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解除合同赔偿几个月(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最高赔几个月)
导读:协商解除合同的赔偿要依实际情况判断。若用人单位主动提出协商解除劳动合同且劳动者同意,需按劳动者工作年限给予经济补偿。工作每满一年按工资水平支付一个月工资作...
协商解除合同赔偿几个月
导读:协商解除合同的赔偿要依实际情况判断。若用人单位主动提出协商解除劳动合同且劳动者同意,需按劳动者工作年限给予经济补偿。工作每满一年按工资水平支付一个月工资作补偿金,满六个月不足一年以一年计,不满六个月支付半个月工资补偿。一、协商解除合同赔偿几个月
关于协商解除合同时的相应赔偿问题,需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若为用人单位主动提议进行协商解除劳动合同,且劳动者对此表示同意,则应依照该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内的工作年限,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
对于每满一年的劳动期限,应参照其工资水平,向劳动者支付一个月的工资作为补偿金;
若工作满六个月但不足一年,则以一年为准;
对于未满六个月的,应向劳动者发放半个月的工资予以补偿。
二、协商解除合同年假如何补偿
依据相关法律条文,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规定得很清楚,要是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没休年假的补偿计算办法是:没休的年休假天数乘即日工资收入的300%。
这里的日工资收入是用职工本人的月工资除以月计薪天数(21.75天)来计算的。
要是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约定的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规定的没休年休假工资报酬比法定标准高,用人单位就得按照相关约定或规定执行。
要留意的是,这里的补偿是对职工未享年假权益的一种补偿举措,在协商解除合同的时候,双方得明确这部分的补偿金额以及支付方式,以防后续出现争议。
三、协商解除合同补偿金的算法规定有哪些
双方经协商达成共识后决定解除劳动合同关系,在此情况下,用人单位需根据该员工在公司的实际服务年限,按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标准工资作为经济赔偿金的原则进行相应赔付。
如员工服务时间超过六个月但不满一年的话,则可视为服务一整年度来计算;
如果服务时间尚不足六个月,则应向该员工支付半个月标准工资作为经济赔偿金。
而所谓的“月标准工资”,是指该员工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日前的十二个月内的平均收入水平。
在了解协商解除合同赔偿几个月之后,我们还需关注与之相关的其他重要问题。例如在协商解除合同时,如何确定赔偿计算的基数,这直接关系到最终能获得多少赔偿金额。另外,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员工处于孕期或者合同中有特殊约定条款的,赔偿的计算方式又会有所不同。如果您在协商解除合同赔偿过程中,遇到关于赔偿计算基数、特殊情况处理等方面的疑问,或者对于协商解除合同赔偿几个月还有更多的困惑,欢迎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解答。
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最高赔几个月
很多企业员都认为,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最多补偿12个月。他们没有真正理解劳动法的相关规定,认为劳动法中第47条限定了经济补偿最多就是12个月。法律规定: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每满一年按一个月支付补偿。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未达六个月的,按半个月工资补偿,最高的以12个月补偿。但如劳动者工资低于当地上年度社平工资3倍的,则不受12个月限制。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最高赔几个月?
注:第四十七条规定:“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实际上,按照原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的规定,也只有两种情况有12个月经济补偿限制,即:1协商解除劳动合同;2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被解除劳动合同。其它解除劳动合同情形经济补偿金是其实可以超过12个月的,比如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解除劳动合同的、裁员的都没有12个月限制。
2008年劳动合同法施行后,改变了《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的做法,不再限定特定的解除情形有12个月限制,而是统一以劳动者的月工资额作为是否受12个月限制的标准,即劳动者月工资高于当地上年度社平工资3倍的,经济补偿最多12个月工资,如果劳动者月工资低于当地上年度社平工资3倍的,则不受12个月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劳动合同法对于高工资的补偿,不但限制了补偿年限,还限制了补偿标准,即不得超过当地上年度社平工资3倍的。这实际上会造成部分年限较长的员工,因为工资过高,获得补偿反而较少。
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最高赔偿多少个月,小编已经在这里详细说明。主要参考在原单位工作时间和所得工资是否超出当地年度社会平均的3倍,劳动者月工资低于这个水平,则其实可以不受12个月限制。所以,企业员工要清楚了解劳动合同法条文规定,切实保障自己应有的权益。