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爆炸原因(9年前,清华北大接连发生爆炸,起因竟是罪犯父母的一句话)
2015年12月18日上午10点左右,清华大学新化学楼何添楼一实验室发生爆炸。学校办公室工作人员称已派人去现场处理此事,截至目前为止,清华大学官方尚未宣布事故发...
2015年12月18日上午10点左右,清华大学新化学楼何添楼一实验室发生爆炸。学校办公室工作人员称已派人去现场处理此事,截至目前为止,清华大学官方尚未宣布事故发生的原因。
清华大学爆炸原因
据北京市消防部门,18日上午,清华大学一实验室发生火灾爆炸事故,事故造成一名实验人员死亡,目前火已经被扑灭。爆炸的具体原因还在调查中。
下午清华大学官微称,中午12时左右,海淀区环保局结束了何添楼现场周边上风区、下风区的空气检测,未检测到对人体有害的气味。
“我们大家都怀疑是在实验过程中叔丁基锂洒出来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清华化学系同学说。何添楼位于清华大学西部理学院教学区,西面通过连廊与(老)化学馆相接,主要用于化学系的教学和科研。此次爆炸事故发生在何添楼的二楼,有同学说:“爆炸发生的实验室好像是有机催化实验室。”有同学告诉说,化学系实验室涉及有机、高分子实验,催化反应比较高,危险性相对其他院系的实验室更高一些。平时,校方很注重实验室安全管理。这次事故发生后,校方已经向每个实验的负责人再次强调了安全操作规范。
对于此次事故,不少清华同学和网友猜测可能是实验过程中叔丁基锂泄漏引发火灾。叔丁基锂是一种常用的有机反应和药物合成试剂,也称tert-丁基锂、t-丁基锂,为高度易燃的化学物,可在空气中自燃,储存时必须以干燥氮气保护,使用时也必须非常小心。
北京化工大学的张*文教授就此事表示,根据目前披露的信息,该实验室当时在进行高温熔炉铜凝固实验中发生了安全事故,如果这样就可能是加热介质出了问题。现在事故的原因还没有公布,旁人不好揣测。但是叔丁基锂这个东西,使用起来一定要注意注意再注意!不然它在空气里高度自燃的特性极易导致安全事故。叔丁基锂的熔点是36℃—40℃,所以特别容易在空气中自燃。
事实上,因为叔丁基锂操作不当产生悲剧并不是第一次。2008年12月29日,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一位23岁的女研究助理在把一个瓶子里的叔丁基锂抽入注射器时,活塞滑出了针筒。这种化学制剂遇空气立即着火,而这位研究助理当时并没有穿防护衣,结果全身遭到大面积烧伤。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仍于2009年1月16日不治身亡。这一事故在当时引起极大轰动,事后,美国加州职业健康与安全局对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开出3.2万美元的罚单,认为后者因安全疏忽导致实验室起火并致使一人丧生。
化学化工行业涉及很多化学品,其中有许多危险化学品,它们是十分有用的,但是一定要严格执行操作守则。
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因为很多有机物的燃烧用水无法浇灭,所以化学系、化工系的相关实验室里都配备有特制的消防水和灭火剂、消防沙、消防土等等,这些没能派上用场的原因很可能是当时事故发生得太突然。“现在我们的一切讨论都是猜测,真正的事故原因要等学校进一步调查的结果出来。”
清华大学爆炸原因拓展阅读
9年前,清华北大接连发生爆炸,起因竟是罪犯父母的一句话
来源丨小树妈妈
2003年2月25日,北京大学的农园食堂,清华大学的荷园食堂先后发生爆炸事件
这两起爆炸分别造成清华大学6人受伤,北京大学3人受伤,两所餐厅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财产损失人民币22万余元。
爆炸现场
这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李玫瑾在她的书《心理抚养》中提到的一个真实案例。
这起案子发生正值“两会”前夕,又涉及国内最著名的2所高等学府,公安机关高度重视。
一般来讲 ,犯罪嫌疑人一定会千方百计躲避警方的追捕。
但是当年3月6日,北大和清华校园网上的电子邮箱却先后收到网名“黄老邪”的人发出的可疑邮件,发件人主动承认自己就是爆炸案的制造者,并详细描述了爆炸物的构成情况。
“黄老邪”说,制造此事是为了心灵的自由,不是为了伤人,然而为了最终的理想,难免有人无辜受累也无可奈何。
经全力侦破,公安机关3月8日凌晨,在福建一个网吧将犯罪嫌疑人黄某抓获。
这是一起让人难以理解的案子,李玫瑾教授也在书中分析了这个黄某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与他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
黄某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案发前就职于海南某公司。
他之所以做这起案件,就是因为他没有考上大学,家人对他十分不满,几乎是为了惩罚他,就给他找了一份到海南割橡胶的工作。
这份工作十分辛苦,凌晨就得起床。工作时既有蚊虫叮咬,又非常容易被割伤。
这让黄某非常气愤,曾对家人说:
“我在学习方面不好,但我在其他方面好,让你们瞧得起我。你们只能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成就,但我会出名。”
为了跟父母证明自己,他选择了在清华北大制造爆炸案,也最终得到了法律的严惩。
其实从黄某的行为来看,他确实有一定的能力,只是不擅长考试,并不是父母所说的一无是处。
但父母却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能力,只觉得他考不上好大学就是丢家里的脸,还用了错误的惩罚方式,使他做出了这样荒唐的、赌气式的犯罪行为。
心理学研究证实,一个人成年后,其心理风格与成长环境、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什么样的生活背景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养育方式就会造就什么样的心理风格。
也就是说,孩子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很多都跟父母的行为或教育方式有关。
比家庭教育更重要的
是“家庭养育”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各种心理问题的孩子好像越来越多。甚至我身边就有好几个优秀的孩子,确诊了抑郁症。
一个朋友还告诉我,她所在的医院,儿童心理门诊一号难求,每天都挤满了来看病的孩子。
孩子们的病因可能很复杂,但有一点毫无疑问,巨大的学业压力、家庭矛盾,加重了很多孩子的病情。
如果用电脑做比喻,父母给孩子的遗传基因,相当于孩子的硬件,而早年养育相当于系统软件编程。
如果一个孩子早年的家庭养育有缺陷,就像系统有漏洞,很容易被人攻击、植入病毒,导致瘫痪。
李玫瑾教授曾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有一次她在北京跟一个外地汽车贴膜老板闲聊。
对方知道她是老师后,就说:我的孩子在老家上小学五年级了,学习成绩还可以,数学去年考了100分。他每门课基本上都能拿到95分以上,还不错吧?
看他很自豪的样子,她就问起孩子妈妈在哪儿。
老板说夫妻俩都在北京,孩子是奶奶在带。
图片来源:电影《西小河的夏天》
她就好心提醒:
还好,你的孩子还没到青春期。你做爸爸的不在孩子身边,不要太关注孩子的成绩,那是老师关心的事情。
你每次打电话要问他:你上学快不快乐?老师喜不喜欢你?你和同学关系怎样,有没有人欺负你?
做爸爸的要关心这些,而不是只问成绩。
如果有人欺负他,你要给他出主意,要想办法解决。
实在不行的话,你要回去陪伴他。成绩是次要的,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老板他看看她问:你好像不是一般的老师?
李教授说:我是心理学老师。我告诉你,孩子在幼小的时候还没有太大的破坏力,可是,当他有破坏力的时候,你再过问就来不及了。
父母看重孩子学业,绝对是为孩子好,无可指摘。
我在生活中也确实看过无数父母因为网课、作业的事情,被孩子气得血压飙升或者跟孩子吵得不可开交。
但是如果父母只看重学业,把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关系变成紧张的师生关系,甚至除了学业别的都不关心,那就本末倒置了。
图片来源:电影《全城高考》
家庭不应该是第二个学校,更不应该是让孩子感觉到压力和紧张的地方。
所以对于父母来说,比“家庭教育”更重要的,其实是“家庭养育”。
养育中的“养”,就只指抚养。“抚”是一种动作,它是带着爱意的、轻柔的、让人感到安心舒服的。
家庭养育,意味着需要家长在照顾、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培养情感,以浸润的方式告知或带领孩子学习如何做人做事。
我们观察身边的人就会明显的发现:
一个从小没被爱过的孩子,不会懂得好好去爱别人;
一个从小没有快乐过的孩子,不会拥有阳光健康的心态;
一个从小没有被尊重过的孩子,不会尊重他人的权利;
一个从小没被善待过的人,不会知道要善待他人。
分数和成绩固然重要,但这些需要用大量的爱、耐心、陪伴的事情,才是父母在家庭中应该完成的工作。
家庭好了你的后代就会好
而且是代代好
谈到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不得不提到父母的关系。
人的问题在早年,早年的问题在家庭,家庭的问题在家长,而家长的问题在婚姻。
李玫瑾教授曾遇到过一个女孩,这个女孩与闺密相约自杀,但是帮闺密结束生命后,自己已没有力量和勇气自杀了。
她与女孩谈话,女孩一直面带微笑,但眼泪从未停止过。
女孩告诉李教授,自己的父母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就结婚了,却在她四岁那年离婚了。
不久后,父母都重新组建了家庭,而她去哪个家都是多余的人。
从此,她就成为寄宿学校的常客,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如此。
女孩说,记忆中最幸福的时候是刚上小学时得了阑尾炎,住院时父母每天都来看她、陪她,那是她最快乐的时候。可当她病愈后,又被送回寄宿学校。
由于她晚到了几天,室友们就冷眼以对,还霸凌她。
图片来源:电视剧《明天妈妈不在》
而她为了讨好同学,不管是谁的忙都帮,每天帮人叠被子、洗碗……讨好的笑容就成为她永远挂在脸上的表情。
直到上大学时,她才遇到一个闺密。两人相见恨晚,因为她们有一个最大的共同之处:
她们都是家里多余的人,父母都有各自的家庭,属于爹不疼、妈不爱的孩子。
于是,她们相约“不能同日生,但愿同日死”,结果一人死亡,一人因杀人罪将在狱中度过大半生。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虽然这样极端的案例很少,但是因为家庭破碎、父母感情冷漠而痛苦的孩子非常多。
父母关系的好坏,对孩子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影响极大。
所以李玫瑾教授说:
你想要一个好的后代,就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家庭。只要家庭好了,你的后代就会好,而且是代代好。
我觉得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容易得到验证。
一个孩子从小看着爸爸尊重妈妈、妈妈体贴爸爸。他从小感受到的就是父母恩爱、家庭和睦。这种孩子很少有出现心理问题的。
孩子自己在待人接物和为人处世上,也会比同龄人更豁达乐观,一生都会有一个温暖明亮的底色在。
人的胃口是喂出来的
脾气是带出来的
我对《心理抚养》书中另一个教育理念印象很深,也想分享给大家:
人的胃口是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观念是唠叨出来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无耻是百般迁就宠溺出来的。
之前咱们的文章里也总提到,没有一个优秀的孩子,是横空出世;也没有一个糟糕的孩子,是陡然变坏。
妈妈或爸爸们也可以回忆一下,孩子小的时候,我们给他拿玩具的场景。
如果孩子因为特别想要某个玩具,我们没有及时递给他,孩子心里着急加上生气,就咬了我们的胳膊。
这时候,我们的的反应就会影响这孩子未来的社会行为方式。
大致有两种反应:一是不呵斥不躲避,二是即刻呵斥并制止。
这两种反应生活中都很常见,也都能理解。
如果大家是第一种反应,心里可能会觉得,孩子太小了,也不是故意的,舍不得为这点事儿跟孩子较真。
第二种反应,会觉得孩子做得不对,就要教育。
但是大家可以想想看,这两种反应,哪一种会让孩子的行为重复发生,最后成为他常见的行为方式或习惯?而哪一种不会再发生,也不可能形成一种行为方式?
其实,不要以为孩子小,社会行为从人出生后,就在与他人互动中开始形成并逐渐定型。
决定这种“形成”的关键就是“第一次”。
所以对孩子某种不当的行为要不要马上制止,你当时的反应就是为他建立处事规则。
图片来源:电影《第六感》
父母对孩子,既要有恩,也要立威。
1岁之前要耐心的满足他的需求,3岁之前要尽量给孩子关爱和安全感。
3岁之后要逐渐通过日常点滴让孩子知道规则,再之后是言传身教,让孩子懂道理、明辨是非。
我们常说,“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
但回头看看,孩子的很多行为、习惯、观念,往往在18岁之前就已经基本定型了。
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给够了关爱、陪伴,尽心尽力的养育,他独立之后的路,就一定会比其他人好走一些。
以上就是关于清华大学爆炸原因(9年前,清华北大接连发生爆炸,起因竟是罪犯父母的一句话)的所有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