行放水。
通过放水让钱进入企业,这其实在无形中增加了实体经济所背负的债务量,放水越多、新增越多,存量越大、负债越高,整个经济社会所背负的还债压力也会越重,一旦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债务暴雷,那么给经济体系带来的破坏将是不可估量的。
扩展资料:
1、货币政策:降息
当银行降息时,我们把资金存入银行的收益就会减少,那么人民就倾向于不把钱存在银行,这就会导致资金从银行流出,存款变为投资或消费,结果则是资金流动性增加。
2、货币政策:降准
准备金率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央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表明流动性已开始步入逐步释放过程。
降准成常态是“放水”吗?
7月5日起,市场将迎来年内第三次降准,将释放约7000亿元资金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和小微企业融资。近年来,每次动用存款准备金工具,就容易引发市场对于货币政策转向的猜测,这次也不例外。定向降准之后,“放水”的声音再度出现。对此,央行有关负责人多次强调,我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基调保持不变。
在稳健基调之下,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特征。作为一种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不宜给降准贴上“放水”的标签。虽然从2015年底以来,降准工具使用的频次降低,但这是在当时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人民币汇率波动性增强、金融市场风险上升背景下,为避免市场误读的选择。
2017年以来,情况已有明显改善。尤其是当前,我国经济基本面稳中向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无论是从工业增加值增速、制造业投资,还是从出口和消费来看,都保持了较快增长。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稳定,人民币汇率呈现双向波动格局,总体走势较为平稳。在这样的宏观经济背景下,目前并不需要大幅“放水”来稳增长。
降息和降准,对定期存款有什么影响?
如果是已经存在的定期存款,降息和降准都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降息其实就是指下调银行贷款利率,银行放贷出去利息降低,老百姓贷款的成本也降低。
比如之前央行基准利率是4.9%,现在央行决定进行降准0.5个百分点,降息之后实际央行基准贷款利率变为4.85%,让大家贷款利息降低,银行利润缩水。
从这里可以推测降息其实就是压缩银行贷款利润,收紧银行的钱,让这些贷款利率利息让利于民。
在降息条件之外,银行为了自己的利息,只能靠薄利多销才能保持业绩的平稳和增长率。所以银行大概率会发行更多的定期存款,同时也会稍微提高定期存款利率,这就是降息对定期存款最大的影响。
降准对定期存款有什么影响?
降准就是指央行降准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让银行有更多的钱放贷出去,直接补充市场资金流动性。
比如在央行未降准之前银行每揽储100元需要上交国库20元,当央行降准之后银行揽储100元只上交19元,另外还有1元留给银行放贷出去。
央行降准其实就是给银行放水,让银行钱袋子更加多,此时银行自己资金充足,说白了就是银行不缺资金。
从这里可以推测,既然银行不缺资金,银行定期存款自然可以压缩,减少发行量,适当降低定期存款利率,这就是降准对定期存款的最大影响。
汇总
上面我已经分别解释了降息与降准的含义,同时解释了降准与降息对定期存款带来的影响。
其中降息对定期存款是利好的,大概率会促使定期存款利率上浮,反之降准对定期存款是不利的,大概率会让定期存款利率下调,这就是降息和降准对定期存款的影响。
海通宏观姜超:有放水但没漫灌 减税值得再加码
7月23日,总理主持的国常会表示,部署更好发挥财政金融政策作用,支持扩内需调结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到底如何看待这一次政策调整?
本次会议表示,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根据形势变化相机预调微调、定向调控。而大家联想到的是15年1月,总理参加达沃斯论坛时的表态就是积极财政和稳健货币,不会搞大水漫灌,注重预调微调。但事后来看,15年我们5次降息、4次降准,这一轮轰轰烈烈房地产大牛市也是从15年开始启动的,那么这一次的政策变化会不会和15年一样呢,到底这一次的政策和以往有何区别?
首先,投融资增速下滑,政策有调整压力。
上半年社会融资增速降至9.8%,融资增速大幅下滑也拖累投资增速创下6%的历史新低。其中只有地产投资增速相对较高,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增速均持续低迷。如果保持目前的状态,我们估算全年投资同比可能下滑至5%以下,相比去年而言投资拖累GDP增速将超过0.5个百分点。
考虑到下半年出口大概率将下降,在消费独木难支的情况下,政府出台政策托底固定资产投资确实可以理解。
但这次稳投资和以往有四大区别:
一、以往都是大水漫灌,这次有放水但没漫灌。 以前每一次央行都是大幅降息降准,比如08年那一轮央行降息5次降准3次,12年那一轮央行降息2次降准3次,15年那一轮央行降息6次降准5次,但是这一轮到目前为止,央行定向降准3次,但是没有降息。降准说明货币有放水,但没降息说明没有漫灌,这一次有宽松但是没有刺激。
二、没有走地产泡沫老路。 以往每一次的宽松周期,我们都会刺激房地产,毕竟地产投资是影响中国经济的最重要动力。但是这一次的政策对地产只字未提,而最近关于地产的政策包括住建部称控制棚改货币化安置的比例,以及统计局称加快推进房地产税相关政策举措,这意味着不会走地产泡沫老路。
三、基建投资托底,但没有大干快上。 这一轮政策的重心是积极财政,而一个重要落脚点是基建投资。但基建投资过去的高增长,很大一部分资金来自于表外影子银行,比如基建信托,PPP融资等,现在资管新规明确影子银行规模不能增加,只是存量规模萎缩不用那么快。这一轮对基建投资开的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和融资平台贷款两个正门,前者是年初就确定的1.35万亿规模,没有额外增加,只是加快进度;后者要受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其实很难大幅扩张。所以我们认为基建投资只是托底,而没法大干快上。
四、减税鼓励研发创新,刺激高端制造业投资。 而积极财政的另一个落脚点是减税,主要是将研发费用加计扣税的政策推广到大中型企业,同时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增值税留抵退税,合计约1700亿减税。而这一部分主要针对新经济、针对研发,其实是希望激励企业创新,启动高端制造业投资,这一条是未来的希望,是值得肯定的。
托底而非强刺激,减税值得再加码。 综合来看,目前政策出现微调,货币政策转向中性偏松,积极财政更加积极,有助于缓解下半年经济下滑的担忧。但是从根本上来讲,靠基建和地方融资平台举债来发展经济,其实还是在加杠杆,已经用过很多次了,而且边际效用递减,可以短期有效但是长期无效。真正值得肯定的是给企业研发、新经济减税,而且希望还能有更大力度的减税政策出台,把钱给居民企业自己花,那么经济会更好更有效率。
7月23日,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表示,部署更好发挥财政金融政策作用,支持扩内需调结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到底如何看待这一次的政策调整?
1、 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
7 月23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会议提到“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 面对经济下行风险增大的情况,在7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提出“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 重点聚焦减税降费和稳定基建投资。 具体来说,会议提出在在确保全年减税1.1万亿以上的基础上,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减税措施扩大到所有企业,这意味着研发减税力度加大。同时,会议提出加快今年1.3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
本次会议表示,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根据形势变化相机预调微调、定向调控。 而大家联想到的是15年1月,总理参加达沃斯论坛时的表态就是积极财政和稳健货币,不会搞大水漫灌,注重预调微调。但事后来看,15年我们5次降息、4次降准,这一轮轰轰烈烈房地产大牛市也是从15年开始启动的,那么这一次的政策变化会不会和15年一样呢,到底这一次的政策和以往有何区别?
2、 投融资增速下滑,政策有调整压力
今年以来,多项重大金融监管政策相继落地,受此影响,今年整体社会融资增速出现萎缩,增速降至9.8%。实 际上,融资对投资的影响在上半年的数据中已有明显迹象。 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不断下挫,6月份投资累计同比已经下降到6%的历史低位。其中基建投资同比增速从去年的19%大幅下行至今年6月份的7.3%;相比之下,上半年地产投资累计同比维持在9.7%,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支撑。
今年基建投资增速下降主要是因为城投公司相关投资减少,而城投公司投资减少与非标融资受限和规范地方政府融资直接相关。 城投公司的融资主要包括自筹资金中的城投债、其他非标融资以及国内贷款中的非银贷款和商业银行贷款,目前这一块占基建投资资金比重超过30%。但是受到金融监管的影响,城投公司的非标融资持续萎缩,同时财金23号文和PPP项目的清理整顿也导致城投公司其他融资途径受阻。
前几年的债务置换为城投公司腾挪出了举债空间,但是今年债务置换规模减少叠加市场融资受阻, 预计下半年城投公司基建融资规模将进一步萎缩,拖累基建投资进一步下探。
尽管上半年房地产投资表现较为稳定,但是全靠土地购置费,建安投资同比已持续多月为负。 土地购置费累计同比在近三个月均超过60%,相比之下,投资额占比接近60%的建筑工程投资增速则从3月开始下降为负值。下半年房地产调控政策效用仍在,三四线棚改货币化进程和占比都将下降。
而随着非标融资陆续到期,房企外部融资环境也不容乐观。同时,今年以来,土地成交价款也出现大幅下滑,土地购置费后续增长乏力。 资金约束叠加土地购置费增速回落,预计下半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大概率将出现下降。
如果保持目前的状态,全年投资同比可能下滑至5%以下,相比去年而言拖累GDP增速超过0.5个百分点。 6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已经下降至6%的历史地位,而下半年预计随着社会融资环境的进一步收紧,投资增速不容乐观。如果我们假设今年全年投资增速为5%,考虑到去年固定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为43%,相比于去年,今年投资下滑将拖累GDP增长超过0.5个百分点。
考虑到下半年出口增速大概率将下降,在消费独木难支的情况下,为了对冲经济下行风险, 政府出台政策托底固定资产投资确实可以理解。
3、 稳投资和以往有区别
本次稳投资与以往稳投资有很大的区别,具体包括四个方面。
其一,以往都是大水漫灌,这次有宽松但没刺激。 以前每一次央行都是大幅降息降准,比如08年那一轮央行降息5次降准3次,12年那一轮央行降息2次降准3次,15年那一轮央行降息6次降准5次,但是这一轮到目前为止,央行定向降准3次,但是没有降息。降准说明货币有放水,但没降息说明没有漫灌,这一次有宽松但是没有刺激。
其二,没有走地产泡沫老路。 以往每一次的宽松周期,我们都会刺激房地产,毕竟地产投资是影响中国经济的最重要动力。但是这一次的政策对地产只字未提,而最近关于地产的政策包括住建部称控制棚改货币化安置的比例,以及统计局称加快推进房地产税相关政策举措, 这意味着不会走地产泡沫老路。
其三,基建投资托底,但没有大干快上。 这一轮政策的重心是积极财政,而一个重要落脚点是基建投资。但基建投资过去的高增长,很大一部分资金来自于表外影子银行,比如基建信托,PPP融资等,现在资管新规明确影子银行规模不能增加,只是存量规模萎缩不用那么快。这一轮对基建投资开的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和融资平台贷款两个正门,前者是年初就确定的1.35万亿规模,没有额外增加,只是加快进度;后者要受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其实很难大幅扩张。所以我们认为基建投资只是托底,而没法大干快上。
其四,减税鼓励研发创新,刺激高端制造业投资。 而积极财政的另一个落脚点是减税,主要是将研发费用加计扣税的政策推广到大中型企业,同时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增值税留抵退税,合计约1700亿减税。而这一部分主要针对新经济、针对研发,其实是希望激励企业创新,启动高端制造业投资,这一条是未来的希望,是值得肯定的。
托底而非强刺激,减税值得再加强。 综合来看,目前政策出现微调,货币政策转向中性偏松,积极财政更加积极,有助于缓解下半年经济下滑的担忧。但是从根本上来讲,靠基建和地方融资平台举债来发展经济,其实还是在加杠杆,已经用过很多次了,而且边际效用递减,可以短期有效但是长期无效。真正值得肯定的是给企业研发、新经济减税,而且希望还能有更大力度的减税政策出台,把钱给居民企业自己花,那么经济会更好更有效率。
央行连放2大招:三次降准放水超1.7万亿
央行出手了,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
释放长期资金约4000亿
3日下午,央行宣布,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社会融资实际成本,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4月15日和5月15日分两次实施到位,每次下调0.5个百分点,共释放长期资金约4000亿元。
另外,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4月7日起将金融机构在央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0.72%下调至0.35%。
中国人民银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注重定向调控,兼顾内外平衡,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为什么要定向降准?
此次定向降准,市场早有预期。
3月31日的时候,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到,会议确定了进一步强化对中小微企业普惠性金融支持措施。一是增加面向中小银行的再贷款再贴现额度1万亿元,进一步实施对中小银行的定向降准,引导中小银行将获得的全部资金,以优惠利率向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支持扩大对涉农、外贸和受疫情影响较重产业的信贷投放。支持金融机构发行3000亿元小微金融债券,全部用于发放小微贷款。
因此定向降准是对周二(31号)国常会的回应。
此次降准是三周内的第二次,也是今年以来的第三次。
1月1日,央行官网显示,决定于2020年1月6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降低社会融资实际成本,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0年1月6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8000多亿元。
3月13日,央行发布通知, 决定于2020年3月16日定向降准,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
这三次降准,一共释放了长期资金近1.75万亿!
另外,进入三月中下旬以来,央行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的节奏明显加快,反映出宏观政策层面对稳增长的紧迫性。就在4天前的3月30日,央行还超预期大幅“降息”。央行官网消息,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20年3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5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2.2%,较此前的2.4%下调20个基点。
为什么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
本次超预期的是,央行还宣布决定自4月7日起将金融机构在央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0.72%下调至0.35%。
这个大招,上一次还是发生在2008年火力全开的时候。
央行解释称,超额准备金是存款类金融机构在缴足法定准备金之后,自愿存放在央行的钱,由银行自主支配,可随时用于清算、提取现金等需要。人民银行对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其利率就是超额准备金利率,2008年从0.99%下调至0.72%后,一直未做调整。此次央行将超额准备金利率由0.72%下调至0.35%,可推动银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银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
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如何支持实体经济?
此次定向降准可释放长期资金约4000亿元,平均每家中小银行可获得长期资金约1亿元,有效增加中小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稳定资金来源,还可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每年约60亿元,通过银行传导有利于促进降低小微、民营企业贷款实际利率,直接支持实体经济。此次定向降准分4月15日和5月15日两次实施到位,防止一次性释放过多导致流动性淤积,确保降准中小银行将获得的全部资金以较低利率投向中小微企业。此次降准后,超过4000家的中小存款类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等)的存款准备金率已降至6%,从我国历史上以及发展中国家情况看,6%的存款准备金率是比较低的水平。
此次定向降准对象为什么选择了中小银行?
本次定向降准面向中小银行,包括两类机构,一类是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另一类是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获得定向降准资金的中小银行有近4000家,在银行体系中家数占比为99%,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立足当地、扎根基层,是服务中小微企业的重要力量。进一步降低中小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将增加中小银行的资金实力,有助于引导其以更优惠的利率向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扩大涉农、外贸和受疫情影响较严重产业的信贷投放,增强对实体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支持力度。
为何没有降低存款基准利率
针对一些银行呼吁降低存款基准利率的问题,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利率下行表面上看确实是银行的利差在缩小,但是我们也会采取很多措施,比如央行提供低成本的资金,另外我们保持市场合理充裕的流动性,这样银行从金融市场上的融资成本大幅度降低。
同时,我们也在考虑加大对银行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中小银行的支持力度。那么,对于存款利率,它是利率体系里的一个压舱石,当然作为一个工具,是可以使用的,但是这个工具比较特殊,是“压舱石”,所以实行起来要考虑得更多。
比如物价的情况,现在CPI明显高于一年期的存款利率,存款利率是1.5%,CPI是5.3%,这个问题要考虑。另外也要考虑经济增长,还有内外平衡的因素,利率太低了,是不是货币贬值压力也会加大等等这些因素。特别是存款利率跟普通老百姓关系更加直接,如果让它负利率,这样的话也要充分评估,考虑老百姓的感受。
所以,总的来说,就是作为工具是可以用的,但是用这个工具要进行更加充分的评估。
对A股有何影响?
据统计,央行历次降准(含定向降准),对A股市场影响不一。
释放强烈宽松信号
提振市场信心。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颜色老师分析称,这次央行对中小型银行定向降准,符合我们的预期。当前新冠疫情在全球愈演愈烈,对全球经济增长造成突然的深度打击。全球宽松政策大力加码。而全球经济的恶化对我国经济也势必造成较大冲击,要求我国政策要进一步宽松灵活。因此央行在周一下调了OMO利率20bp。在这次对中小银行降准之后,我们保持我们的预期,本月17日左右央行将同步下调MLF利率20bp,并在20日同步下调一年期LPR利率20BP。
央行下调OMO和MLF利率的目的是降低银行资金成本,通过此方式引导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这也是落实政治局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金融让利实体的要求。我们预计20日LPR利率也将同步下调20bp。然而当前银行的负债端只有大约不到20%的负债与OMO和MLF相挂钩,但是有接近50%的资产与LPR相挂钩。因此同步下调OMO/MLF/LPR会进一步压缩银行的净息差(NIM)。这个是中央总体政策的要求,如国常会明确说,要求金融让利实体。也就是说,今年经济下行压力如此之大,银行业总体不应当有利润增长。但是,如果进一步压缩银行的净息差会增加中小银行的经营风险,也会伤害中小银行的放贷意愿。所以这次央行进行了100bp的定向降准,目的是在总体上要求银行业(尤其是大型国有银行)向实体经济让利的情况下,兼顾中小银行的稳健性经营,降低金融风险,提高贷款意愿,以期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同时,大幅下调准备金率的要求也是向市场发送一个强烈的宽松信号,提振市场信心。
央行的超额准备金率自2008年从0.99%下调至0.72%后,一直未做调整。此次央行将超额准备金利率由0.72%下调至0.35%,目的是推动银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银行的贷款意愿,使得银行能够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同时,银行也更有意愿购买更多的债券,这也将为接下来发行更多的特别国债和地方专项债提供流动性的支持。但是银行不管是增加贷款或者购买更多债券,对于银行业是进一步扩大了资产负债表,因此商业银行依然需要相应的补充更多的法定准备金以满足央行的准备金要求。因此这一操作对于央行来说,实际上是部分的超额准备金变成了法定准备金,而准备金账户里面的资金总量并未发生太大变化,但是这种操作实际上增加了经济体系里的流动性,起到了金融支持实体的作用,有助于国债、专项债的发行和增加实体经济的信贷。
我们认为今天的央行操作进一步明确了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央行决心贯彻政治局会议和国常会的精神,实施更加宽松灵活的货币政策,但是对于存款基准利率的调整更加谨慎。正如我们之前一直强调的,存款基准利率的调整不符合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向,也将损害企业和储户的利益,因此这是央行非常审慎的原因。但是我们认为本月下旬,随着一季度数据公布,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宽松幅度有可能进一步加码。我们认为由于当前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一季度数据很有可能出现超预期下滑。总书记在浙江调研时指出要奋力实现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这势必要求财政和货币政策进一步发力。我们认为在一季度数据公布以后,政治局开会有可能针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部署,进一步加大财政和货币政策宽松力度,我们不排除到月底政治局开会以后出现超预期的宽松,包括2-4万亿的特别国债,也包括可能对存款基准利率的调整。
央行更加极致的倒逼商业银行放贷
中信证券首席FICC分析师明明解读称,央行历史上也曾多次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率。零二年、零八年都有过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是商业银行在央行存款的利率。央行降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会使得商业银行在央行存款的收益减少。实际上是央行激励商业银行要更多的把资金用于投放信贷,而不是把资金存在央行账上获得收益。
如果跟其他国家央行作一个对比的话,比如像欧央行的类似于像超额准备金的利率是一个负利率。也就是说在欧洲,商业银行把钱存在欧央行,反而是要收费的,因为利率是负的。
所以央行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其实也是更加极致的去倒逼商业银行放贷的政策。当然对于中国来说,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在0.72%也保持了很久了,从08年到现在12年没有动过。这次央行下调也表明了央行进一步去激励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来应对疫情对实体经济冲击的政策。
降息和降准为什么会对我们影响这么大?
我们在财经新闻里,常会听到“降息”和“降准”两个词 , 只要有这个消息放出,市场马上会欢天喜地。人们铺天盖地的都在说,股市会上涨多少,哪些行业、哪些股票会受益。与之相反,只要说到“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或者“加息”,市场就会一片悲鸣。 前一阵子,美联储一句“加息的可能性变大”,全球股市就应声而跌 。
央行降准会影响你的钱包吗?
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些金融现象背后其实是现代经济运行最重要逻辑: 国家通过银行体系,调控整个社会的信用规模和经济冷热。国家是怎么通过银行体系来调控经济的呢?首先,国家通过中央银行来发行货币,然后再经过整个商业银行体系进行吸储、放贷,进行信用创造。如果把经济体看作一个农田的话,银行体系就像一个巨型的水利工程。 在这里面,央行就是那个巨大的水库,它发行的法定货币就是水库里的水 。 那商业银行是什么呢? 它是中途大大小小的送水站,直接影响着社会上的信贷规模和经济冷热。
在这个水利工程里面有两个巨大的闸门,一个叫存款准备金,一个叫基准利率。 央行要是把存款准备金这个闸门龙头拧大一点点,或者拧小一点点,都会马上让我们感到,钱多了或者是钱荒了。今天我要给你讲的是存款准备金这样一个信用扩张机制,明天我给你讲基准利率是怎么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冷热的。 之后你就会明白,这些看上去高深莫测的金融“大词”,其实是和我们的财富、投资、就业,密切相关的。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货币扩张机制: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存款准备金。 储户要把钱存到银行里,银行再放贷出去,然后形成企业、个人的各种贷款,支持消费生产。但是,每天都有不同的储户有提现的要求,所以银行必须留存一小部分钱出来应付储户提现的需求,这部分钱就叫做存款准备金,这个留存的比例就叫存款准备金率。控制存款准备金的比率,就像控制水库的闸门一样,可以控制整个社会的信用规模。 更有趣的地方就是,在通过银行体系的循环中,存款准备金有一个放大器的作用, 关于存款准备金率的任何一个微小的调整都会引起社会信贷规模很大的变化。
课堂上,让一个学生代表央行,其他几个学生代表不同的银行和储户。 央行规定:所有的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是10%,也就是说每个银行要留出存款的10%来应付储户的提现要求。 那现在央行发行了100美元作为咨询费付给课堂的这个教授,然后教授作为储户就把钱存进一家银行,银行必须留10美元出来,那剩下90美元就可以全部贷出去了。有个同学就拿到了这90美元的贷款,但他不会把钱揣在自己的兜里,他又把这笔钱存在了另外一家银行。那么和上家银行一样,这家银行也要遵守这个存款准备金率的规定,留10%出来作为存款准备金,就是9美元,剩下的81美元可以贷出去。然后这个过程可以不断地循环下去。 假设所有的银行都按照央行的规定留10%的存款准备金,最后我们社会上流通的资金会有多少呢?猜一猜,一定比你想象的要多。
一笔100美元的存款,按照10%的存款准备金率流通,最后可以让我们整个社会流通的钱达到1000美元。 平时在新闻里你总是听到,基础货币(M0),广义货币(M2)这种词。这个例子里,100美元就是基础货币,1000美元就是广义货币,央行发行的这个货币就叫基础货币,10%的存款准备金率下,通过商业银行体系的循环之后,社会上的货币供应量扩张了整整10倍。 这个倍数其实你算一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10,所以也叫货币乘数。
好了,现在有了这个概念以后,你就知道了,如果央行觉得市场上钱太多, 或者太少,它完全是可以通过调节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货币乘数的。比如说现在钱多了,就要收缩一下,央行把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20%,那货币乘数变成了多少?0.2的倒数应该是5。 所以同样100美金的基础货币,现在市场上流通的钱变成了500美元,比1000美元整整少了一半。 同样地,要是央行觉得经济过冷了,就放点水,然后把存款准备金率给降低,降低到5%,那市场流通的钱现在变成多少了?2000美元。所以说降准就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也就是央行给经济放水。那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就意味着收缩。所以现在你就明白了,为什么降准大家都欢天喜地, 因为市场上钱变多了,投资机会也变多了,大家的机会都变多了。
二、影响货币扩张的几个现实因素: 好了,刚才我们讲了,调节存款准备金率可以改变货币扩张的倍数,社会上的钱会成倍地变多或者变少。但是刚才这个例子,其实我给的是一个假设的世界,在现实生活中,咱们的情况要更加复杂。 比如说银行放贷的意愿,我们个人、企业的现金持有量,都会影响到货币扩张的机制。
比如,我们刚才假设是银行会把除了存款准备金以外的所有钱全部放贷出去。 但你想一下,假设经济形势不好,银行会不会担心,贷款收不回来?银行宁可让资金趴在账上,也不会把钱贷出去。那在开始的例子里,银行如果不将90美元全贷出去,只放贷50美元,这种情况是很有可能存在。如果每个银行都像这个银行一样想,央行大力地降准,但由于银行的放贷意愿很低,所以刺激经济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比如说中国,这20年来最大的降准发生在哪一年呢?
1998年。当时的存款准备金率直接从13%降低到了8%,但是1999年的经济增速还是上不去, GDP 增速仍然创下了9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大家都悲观,银行不愿意放贷出去,所以即使降准,信贷规模也起不来。 所以说银行放贷的意愿会影响到信用扩张的机制。
另外一个,就是咱们个人和企业现金的持有量。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过年过节的时候,大家会不会感觉到,用到现金的地方比较多啊?尤其是过年的时候,单位要发奖金,朋友、亲戚之间要发红包,你还有大量购物的需求,所以现金的使用量会节节地上升。你以前拿到工资后,可能会全部存到银行里去。现在不会了,现在你要用掉一大部分,那么这样会导致银行信用扩张机制跟着收缩。所以你经常会在媒体上听到: 过年了,央行得放一点点水,来补充基础货币的投放,其实就是为了给这个货币扩张的机制来补充水。
好啦,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
周三了
祝,开心!
好了,关于“降准就是放水吗”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降准就是放水吗”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