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法律与道德有什么关系?)
相同点:(1)道德和法律都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反作用于自己的经济基础,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2)道德和法律都属于社会规范,是一个...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什么的问题。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总结和归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怎样理解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相同点:(1)道德和法律都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反作用于自己的经济基础,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2)道德和法律都属于社会规范,是一个社会赖以存在、发展和稳定的最基本、最重要、最有效的行为准则。
不同点:(1)道德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不可能没有道德;而法律则是伴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并将随着阶级社会的消灭而消灭。(2)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在统治阶级的倡导下,通过千百万人的亿万次行为实践,并经过大多数人的认可和同意而凝聚成的行为规范;法律是由国家机关及其特定的部门制定出来的。(3)道德的实施,依靠的是社会成员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觉悟,依靠的是社会成员的相互监督,凭借道德的劝导力和说服力来发挥作用;法律却具有国家强制性的属性,它的实施主要靠国家的强制力量,靠对违法者的强力制裁来确保其得到贯彻。
联系:(1)道德和法律相互联系,道德是法律规范的来源之一,法律的许多内容,都来自道德;(2)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法律对道德起着重要的维护作用,道德的许多准则,因成为法律而得到加强。
法律与道德有什么关系?
法律与道德存在三种基本关系:
一是道德的法律化。
即通过立法把国家中大多数的政治道德、经济道德、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的普遍要求法律化,使之转变为国家意志,成为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行为规范。
一般来讲,道德是法律正当性、合理性的基础,道德所要求或者禁止的,往往是法律做出相关规定的重要依据,因此,大多数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社会行为的立法,都是道德法律化的结果。
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是法律的源泉,是制定法律的重要依据,是评价法律善恶的重要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立法工作,不断加强民主科学立法,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在这个法律体系中,许多法律规定的内容,都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法律化的积极成果。例如,我国法律规定诚实守信、赡养父母、抚养子女、尊重和保障人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等,总体上都反映或者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要求。
二是道德的非法律化。
道德与法律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行为规范,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的大多数道德已经或可以法律化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少数或者某些道德是不能法律化的。
例如,男女之间的恋爱关系、同事之间的友爱关系、上下级之间的关爱关系、孝敬父母的伦理要求以及公而忘私、舍己为人、扶危济困等道德追求,一般是很难纳入法律调整和强制规范的范畴而使之法律化的。在某些道德不能或不宜法律化的情况下,不要随意使这些道德问题成为法律问题。
三是某些道德要求既可以法律化也可以非法律化。
目前,有的地方出现的见利忘义、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明我国法律对于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法律对道德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主要是通过立法方式来实现某些道德的法律化,通过法律来确认和强化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诉求和规范实施。
对于需要法律禁止和惩罚的不道德行为,对于需要法律褒奖和支持的美德善德行为,都应当通过立法予以必要体现。当务之急,应当进一步加强有关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方面的立法,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堵塞立法漏洞。
当然,对背离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能否用法律介入以及用什么法律、在何时、怎样介入等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做出科学结论。
扩展资料: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法理学中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许多法理学教科书均有专章讨论这一问题。在古代,古希腊哲学中就有正义与美德之争,我国先秦时期也有德治与法治之争。这些争论其实都与这一问题有关。
对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来说,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十分重要,制定法律规则同样重要。法律与道德二者各有各的边界,道德是道德,法律是法律,它们有各自发挥作用的范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范畴,不能简单偏重于某一个方面。
对于法律规则来说,无论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还是社会习俗演化而成的法律,都适用于社会公共行为领域。在法律规则管辖的公共领域,维护社会正义、任何人不得侵犯他人权利是根本要求。
而道德更多涉及个人内心的自我修为,它可以高标特立,但只能针对自己,不能强迫他人。因此,法律以公共利益为指针,道德以效法圣贤为理想;法律讲求的是底线正义,道德追求的是高尚人格。
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法律能够为社会道德的生成提供有益制度构架,为个人道德培育提供良好生活环境。法律固然不是道德,但能够净化人们的内心,让人们激浊扬清、去恶存善。
因此,虽然法律规则不等同于道德良知,但可以培育和激发人们的道德良知。一个社会,如果人人都讲规则,都按照法律规则处事,那么,这个社会就是一个不坏的社会,虽然可能还不是一个美好的社会。而法律要深入人心、发挥作用,也必须符合社会的道德追求。
换言之,法律规则要有道德性。这个道德性不是法律规则自身生长出来的,而是法律规则吸收了道德理念,从而彰显一个社会的道德价值。
与此同时,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提升,可以使人们强化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弘扬社会公序良俗,自觉遵守法律。另外,实践中被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也可能上升为法律规则。
可见,对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我们不能简单地分割或统合。使二者绝缘甚至截然对立起来肯定不行,但混同乱用的做法也行不通。
应当明确,依靠法律所建立的正义秩序,是任何一个社会都离不开的基础。今天,我们既要赞美道德,更要信奉法律。法律并不排斥道德,相反,它可以促成道德生长。这个促成不是代替,而是为道德提供一个制度环境。
一个法治昌明的社会,才有望成为一个道德纯净的社会。就像是一片良莠不齐的草地,法治犹如一个农夫,用猎枪抵御强权的侵夺,用镰刀去除蔓生的杂草。这样,美丽的道德之花才会芬芳开放。 ?
人民网:法律与道德不可偏废
人民网:法律与道德的三种基本关系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什么
一、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什么
1、法律与道德的交叉与渗透,有两个重要表现:一是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具有同一属性而相互联系,二是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调控范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一般来说,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培养和倡导的行为。反言之,许多道德观念也体现在法律之中,许多道德问题也是可以诉求法律解决的问题。不过,从规范作用的范围来看,法律与道德对人们行为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前者一般只能规定最起码的行为要求,而后者可以解决人们精神生活和社会行为中更高层次的问题。例如,道德可以要求人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而法律只能规定人们不许损人利己或损公肥私。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十条
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二、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的法律关系是什么
(1)两者法律性质不同。劳动合同是确立劳动关系的依据,记载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属于劳动法调整范畴=而劳务合同(如承揽、加工、运送合同等),是建立民事法律关系的依据,属于民法调整的范畴;
(2)合同主体不同。劳动合同的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必然是用人单位=而劳务合同既可以发生在公民和法人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公民之间或法人之间;
(3)合同履行阶段,主体双方地位不同。劳动合同签订后,劳动者就成为用人单位的内部成员,应当服从用人单位对劳动过程的指挥管理,他的劳动被看做是用人单位全部劳动的一部分,二者的关系具有从属性;而劳务合同中,当事人之间(如承揽人与定作人之间)并不存在从属关系,双方始终是互相独立的平等主体,同时以自己的名义分别履行合同义务;
(4)合同的内容不同。劳动合同的内容约定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劳动条件,职工完成的工作是整个劳动过程中的一部分,而劳务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并不一定为另一方当事人提供劳动条件;
(5)确定报酬的原则不同。在劳动合同中,用人单位按照劳动的数量与质量给付劳动报酬,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而在劳务合同中,劳动报酬一般是按等价有偿的原则付酬。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如下:
一、法律是道德的法律化。即通过立法把国家中大多数的政治道德、经济道德、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的普遍要求法律化,使之转变为国家意志,成为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行为规范。
二、法律是道德的非法律化。道德与法律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行为规范,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的大多数道德已经或可以法律化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少数或者某些道德是不能法律化的。
三、某些道德要求既可以法律化也可以非法律化。目前,有的地方出现的见利忘义、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明我国法律对于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
法律对道德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主要是通过立法方式来实现某些道德的法律化,通过法律来确认和强化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诉求和规范实施。
扩展资料:
正确处理好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对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我们不能简单地分割或统合,使二者绝缘甚至截然对立起来肯定不行,但混同乱用的做法也行不通。应当明确,依靠法律所建立的正义秩序,是任何一个社会都离不开的基础。
同时应该看到,法律与道德二者各有各的边界,道德是道德,法律是法律,它们有各自发挥作用的范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范畴,不能简单偏重于某一个方面。
我们既要赞美道德,更要信奉法律。法律并不排斥道德,相反,它可以促成道德生长。这个促成不是代替,而是为道德提供一个制度环境。
一个法治昌明的社会,才有望成为一个道德纯净的社会。就像是一片良莠不齐的草地,法治犹如一个农夫,用猎枪抵御强权的侵夺,用镰刀去除蔓生的杂草。这样,美丽的道德之花才会芬芳开放。?
人民网-毛磊专栏:道德与法律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如下:
道德和法律是两个相互关联但又有所区别的概念。道德是指人们内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而法律是由国家或社会制定的强制性规范。尽管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方面有重叠,但它们在目的、制定方式、适用范围和强制力等方面存在差异。
1.目的不同
道德的目的是引导人们的行为,使其符合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它强调个人内心的自律和责任感,追求善良、公正和正直。而法律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通过制定规则和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保护人们的权益和安全。
2.制定方式不同
道德是通过社会和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家庭教育等方式形成的,它是一种内化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通常是非正式的,没有明确的制定程序和机构。而法律是由国家或社会通过立法程序制定的,具有明确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机构。法律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具有强制力和可执行性。
3.适用范围不同
道德准则适用于个人的日常行为和人际关系,它是一种自愿性的规范。道德要求人们在道德准则的指导下自觉地行动,它强调个人的良心和自由选择。而法律适用于整个社会,它是一种强制性的规范。法律规定了人们在特定情况下的行为要求和责任,违反法律将受到法律制裁。
4.强制力不同
道德准则的执行依赖于个人的自律和内心的道德判断,它没有直接的强制力。道德违背可能导致道德谴责、社会排斥等后果,但没有法律制裁。而法律具有强制力,违反法律将受到法律制裁,包括罚款、刑事处罚等。
5.相互影响
道德和法律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法律通常反映了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法律的制定往往受到道德准则的影响。另一方面,道德也可以影响法律的制定和执行,道德准则可以成为法律改革的动力。
道德和法律是两个相互关联但又有所区别的概念。道德是内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而法律是由国家或社会制定的强制性规范。
尽管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方面有重叠,但它们在目的、制定方式、适用范围和强制力等方面存在差异。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样的,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的基础。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什么?
道德与法律相互渗透、相互依赖。道德与法律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都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都可以成为指引、评价人们行为的尺度,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法律侧重对人们的外部行为进行调整,道德则更多的规范人们的内心世界,二者从不同角度作为人们社会行为的调节者,维持社会的公秩良序,使之和谐、文明、健康地发展。
道德与法律相互补充、相互作用。法律是人们共同生活下所必需的社会秩序保障系统,是调整当今社会经济、文化、道德、思想等各种社会关系的巨大整合器,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但是法律功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完全覆盖所有生活空间,一般说,违反法律的行为也违反了社会道德,但违反道德的行为却不一定违反法律,法律作为一种成文的规范,有相对稳定性,不可能频繁变动,因此法律对于社会具有滞后性,单纯依靠法律是不充分的,道德在此时的作用就显而易见。
扩展资料:
道德对于人们的约束机制,是它能够在不良行为发生前阻止其发生,具有前倾性,则重治本;而法律则适应实际造成严重后果的不良行为,后发制人,侧重治标,二者紧密联系,相和益彰。法律离不开道德的支持、配合,道德也需要法制的保障和辅导,既要发挥教育的感化育人作用,又要同法制的强制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一手抓道德,一手抓法制,才能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保证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健康快速有效地发展。
好了,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什么”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什么”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