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劳动局投诉电话是多少(劳动局拖欠工资投诉流程)
法律主观:能够拨打12021投诉有关劳动纷争的事项,12021是全国统一的劳动行政部门询问投诉电话,大多数地区是24小时人工服务。如需区县劳动行政部门电话,需要...
劳动局要怎么投诉是一个非常复杂和重要的话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我将尽力为您提供相关的信息和建议。
国家劳动局投诉电话是多少
法律主观:
能够拨打12021投诉有关劳动纷争的事项,12021是全国统一的劳动行政部门询问投诉电话,大多数地区是24小时人工服务。如需区县劳动行政部门电话,需要拨打114进一步询问。劳动监察大队受理范围:《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十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实施劳动保障监察,履行下列职责:(一)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督促用人单位贯彻执行;(二)体检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三)受理对违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做法的投诉、投诉;(四)依法纠正和查处违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做法。第十一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下列事项实施劳动保障监察:(一)用人单位制定内部劳动保障规章规则的情况;(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情况;(三)用人单位遵守禁止使用童工限定的情况;(四)用人单位遵守女工人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限定的情况;(五)用人单位遵守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限定的情况;(六)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薪水和执行最低薪水准则的情况;(七)用人单位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和交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八)职业介绍组织、职业技能训练组织和职业技能考核判定组织遵守国家有关职业介绍、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技能考核判定的限定的情况;(九)法律、法规限定的其他劳动保障监察事项。
法律客观:《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十七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的调查,应当自立案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完成;对情况复杂的,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30个工作日。
怎么向劳动局投诉
从劳动部门的官网投诉入口进行投诉。
直接拨打相关劳动部门的投诉电话,或者拨打市民热线进行投诉。
携带相关材料到用人单位主体管辖范围内的劳动部门窗口进行投诉,交由相关人员受理,并出具受理回执。
去劳动局投诉要把准备投诉的材料准备充足,并且到劳动局有有专门投诉的窗口,这个是供给群众用的,把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合同材料证明准备好,工资材料等有关记录凭证;
用人单位发放的能证明当事人身份的证件,用人单位在招聘劳动者所提交的登记表、报名表等招工记录,或者考勤记录、上班群众之间的证言等。
怎么投诉劳动局
法律分析:当自己的权益被用人单位侵害的时候,我们要勇于拿出法律武器,向劳动部门或者其他相关行政机关反映和投诉,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通过窗口受理、电话受理和市民热线反馈。在投诉之前,应该先搞清楚用人单位主体,到底归属哪里的劳动部门管辖。劳动局投诉流程:(一)从劳动部门的官网投诉入口进行投诉;(二)直接拨打相关劳动部门的投诉电话,或者拨打市民热线进行投诉;(三)携带相关材料到用人单位主体管辖范围内的劳动部门窗口进行投诉,交由相关人员受理,并出具受理回执。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劳动局拖欠工资投诉流程
法律分析:
劳动局拖欠工资投诉流程如下:
1、登录劳动部门的官网进行投诉。
2、拨打相关劳动部门的投诉电话或者市民热线进行投诉。
3、携带相关材料到用人单位主体管辖范围内的劳动部门窗口进行投诉,交由相关人员受理,并出具受理回执。需要的材料是投诉人身份证;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等。
劳动局拖欠工资的可以协商处理,也可以申请仲裁处理,只要存在拖欠工资行为就可以直接申请劳动仲裁,劳动仲裁是劳动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前置程序。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的工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申请劳动仲裁主张合法权益。在接到员工的投诉之后进行调查,然后对劳资双方进行调解,责令用人单位在指定的时间内支付劳动报酬,如果公司逾期仍然不支付工资,劳动局可以责令用人单位按照拖欠工资数额的50%以上100%以下的标准支付赔偿金。劳动局处理公司拖欠工资的流程是职工向当地劳动监察大队投诉,经协调,单位支付员工工资。
准备好如下材料:
1、劳动争议申诉书一式三份;
2、到工商局查询公司的工商登记资料一份;
3、本人的身份证复印件一份;
4、复印证据资料一式三份,如劳动合同或协议、工资单、工牌、上班打卡记录、同事的证人证言等。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九十一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支付赔偿金:
(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
(二)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
(三)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四)解除劳动合同后,未依照本法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
在什么地方投诉劳动局
如果是单位拖欠工资,不发工资、克扣工资的,可以打12333电话进行投诉举报,该电话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电话。也可以直接到劳动局监察大队投诉。
由于单位未能按时发放劳动报酬,当事人还可以申请解除劳动合同和劳动关系,并且要求经济补偿。当事人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行政部门进行举报,由劳动监察大队责令用人单位支付工资,劳动监察大队协调不成的,劳动者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对劳动仲裁结论拒不执行的,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12333是全国统一的劳动行政部门咨询投诉电话,大多数地区是二十四小时人工服务。如需区县劳动行政部门电话,需要拨打114进一步咨询。
劳动监察大队受理范围: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十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实施劳动保障监察,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督促用人单位贯彻执行;
(二)检查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
(三)受理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的举报、投诉;
(四)依法纠正和查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
投诉劳动局电话
法律分析:可以拨打12333投诉有关劳动纠纷的事项,12333是全国统一的劳动行政部门咨询投诉电话,大多数地区是二十四小时人工服务。如需区县劳动行政部门电话,需要拨打一一四进一步咨询。
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所需要材料如下:
(1)是投诉应当由投诉人向有管辖权的劳动行政部门递交投诉文书。投诉文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①是投诉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住所和****,被投诉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以及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情况;
②是劳动保障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事实和投诉请求事项,并应有投诉人的签名或盖章。
(2)是投诉人证明材料。投诉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应提供原件核对);用人单位营业执照复印件或注册登记资料(确实不能提供的,经说明后可不提交)。
集体投诉推荐代表的还需要提交推荐人签章的推荐委托文书。
(3)是相关证据材料。提交必要证据材料以证明投诉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是被投诉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的行为所造成的,如证明劳动关系及与投诉请求有关的证据材料。
具体事宜可以直接咨询劳动局,以劳动局的要求为准。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七十九条 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劳动局直接举报电话
您好,劳动局投诉电话统一为12333。也可以直接电话当地劳动局稽查大队电话。劳动局包括劳动分局和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劳动分局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劳动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组织实施市制定的劳动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
法律依据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劳动电话咨询服务的通知
劳社部函()8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为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公共咨询服务工作,使社会公众能快捷方便地了解有关政策,熟悉办事程序,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向全社会提供一个统一的服务窗口和平台,我部申请了全国统一公益服务电话号码,用于全国开展劳动保障电话咨询服务。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全国劳动保障电话咨询服务专用号码为“12333”,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此号码为本地固定电话号码,长途或移动电话拨打需在此号码前加拨长途字冠和区号。通信费标准按信息产业部现行相关规定执行,信息服务费一律免收。
二、各地要对原有的电话咨询服务系统进行整合,尽快使用“12333”号码接入现行咨询服务部门,做到“12333”一个号码对外提供服务。启用“12333”号码后,除个别因工作接续需要,而暂时保留使用的号码外,其他服务号码应停止使用,原使用的各类劳动保障社会服务短号码应交回当地省通信管理局,并及时向社会通告。具体事宜请与当地省通信管理局联系
。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所需要材料如下:
(1)投诉应当由投诉人向有管辖权的劳动行政部门递交投诉文书。投诉文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①投诉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住所和****,被投诉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以及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情况;②劳动保障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事实和投诉请求事项,并应有投诉人的签名或盖章。
(2)投诉人证明材料。投诉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应提供原件核对);用人单位营业执照复印件或注册登记资料(确实不能提供的,经说明后可不提交)。集体投诉推荐代表的还需要提交推荐人签章的推荐委托文书。
(3)相关证据材料。提交必要证据材料以证明投诉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是被投诉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的行为所造成的,如证明劳动关系及与投诉请求有关的证据材料。具体事宜可以直接咨询劳动局,以劳动局的要求为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与职工之间的下列劳动争议:
(一)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
(二)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
(三)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四)法律、法规规定应当依照本条例处理的其他劳动争议。
劳动局投诉电话
劳动局投诉电话统一为12333。也可以直接电话当地劳动局稽查大队电话。劳动局包括劳动分局和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劳动分局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劳动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组织实施市制定的劳动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
法律分析:劳动局投诉电话统一为12333。也可以直接电话当地劳动局稽查大队电话。劳动局包括劳动分局和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劳动分局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劳动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组织实施市制定的劳动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一、全国劳动保障电话咨询服务专用号码为“12333”,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此号码为本地固定电话号码,长途或移动电话拨打需在此号码前加拨长途字冠和区号。通信费标准按信息产业部现行相关规定执行,信息服务费一律免收。二、各地要对原有的电话咨询服务系统进行整合,尽快使用“12333”号码接入现行咨询服务部门,做到“12333”一个号码对外提供服务。启用“12333”号码后,除个别因工作接续需要,而暂时保留使用的号码外,其他服务号码应停止使用,原使用的各类劳动保障社会服务短号码应交回当地省通信管理局,并及时向社会通告。具体事宜请与当地省通信管理局联系。举报的方式还有其他,例如:1、到就近的劳动局窗口去提出投诉,需带上相关的材料证明;2、找到网上投诉的网址,提交资料进行投诉,在线的人员会为其解答;3、直接拨打12333进行投诉。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三)劳动合同期限;(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五)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六)劳动报酬;(七)社会保险;(八)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劳动合同除前款规定的必备条款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
如何在网上向劳动局投诉
法律分析:
劳动局投诉电话统一为12333。也可以直接电话当地劳动局稽查大队电话。劳动局包括劳动分局和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各地一般统一为12333,也可以直接电话当地劳动局稽查大队。举报的方式还有其他,例如:1、到就近的劳动局窗口去提出投诉,需带上相关的材料证明、找到网上投诉的网址,提交资料进行投诉,在线的人员会为其解答、直接拨打12333进行投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去劳动局投诉流程
劳动局的投诉流程,具体如下:
1、从劳动部门的官网投诉入口进行投诉;
2、直接拨打相关劳动部门的投诉电话,或者拨打市民热线进行投诉;
3、携带相关材料到用人单位主体管辖范围内的劳动部门窗口进行岩山陆投诉,交由相关人员受理,并出具受理回执。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五条
县级唯腔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会同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共同研究解决有关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
第八十条
用人单位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八条
用人单粗顷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
好了,关于“劳动局要怎么投诉”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劳动局要怎么投诉”,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